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8710333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味木耳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报告印发并推进实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完善风险评估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文件,明确风险评估职责和工作程序,满足标准制定需要和新发现风险隐患的风险评估需要。开发能满足监管需要的风险评估数据分析系统和开放平台,加快推进风险评估工作向省级延伸,系统培养地方风险评估专家和人才,培育6-8支能承担国家风险评估任务的高水平技术团队,确保国家、地方两级评估工作统分明确,顺畅运行,强化评估结果的属地运用。持续夯实评估科学基础,开展全国总膳食研究、食物消费量调查、毒理学研究,完善毒理学及食物消费量数据库,开展现代风险评估技术研发。根据管理需求开展新食品原料、食药物质、食

2、品添加剂、化学污染物、食源性致病菌等风险评估,完成食品中重点危害因素的毒理学评价,制定重点物质健康指导值。深入参与国际食品标准工作,积极参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和世界贸易组织各项活动,主动牵头或参与重要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制定。引领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制定修订,提升国际和亚洲区域影响力和贡献度。开展各国食品安全标准法规和贸易措施通报追踪研究,完善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或地区食品安全法规标准数据库。一、 藻类产业发展概况藻类存在于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水环境中。同陆生绿色植物在陆地一样,藻类在水环境中和形形色色的水生动物、微生物一起构成了丰富、健康的水生生态环境。人类以藻类为食或者对其有治疗特殊疾病的认知有上千年的历

3、史,但是将藻类作为被生产的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人工栽培/养殖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中国的藻类产业始于大型的褐藻-海带。建国之初,中国需要花费宝贵的外汇资源进口海带,提取重要的战略资源碘、甘露醇以及褐藻胶等。这些资源是无法从任何陆地作物中获得的。彼时,海带的人工养殖尚没有开始,世界各国也只全部依赖自然生长的海带,捕获量严重受限,价格高昂。随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我国海带人工栽培获得成功,面积在南北获得大规模推广。再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科研力量投入的加大以及科研人员持续不断的努力,加市场力量的推动,其它经济海藻物种的人工栽培包括裙带菜(辽宁、山东)、紫菜(山东到广东)、江蓠(山

4、东到福建)、麒麟菜(广东和海南)、羊栖菜(浙江)等陆续在我国南北开花结果。具有经济、药用价值的淡水藻类物种比如螺旋藻、小球藻和雨生红球藻等也大致是在同一时期开始逐渐被认知和开发利用。到今天,我国的藻类产业在栽培面积、产量、栽培物种多样性、栽培技术、育种技术方法和使用地域范围都已领先。二、 食品安全发展目标标准管理制度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流程更加优化,科学评估基础更加夯实,标准质量有效提升,宣贯解读、跟踪评价等水平明显提高,形成更加完备的标准管理闭环。国际食品标准合作交流更加深入。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最严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并有效实施。风险监测评估能力和技术水平适应标准建设需求,食品污染

5、物风险识别能力实现新突破,中国人群膳食暴露特征基本摸清,风险评估数据库和分析系统构建完成。食源性疾病调查溯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重点人群的食源性疾病和高危食品的风险得到及时监测、预警。营养标准体系基本健全,营养指导员制度全面推行,居民营养健康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初步形成国家和省级两级智能化信息平台,国家、省级、地市、区县级互联互通的四级信息网络。建设结构合理、技术领先、勇于创新、具有国际视野及沟通协调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广应用十三五时期科研成果,继续发展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工作更具系统性、群众性、社会性。三、 藻类产业行业竞争格局我国海藻产业形成了裙带菜、海带、紫菜、江蓠等品种

6、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并且海藻产业由养殖和加工向第三产业延续,海洋牧场、海洋餐饮业蓬勃发展。根据行业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水产加工企业9136个,水产加工品总量209079万吨,其中,海水加工产品167927万吨,淡水加工产品41151万吨。2020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94904万吨,进出口额34606亿美元,其中,出口量38118万吨,出口额19041亿美元,进口量56786万吨,进口额15565亿美元,贸易顺差3476亿美元。根据行业统计年鉴,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藻类加工品总量10481万吨,排名前三的省市依次为山东、福建、辽宁,其中山东3863万吨,福建3392万吨,辽宁2

7、552万吨。2017-2021年中国裙带菜的主要养殖地区包括辽宁、山东、广东,其中辽宁裙带菜养殖面积最大,山东位居第二,广东相对较小。2017-2021年中国裙带菜养殖产量主要来自辽宁、山东、广东三个地区,其中辽宁的裙带菜养殖产量位居第一,山东位居第二,广东相对较少。四、 藻类产业发展趋势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藻类生产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低端徘徊阶段(1978-1990年)。从生产规模来看,这一阶段我国藻类生产规模非常小,产量由1978年259万吨增长到1990年275万吨,增长缓慢,20多年里产量一直在30万吨以内徘徊。从生产装备来看,藻类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很低,设备落后,基本以人工为主,科技含

8、量不高。从种植品种来看,这一阶段海藻种植以海带为主,占海藻产量的95%左右,种植品种较为单一。蓄势待发阶段(1991-2010年)。这一阶段藻类产量增长较快,由1991年的375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1579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8%。从藻类产区分布来看,低端徘徊期,藻类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和辽宁等低温海区,随着育种技术的升级,这一阶段我国藻类产区也开始向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和海南等温带和热带海区扩张,并且新产区的产量增长非常迅速,其中,江苏省成为全国紫菜的主要产区。与此同时,藻类加工业也得到了发展,海藻加工量由2003年的352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946万吨。快速发展阶段(2011-至今)。

9、进入21世纪,我国藻类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藻类产量由2011年1639万吨增长到2015年2124万吨,年均增长7%。其中,2014年产量达到2038万吨,首次产量突破200万吨。藻类养殖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从近海养殖向深海扩张。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从事藻类养殖的渔民达到30万户。此外,海藻产业的科技含量也大大提高,海藻机械化收割机械在局部地区运用,运输设备动力显著提升,加工设施显著改善。(一)藻类产业需求绿色化海藻是海洋里的蔬菜,生产过程无污染,是绿色食品。根据课题组对全国503个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绿色、安全是消费者食用藻类产品的首要原因。743%的消费者认为海藻食品是安全和非常

10、安全的,只有34%的消费者认为海藻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认知品牌化。品牌是产品质量的保障。调研数据显示,381%的消费者认为海藻产品缺乏可靠的品牌,这是他们不愿意购买海藻产品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藻类产业竞争国际化海藻产量主要包括捕捞量和养殖量。从捕捞量来看,本世纪初以来全球产量基本维持100多万吨/年。以2012年数据来看,智利捕捞量最多,达到439万吨,中国捕捞量为258万吨,占全球的23%,挪威捕捞量为14万吨。从养殖量来看,全球海藻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我国2012年的产量占全球的50%,其次是印度尼西亚,占全球种养殖量的30%,菲律宾、日本和韩国也是海藻的主要养殖国。(三)藻类产业产品

11、标准化根据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消费者认为海带、紫菜和裙带菜这三种常见藻类的包装为散装和简包装的比例高达70%,海藻食品、食品包装以及海藻加工均需要标准化。日韩两国海藻食品以及包装有明确的行业标准,欧盟规定了海藻提取物列入新食品成分的具体标准。五、 立足服务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服务能力打造食品安全标准便捷化查询系统,提升标准工作信息化服务水平。会同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等,持续开展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促进标准制定与执行有效衔接。组织省级卫生健康部门定期开展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再评估。探索企业标准备案管理新路径,提升企业标准备案效率,提高备案信息化水平,完善企业标准自我声明的企业标准公示

12、和社会监督制度。编制标准培训教材,运用信息化等新技术手段,做好食品安全国家和地方标准宣贯、培训、跟踪评价、咨询等工作,提升食品安全标准执行过程中的指导、解答水平。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建立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成本效益量化分析方法。六、 全面加强专业技术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各级卫生健康食品安全技术支撑机构根据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标准、事故和信息处理的能力需求,加大人力资源配置,充实食品安全、营养、检验分析、统计学、流行病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发挥卫生健康系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作用,创新人才培训模式,有重点地开展分级、分类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战性。加强与高校、科研

13、院所等合作,促进学科发展。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全国省级(包括计划单列市)培养300名左右具备医防管融合综合素质、能够开展食品安全标准管理、风险监测评估、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工作的技术骨干。各地要提升疾控机构风险分析研判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并以校医、基层卫生人员为重点培训对象,开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食源性疾病报告人员培训。建设和储备国际化食品安全与营养专家队伍,培育掌握食品安全国际前沿技术的核心团队,为国际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发挥数字技术引领创新作用,统筹推进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营养健康管理信息化建设。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大数据库。建设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

14、大数据平台,融合汇聚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基础数据和关联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撑科学决策。积极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深度融合的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一体化、协同化共享互通的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和信息资源目录。鼓励各省建设有自身业务特色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国家省两级平台、国家省市县四级网络体系建设,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防护体系。七、 食品安全形势与挑战食品安全与营养作为传统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具有民生底线、社会焦点、产业保障、健康基础的特点,贯穿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当前,我国食品安全与营养工作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微生

15、物和重金属污染,农药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不规范使用、制假售假等问题时有发生,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逐渐显现,一些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食品行业新业态、新资源潜在风险增多,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等问题共存,不仅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寿命和生活质量,也直接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十四五时期公众健康保护诉求提升、产业创新调整变化,现代化治理对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监测评估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之下,当前卫生健康系统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在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国家和省级风险评估条件保障尚不能适应风险管理的要求,市县级人才队伍和技术能力尚难以

16、满足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食源性疾病防控、医防融合的需要。在工作机制方面,部门联动、资源利用、信息整合共享还不够充分,风险监测、风险评估与标准研制衔接有待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预警机制尚待完善。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方面,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的手段与方法亟需创新。八、 加强统筹协调,促进营养干预措施落实落地强化地方各级营养健康工作协调机制,推动营养健康纳入健康城市、健康乡村和健康单位、健康社区等健康细胞建设,营造各方参与的营养健康社会氛围。结合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大营养健康食堂、餐厅、学校的试点建设工作力度,开展营养健康烹饪模式与营养均衡配餐的示范推广,动员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组织实施对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指标的监测评估,开展居民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积极推进健康中国合理膳食行动和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推动国民营养计划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