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871029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一、 供水行业市场需求总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增长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我国用水需求形成长期支撑。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总用水量最低值为581290亿立方米,最高值为618340亿立方米。二、 供水行业发展现状水资源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总体来看中国水资源总量呈增长趋势,2021年中国水资源总量达29520亿立方米,较2014年的272669亿立方米增加了22531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点。供水是指通过公共设施、商业组织、社区努力或

2、个人提供水资源,水的输送通常是通过水泵和管道。灌溉也包括在其中。清洁的供水,特别是未遭粪便污染的水,对公共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因巨大灾难,如地震、洪水、战争等而导致供水设施或卫生设施遭到毁坏,这可能引起严重的水源性疾病疫情,有时甚至是危急生命的。联合国认定能够获得普遍可及净水是人类的基本权力,也是迈向改善全球生活标准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2020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为30407亿立方米,较2019年增加了2413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5535亿立方米,较2019年增加了362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73553亿立方米,较2019年增加了2115亿立方米。中国水资

3、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2021年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为021万立方米/人,较2020年减少了001万立方米/人,同比减少663%。供水系统从各种地点获取水源,这些水源都经过了适当的处理,包括地下水、地表水(湖泊和河流),以及经过淡化的海水。水源处理步骤一般包括:净化、氯化消毒,有时还包括添加氟化剂。处理后的水资源通过重力或通过水泵抽水聚集到水库中,并通过水塔或通过地面设施供应。水被使用后,废水一般排入下水道系统,并在排入河流、湖泊、海洋前在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或再利用于景观、灌溉或工业用水。三、 影响供水行业趋势的主要因素我国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水质污染有所减轻。供水行业整体上处于成

4、熟期,提质增效降低漏损率、突破海水淡化技术以及推行智慧水务,是推动行业技术变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中国水资源具有人均资源量短缺、分布不均匀等特点。根据202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公布的数据,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9,6382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多7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8,310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1957亿立方米,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3277亿立方米。从人均水资源量来看,随降雨量的波动,我国人均水资源量有所波动,20172021年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在2,0002,300立方米之间,按照水资源稀缺程度标准1,属于轻度缺水。从时间空间上来看,整体水资源呈夏秋多、冬春少;南方多、北

5、方少的分布,在宁夏、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以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中部地区水资源量极为匮乏。水质方面,2021年,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类)断面比例为849%,与2020年相比上升15个百分点;丧失使用功能(劣)类断面比例为12%,均达到2021年水质目标要求。其中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类)断面比例为870%,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为09%,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不同区域的水质亦有所分化,其中长江流域、西北和西南诸河、浙闽片河流及珠江流域水质为优;黄河、辽河和淮河流域水质良好;松花江和海

6、河流域为轻度污染。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措施强化水资源管理,改善用水质量。其中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即水十条,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举措,充分彰显了国家全面实施水治理战略的决心和信心;也是我国目前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内容包括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用水效率控制制度、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等。水十条实施以来,各省的地表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类)水体断面比例、丧失使用功能(劣于类)均达到国家下达的2020年中期目标;全国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均已达到不黑不臭,治理初见成效。根据水十条,到2030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城市

7、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水污染防治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长期重点工作之一。四、 供水行业政策分析在水十条的战略方向下,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治理水污染、保障水安全等方面的政策。2020年5月,水利部发布关于做好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以维护河湖生态系统功能为目标,科学确定生态流量,严格生态流量管理,强化生态流量监测预警,加快建立目标合理、责任明确、保障有力、监督有效的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体系,加快解决水生态损害突出问题,不断改善河湖生态环境。2022年1月,

8、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发布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计划到2025年,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套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近年来,各地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全国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部分地区城乡面源污染逐步上升为制约水环境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一些地方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等问题突出。为指导各地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着力突破面源污染防治瓶颈,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开展汛期污染强度2分析推动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以汛期水质劣于类河流断面、劣于类饮用水水源地断面等为重点,

9、因地制宜开展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同时,鼓励各地探索将汛期污染强度纳入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有效推动上下游协同治理。2022年5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2022年汛期水环境监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各地要提高站位,强化责任担当,加强风险防范,避免汛期水质明显恶化,甚至发生突发水污染事件等情形,坚决守住水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同时,参考历年汛期水质数据,确定本行政区域汛期重点关注断面,指导有关地区分析断面汇水范围内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源,明确断面所在行政区域和排污单位主体责任,监督落实污染整治和防范措施。还要针对汛期控制断面水质反弹数量较多、治理难度较大的地区开展督导帮扶,指导推动解决突出问题。

10、国家在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方面也颁布了相关政策支持。2021年4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共同推进生态环保重大工程项目融资的通知,明确以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以下简称项目库)为基础,加快推动实施包括水污染防治、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海湾综合治理、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各项环保重大项目和绿色产业促进、生态环境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等工作。针对金融资金支持特点,在项目库中补充建立金融支持生态环保项目储备库。2021年6月,为加强水污染防治资金使用管理,财政部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3,防治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包括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

11、保护修复、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监管能力建设及其他需要支持的事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安排用于支持能力建设的资金数,不得超过防治资金下达数的5%;明确采用因素法分配的其他防治资金以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集中式引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等任务量为因素分配,分配权重分别为30%、25%、30%、15%。目前我国水务行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水务市场用水总量基本呈现平稳下降的态势,从2017年的6,04340亿立方米下降到2021年的5,92020亿立方米。其中节水作为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的主要措施,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

12、政策和规划文件。2019年4月,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发布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到2035年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要围绕提意识、严约束、补短板、强科技、健机制等五个方面部署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5年基本补齐节约用水基础设施短板和监管能力弱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2年1月,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共同印发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该规划提出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提升水资源

13、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在加快城市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在扩大供水服务范围、提高用水普及率的同时,降低了供水管网漏损,促进了城市节水。2017年2021年,我国城市供水管道长度从7974万公里增加到10599万公里,相应地,用水普及率从9830%提高到9938%。尽管城市人口增长和用水普及率近年来的整体提升带动了用水需求的增加,但我国城市供水总量一直保持着低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节水工作的开展,用水效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用水需求增加的压力。数据显示,我国城市供水漏损率从2017年1323%下降到2021年的1195%,取得较大突破;但随着行业技术成熟

14、,国家亦对水务公司的运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2022年1月,住建部、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要求到2025年,城市和县城供水管网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网压力调控水平进一步提高,激励机制和建设改造、运行维护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进一步提升,长效机制基本形成,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从解决水资源不平衡问题来看,大力推进南水北调等引水工程是解决结构性缺水问题的主要渠道。南水北调系通过规划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建立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

15、置格局。自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以来,截至2022年12月12日,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达58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十几座大中城市提供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南水北调供水量持续快速增加,优化了我国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助力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支撑了受水区和水源区经济社会发展。五、 供水行业市场运行现状水务行业作为市政公用事业曾长期处在行政垄断之下,形成了低价+亏损+财政补贴的经营模式,并使其发展过程中存在政企不分、企业缺乏自主权和积极性、生产效率低下、服务质

16、量差、企业亏损等诸多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对水务行业实行私有化,水务行业由传统的福利性、公益性部门转化为具有合理商业利益的产业部门。在借鉴发达国家水务行业发展经验基础上,我国水务行业市场化改革在各地水务系统试点探索和政府积极推动下进行。由于我国城市供水价格、污水处理费价格的定价水平仍偏低,并且行业内的一些企业尚未转变经营机制导致经营管理能力较低,所以目前我国水务行业内仍有很多企业出现亏损。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水价改革。伴随我国水价定价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水务行业的盈利水平将逐步提高。城市供水行业在未来发展中也将出现新的趋势。首先,中国城市供水行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提高供水设备的质量和效率,使其能够应对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其次,中国城市供水行业将更加重视环境保护,提高供水设备的水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后,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