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

上传人:水*** 文档编号:348696494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教案(共2个课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单元内容概述】人文主题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编排了多篇表现革命传统的课文,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借助这些课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之前学过的“体会人物情感”的方法,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真正感受革命前辈和革命军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伟大人格。课文编排围绕单元主题,教材编排了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和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三首古诗中,有边关将士的豪情壮志,有企盼早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还有忽闻平叛捷报的狂喜之情;青山处处埋忠骨体现了毛主席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军神表现出刘伯承意志如钢的责任感与使

2、命感的体现。本单元的习作话题是“他 了”,要求写一件事,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他的内心,意在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习到的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语文要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在四年级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感受人物品质等阅读方法,本单元的学习,既包括体会人物的感情,也包括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体会的角度更多元,需要学生对人物内心体会得更丰富、细腻、深入。围绕这个要素,教材设计了多角度的练习活动。【单元核心目标】1.阅读饱含家国情怀的文章,在文本中体会民族领袖或爱国文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对国家荣誉的热爱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自豪之感。2.能用边阅读边批注的方法,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关键语句。通过反复朗读、前后对比、角色自居、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体会这些句子中人物的心理活动。3.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变化中提取出人物心理变化的链条,感受人物的心情变化。【单元任务群目标】任务群类型任务群目标基础型学习任务群1.自主学习字词。2.了解用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品质。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发展型学习任务群1. 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2. 能选择某

4、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把经过写清楚。能从多个角度把人物当时的表现写具体,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拓展型学习任务群1. 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2. 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单元任务群设计】9古诗三首【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会认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语言运用: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思维能力: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创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前解析】 本课编排了

5、三首七言古诗,分别是从军行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它们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这首诗是边塞诗中的佳作,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本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与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的写法,从而体会古诗的意蕴之美。秋夜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的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概。这首诗以遗民视角来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使得本诗所表达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本诗为杜

6、甫“生平第一首快诗”,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喜欲狂”的表现和原因,从而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教学目标】1.会认“仞、岳”等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仞、岳、摩、遗”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体会古诗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学会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

7、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4.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导语切入,引入新课(出示课件2)1.教师导入:(出示课件3)清朝爱国将领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名言你理解吗?这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名言,是千百年来人们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体现诗人爱国情怀的古诗。2.自读诗题,通过题目,你能猜猜这三首诗写的是什么吗?(出示课件4)3.学生自主交流,理解题意。(出示课件5-7)4.学习了这么多边塞诗,我

8、们一起来回顾边塞诗的特点。(出示课件8-9)5.简介作者。(出示课件10-12)王昌龄 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积极向上的精神。擅长七言绝句。有集,已佚,全唐诗编其诗为四卷。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中兴四大家之一,毕生力主抗金,盼望收复失地。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又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品:春望“三吏”“三别” 。二、读三首古诗,整体感知教师引导:(出示课件13)

9、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古诗,要求读准字音,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语。(1)我会认(出示课件14)仞岳(rn yu) 蓟(j)北 涕(t)泪 衣裳(chn) 襄(xin)阳指名读,教师正音.多音字(出示课件15)(2)我会写(出示课件16)仞、岳、摩、遗、涕、巫教师提问:认真读一读,注意勾画的红圈字,谁来说一说,怎样能记住这些字。预设1:仞是单人旁+刃,岳是丘+山,摩字是麻+手(出示课件17)预设2:遗,遗(y)民(出示课件18)预设3:巫,巫峡、巫婆。(出示课件19)2. 再次朗读古诗。教师引导:生字新词,我们都能读准确了,相信同学们古诗也会读得更流利、更通顺了吧!三、解读从军行(出示课件20)1

10、.同学们,听音频,感受意境。再自由朗读古诗,读出节奏。(出示课件21)教师板书:(从军行 王昌龄 唐代)2.教师引导:(出示课件22)下面我们先结合注释来疏通从军行的大致意思,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进一步理解这首诗,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初步感受王昌龄边塞诗的艺术魅力。(出示课件23-25)(前两句大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 后两句大意: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3.读前两句诗,圈画出诗中的景物,然后借助插图,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吧!(出示课件26-27)4.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

11、怎样的画面?(出示课件28)5.思考:前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出示课件29)通过景物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环境;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侧面反映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6.教师点拨:请你读出戍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齐读诗的前两句,读出“望”的动作,读出沉重压抑之感以及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悲壮感。(出示课件30)教师小结:是呀!正如同学们所读出的。金甲尽管磨穿,戍边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壮哉!教师板书:(黄沙 金甲 环境艰苦 战争艰辛 战士坚定)四、领悟诗意,深化主旨教师提问:(出示课

12、件31)读后两句诗,说说诗人是怎么描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资料一的观点是豪言说)全诗的主旨在最后两句,理解为:诗人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代他们立下的豪言壮语。尽管边塞黄沙遍地,环境恶劣,将士又历经百战,铁甲磨穿。但只要楼兰不破,未获全胜,就发誓永不回还。所以说,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出示课件32)预设2:(资料二、三的观点是苦语说)本诗是诗人代戍边战士诉说在恶劣的环境下,频繁的战斗中内心所产生的怨言苦语。尽管战士黄沙百战、铁甲磨穿,也尽管他们思念亲人、渴望还乡,然后只要楼兰不破,战士们终将还乡渺茫、希望成空。因此说,本诗突出表

13、现的是战士极度厌战的思想感情。(出示课件33)教师引导:我们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王昌龄早年投身边塞,并写了大量的边塞诗。入仕后,再无出塞赴边的行径。唐代文人,多有赴边的经历,目的在于杀敌报国、扫净边尘,也为立功疆场,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那么王昌龄借助这首古诗,到底想抒发怎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出示课件34)“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以谁的口吻说的?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血战到底的豪迈气概,这也是诗人爱国之情的体现。)教师小结:通过讨论,我们赞成豪言说悲中有壮志。本诗表现的是戍边将士马革裹尸、誓死报国的豪迈气概和忠勇精神

14、。教师板书:(豪迈气概 忠勇精神)教师引导:现在请你带上你的理解,带着你的情感,试着背诵一下吧!(出示课件35)五、背诵古诗,主题概括1.边看图边填空,相信你一定能很快背诵这首诗!(出示课件36)从军行唐 王昌龄( )( )暗( ),( )遥望( )。黄沙百战( ),不破楼兰( )。2.主题概括: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的气势和豪情。(出示课件37)六、拓展延伸,课堂演练(出示课件38-39)思考:“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出示课件40)“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发了戍边将士以身许国的壮志豪情和崇

15、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和思乡之情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反衬作用。【板书设计】 王昌龄 唐代 七绝圣手 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从军行 前两句:青海、长云、雪山 典型环境 苍凉、悲壮 豪迈气概 后两句:黄沙、金甲 环境艰苦、战争艰辛、战士坚定 忠勇精神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多字音“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看看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41)二、详析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出示课件42)1.朗读古诗,疏通诗意(1)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出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