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845833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 设计-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康德说:“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有加无减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我们的课堂更是如此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让我深深感受它的复杂与独特:我们不仅要落实课标的要求,授学生以“鱼”和“渔”,为考试服务;还要引领学生在一个更为丰富和开阔的视野下进行思考,让历史教学真正走向教育,给学生精神上的引领,以达到立德树人。二、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旨在通过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

2、中的重要作用。而商路的开辟对于促进经济文化交流意义尤为明显。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旨在通过介绍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帮助学生理解商业贸易活动在古代和近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9课重点介绍古代商路-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本身随着时代、空间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教材第一目“丝绸之路”,主要介绍西北(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它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狭义的丝路就是指这条丝路;第二目“欧亚大陆其他东西交通线”,介绍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阐述海上丝路的发展历程;第三目“古代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讲述了丝绸之路的意义,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

3、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了起来,对促进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至近代的衰落和今天丝路的重生,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的历史,通过这段历史的学习,可以深刻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双向联系。今天,当我们的目光再次投向这条在风沙中历经沧桑、沉默已久的路,我们仿佛还可以透过千年的时光,看到它的繁荣与昌盛。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丝绸

4、之路的来生今世有更充分的理解,对“一带一路”战略有更强烈的认同。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理性思维已有基础,学习过程中好奇和质疑等心理需求依然旺盛,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初中也接触过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这节课对学生而言难度不是太大;其次这节课内容史实性内容较多,比较枯燥,学生兴致不高,所以很容易上成“鸡肋课”。基于此种情况,我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课程资源,通过故事讲解、视频解说、情境问题的设置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四、教学目标1.提供给学生相关图片、视频材料,使学生形成对丝绸之路路线、发展历程的直观印象。2.

5、通过材料的分析和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体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双向联系;合作探究,在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开放性、多元性体验性的历史教学新路径。3.历史是昨天与今天的对话,通过对丝绸之路来世今生的讲述,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五、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2.难

6、点: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不同时期丝路有不同的发展,经济繁荣、和平安定、政府积极参与丝路发展就兴盛,反之则走向衰落。学习这段历史,在吸取和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有利于我们今天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野,以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体会“一带一路”伟大理念。六、教学设计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和学的关系上,学生的自主活动是学生认识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视点应从知识的掌握转向学生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的发展和生命潜能的开发,从以教为主转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所以设计教学环节如下:第一环节:图片导入-世界早期主要文明发源地,西亚、北非、南亚次大陆、东亚、美洲等,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

7、心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这一现象很有意思,激趣释疑。【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处理地巧妙,可以先声夺人,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迅速转入活跃状态。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提升能力1.丝路探寻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厘清丝绸之路的概念,并结合地理图片形成直观印象。2.丝路兴衰带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特点及原因,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生能归纳出影响丝路发展的主要因素,能对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联系做一定的阐释。3.丝路交流。丝绸之路缘何又被成为“商贸之路?信仰之路?对话之路?友谊之路?”,教师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的展示,帮助学生理

8、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历史材料研习的基本方法。【设计意图】叶圣陶曾指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的讲课。”为了使学生对课堂上展开的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必须选择在发展阶段上相适应、在知识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活动,并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教学。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具体情境材料的提供,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第三环节:感悟历史,升华主题展示2012年美国宇航局在太空拍摄的地球的夜景,明与暗的对比反映处近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两极分化,学生更容易理解我们今天提出的“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感悟丝路新生。【设计意图】“编篓编筐,重在收口”,好的结尾如

9、画龙点睛,激起学生情感高潮,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意识。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呈现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其特点。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教师总结:在地理环境的切割下,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有着巨大的差异,每种文明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随着这些文明的落地生根,便向四方八方传播开来。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在世界文明的交响乐中,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是历史的主旋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丝绸之路,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丝路,了解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站上一个高度看得更远,告诉他们丝绸之路是生活在这条道路

10、两端、沿线的民族共同开辟的。【讲授新课】探究一丝路探寻问题1:结合课本对不同丝路的描述,说出图片中所代表丝路的名称。学生活动:通读教材,完成表格。教师总结: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但这个概念却是德国人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首次提出,这一术语后来被广泛采纳,得到世界的承认。1913年法国汉学家沙畹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丝路是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乃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

11、,因地理走向不一,又分为“北方丝路”与“南方丝路”。沿路所经地区的地理景观差异很大,人们又把北方丝路细分为“草原森林丝路”、“沙漠绿洲丝路”和南方“高山峡谷丝路”。我们通常所说的丝路,泛指沙漠绿洲丝路。1.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起自中国长安,经敦煌、乌鲁木齐、中亚到达罗马,全长5000多公里。2.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即“沙漠绿洲丝路”,由长安经中亚国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而达地中海,以罗马为终点,全长6000多公里。这条路被认为是连结亚欧大陆的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视频讲解)3.西安到成都再到南亚、东南亚的山道崎岖的“西

12、南丝绸之路”,主线是陕康藏茶马古道蹚古道,通向南亚、东南亚、中亚、欧洲国家。4.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设计意图)丝绸之路这一概念随着时代、空间和内容的不断变化而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发生着变化。教材这部分处理比较分散,所以我试图整合教材文本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直观的印象。问题2:为什么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被成为“丝绸之路”?学生活动:阐述自己对丝路的理解。教师总结: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是沿线国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档货物,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13、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织品的国家。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西方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富有荣耀的象征。为了争夺对中国丝绸贸易之利,公元571年拜占庭联合突厥与波斯发生了一场长达20年之久的“丝绸之战”。虽然这条路因为昂贵而有地位的丝绸得名,但是通过丝绸之路贸易的商品却远远不止丝绸一种,茶叶、奴隶和香料都曾占据过丝路贸易的相当大的份额,战马、盐、手工制品等都曾通过这条路线贩运。(设计意图)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

14、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突出古代中国的重要影响。探究二丝路兴衰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丝绸之路时盛时衰。一般认为,丝绸之路兴于西汉,以陆路为主;唐朝多元开放,所以陆路于海路并重,达到鼎盛时期。宋元时期,西北丝路的衰落日益明显,而南方丝绸之路与海上丝路的开辟,逐渐有取代西北丝路的趋势。明清以降,由于地理大发现和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使这条连接欧亚的大动脉跳动得越来越微弱了。丝路的兴衰荣辱于社会时代变迁密切相关,我希望学生在历史长河中有准确的时空定位,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问题。囿于时间关系,选定汉和宋两个时期作为突破口。问题3:陆上丝路为何在两

15、汉时期兴起?材料1张骞出使西域图材料2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此次出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诸国,并且了解到其他几个大国的存在,有乌孙(取代大月氏在伊犁河流域)、奄蔡(在里海北岸)、安息(帕提亚帝国的波斯)、条支(塞琉古帝国的叙利亚)、黎轩(托勒密帝国的埃及)和身毒(天竺,大部属今印度),并且详细记载了从大宛到这些国家的方位和距离,描述了当时欧亚大陆主要的政治、地理格局。此后,历代使者商贾沿着张骞开辟的道路络绎于途,“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胡商客贩,日款于塞下”。张骞凿空,始通西域。在这里教师设计两个小问题: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结合材料2说明张骞的凿空之旅有何影响?学生通过观察材料1,结合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困难。自秦以来,匈奴不断袭扰北部边境,对农耕经济造成极大破坏。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经“白登之围”,慑于匈奴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意与匈奴和亲,并每年给予匈奴大批丝绸、粮食等财物。但匈奴屡次“背约入盗”,和亲政策并没有阻止匈奴侵袭汉朝。汉武帝刘彻决心改变之前与匈奴交往的不利局面,推行更积极的对外政策,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旨在联合西域诸国夹击匈奴。通过阅读材料2,能够分析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并不是出于对外贸易的经济因素的考量,更重要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