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上传人:旭*** 文档编号:348457815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单元测试定心卷(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解析版)-教案课件-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基础过关卷班级_ 姓名_ 学号_ 分数_(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第卷(选择题 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0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二月考)书有为吏之道的竹简是1975年在湖北云梦

2、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之一。为吏之道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文献。其开宗明义:“凡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微密韱(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表明秦朝A贯彻礼法兼施治国思想B重视规范官僚的政治行为C内圣外王思想已然确立D官僚政治代替了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由材料“为吏之道,必精絜(洁)正直审当赏罚”可知,秦朝非常重视规范官僚的政治行为,为此编撰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行政法,故选B;秦朝是以法治国,而非礼法兼施,排除A;“内圣外王”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郡县制的影响,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202

3、0河南信阳高一期末)汉宣帝诏云:“其令郡国举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前者如“冯唐以孝著,为郎中署长”。这说明了汉代察举制A有利于激发官民的责任感B重视乡论与德行的考察C存在地方独揽选官的现象D孝廉成为选官唯一标准【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西汉时期选拔人才以“孝廉”为标准,注重德行和民间舆论,这就将国家用人与民间舆论结合起来,故选B项;材料体现不出激发了官民责任感,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地方政府独揽选官,故排除C项;“唯一标准”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说法错误。3(2020威远中学校高三其他)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等爵制,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如下表所示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

4、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被压低至十级以下。这一举措A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C旨在提高平民经济地位D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答案】A【解析】秦国商鞅变法推行的等爵制,把士和大夫”等旧贵族称谓压低至十级以下,这是有意压制旧贵族势力,提升新兴地主的地位,从而提高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故选择A;这一举措不是强化对基层的控制,排除B;这举措旨在提高地主的经济地位 ,排除C;这与社会的长治久安无关,排除D。4(2020辽宁大连高二期末)汉武帝时“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

5、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后来又增加“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一环节。由此可见汉代察举制A克服了任人唯亲的弊端B推动文官制度不断发展C改变了以德选官的原则D促使儒学取得正统地位【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汉代的察举制由只考查“孝廉”,到“授试以职”进行考核,这反映出察举制在不断完善,有利于选择更优秀的人才,从而推动了文官制度不断发展,B正确;“克服了”表述太绝对,排除A;察举仍然是以德选官,只是新加了一些考查的环节,故C错误;材料主旨与儒学无关,排除D。5(2020山东潍坊)汉初选官沿袭秦制,重在军功,故“公卿多起于屠贩”。随着军功地主的没落,汇武帝时,开始推行“以儒取士”的察举制,并逐

6、渐发展成为完善的选官制度。汉武帝此举A旨在解决西汉的王国问题B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C践行了“天人感应”理念D适应了集权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汉初的军功地主兴起主要和建立新王朝有关,汉武帝时期推行察举制主要是为了选拔治国人才,并且推动儒学地位的确立,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D正确;察举制并不能解决王国问题,A排除;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是品行,人为因素较大,不利于削弱士族的势力,B排除;天人感应强调的是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材料无关,C排除。故选D。6(2016天津南开高三二模)“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凡明法,试律七条、

7、令三条,全通为甲第”此材料主要表明科举制A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导致读书人不关注社会实际C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D严重束缚了读书人思想自由【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科举制中,明经科侧重经义、进士科在考查经义的同时侧重时务,明法科侧重律令,由此说明科举考试中对考生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这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A正确;科举考试中考查时务,说明其强调读书人和社会实际联系,B排除;题干内容与科举制维护封建统治无关,排除C;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科举制对读书人思想产生束缚,排除D。7(2020福建龙岩高二期末)魏晋南北朝时,官府设立“谱局”,专职修家谱,强调先世官阶履历。北宋时政府罢“谱局”,以

8、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注重记录当世族人的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北宋时A地方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B宗法血缘观念的日益淡薄C家谱的社会功能不断衰退D社会阶层流动性日益增强【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可知,唐初以前,族谱编修主要有政府专设相关机构组织,到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可知,北宋时期家谱的修撰走向成熟,私家修谱流行,这与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推动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有关,故D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唐朝前主要由政府组织编修族谱到北宋时期普通家族也积极编修家谱的变化,无法体现地方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排除A;编纂族谱说明重视宗法血

9、缘观念,B错误;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8(2020湖北武汉高一期末)哈佛中国史认为,宋代形成了“士大夫政治”。所谓土大夫政治,是相对于“门阀政治”而言的,指由皇帝和土族、门阀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旧模式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士大夫政治”A有利于宋代行政机构高效运转B反映宋代皇权不断弱化C得益于选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D表明藩镇权力急剧膨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被皇帝和职业文官即士大夫阶层共同构成社会上层的新模式所取代”可以看出,“士大夫政治”中的官员主要来源于科举考试制度,正是因为科举制的不断发展,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促进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10、,故C正确;“士大夫政治”与行政机构高效运转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皇权在不断强化,而不是弱化,排除B;“士大夫政治”与地方的藩镇无关,且宋代没有藩镇,排除D。9(2020四川乐山高二期末)宋元以来,南方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占据优势。明朝洪武三十年殿试中,产生进士51人,全部是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将主考官以下大小官员制罪。之后,逐渐形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实行旨在A平衡南北势力B打击南方官僚士大夫C加强中央集权D保证选官公平和公正【答案】A【解析】南北方按比例分南北榜录取的制度,有利于平衡南北势力,故选A;B并非南北分榜录取制度的主要目的,排除;南北分榜录取制度与加强中

11、央集权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南北分榜录取制度不能体现选官的公平和公正,排除D。10(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出题,发挥题意也以集注为依据,以“八股”为应试文章的程式,此举A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D严重禁锢知识分子的创新思维【答案】D【解析】明朝时期,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应考人员不能有个人见解,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这种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危害极大,故选D;科举考试与政府的办事效率无关,排除A;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文体死板地按“八股文”作答,

12、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不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排除BC。11(2020陕西咸阳高二期末)清代乡试考官中,房考官是实际的阅卷官,例由该省进士、举人出身的现任知县担任,雍正五年以临省举人、进士出身的在家候选官员充任。这一变化()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C促进了科考的公平公正D体现了君主专制集权加强【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乡试考官由本省到临省的转变,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本省考官的徇私舞弊,对于考试的公平具有积极意义,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科举制的影响,但是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与官僚政治成熟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君主的控制力,

13、D选项排除;故选C。12(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1854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这一报告出台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地位发生根本变化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C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社会经济结构持续变动,但当时的文官制度存在着许多的腐败和弊端,所以人们要求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这是进行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

14、错误,内阁制度发生变化不是此时期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且“根本变化”一词表述不符合史实;B选项错误,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民众科学素养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不是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因。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2020内蒙古集宁一中高二期末)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文

15、官制度的产生是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故答案为D项。垄断资产阶级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没有涉及垄断资本对政治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制度的变化,与经济秩序的建立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4(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美国1883年颁布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对文官录用实行公开竞争的考试办法,择优录取;定期考核,按能力和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些改革A有违民主选举的精神B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C有利于良好政治环境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