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348113020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坚定推进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研究对照新修订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依法监管、依法治理、依法处罚;坚持达标监管和帮扶指导相结合,加强政策宣传和技术服务,引导企业自觉守法、减污增效。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健全数字治气工作体系,加强大气监测监控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一、 实施大气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一)加强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严格落实矿山生态修复主体责任,督促矿山企业履行边开采、边治理义务,严格执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开展500个废弃矿山治理。推进智能化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全省矿山粉尘实时在线监测,开

2、展绿色矿山建设质量再提升行动。到2025年,建成智能化绿色矿山50个。推进森林城市(群)建设,实现全省设区市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新建县级国家森林城市5个以上。(二)加强扬尘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拆房工地、道路施工工地等七个百分之百扬尘防控长效机制,落实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扬尘防控责任,加强自动冲洗、自动喷淋、雾炮、洒水等扬尘防控作业,建立健全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与联网。加强港口、码头、堆场扬尘综合管控。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推进城市道路扬尘在线监测。继续开展县级以上城市PM10监测考核。(三)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和露天禁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进一步优化利用结构。严

3、格禁止露天焚烧,加强露天焚烧高空瞭望监控,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农业农村部门联动,及时发现和处置火点。控制农业源氨排放,加强源头防控,优化化肥、饲料结构,推进养殖业、种植业大气氨减排。到2025年,农药使用量比2020年减少2%,化肥使用量与2020年相比零增长,化肥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商品有机肥年推广应用100万吨以上。二、 空气质量改善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核心,大力推进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强化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以PM25和O3协同控制为主线,深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优化,抓好

4、VOCs和NOx协同治理,推进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新成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获得感。三、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一)调整优化运力结构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路有序转移。加快提升铁路运输能力,重点推进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等公转铁线路建设,加快主要耗煤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进一步拓展水路运输优势,大力发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到2025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内河集装箱吞吐量均达200万标箱,新增千吨级航道400公里。沿海主要港口煤炭禁止通过公路集疏港,矿石、焦炭应主要通过铁路或水路集疏港,鼓励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建设城市绿色物流体系,实现仓储、运输、包装、配

5、送物流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支持利用城市现有铁路货场物流货场转型升级为城市配送中心。到2025年,力争建成3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二)推进车船结构升级优化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持续推进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实施公共汽车和物流配送车辆清洁能源替换行动,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各地出台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便利通行和停靠政策。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运输船舶,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推广应用,全面实施船舶国二排放标准。加强岸电设施建设利用,新建码头(油气化工码头除外)和船舶应按要求同步建设岸电设施,加快现有码头设施改造,主要港口五类码头泊位岸电供应能力全覆盖,岸电使用量增长一倍以上。(

6、三)提高非道路移动机械清洁化水平全面实施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非道路移动机械,积极推进高能耗、高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置换或清洁化改造。对56千瓦以上的国二和国三建筑、市政、交通等工程机械和场内机械开展尾气达标治理。推进港口、机场和企业等场内56千瓦以下中小功率机械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替代。四、 持续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20132022年,全国GDP增长69%,PM25平均浓度下降57%,重污染天数下降92%。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治理PM25污染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一)推动大气环境质量向好新时代这十年,我国大力调整能源结构

7、、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打出一套压减燃煤、调整产业、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的政策措施组合拳,推动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深入推进。我国大规模推进天然气替代煤炭,全国燃煤锅炉由2013年的52万台下降到不足10万台。十几条长距离跨区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减少输送煤炭25亿吨。全国能源消费增量中近2/3来自清洁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大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国累计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煤炭10亿吨、水泥3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累计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分类淘汰散乱污企业及集群62万余家。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有106亿千瓦燃煤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形

8、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燃煤发电基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转型稳妥推进。有序推进公转铁公转水,2022年全国铁路、水运同比分别增长45%、38%,其中铁路货运实现六连增。全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连续8年全球第一,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3500万辆。推动公共领域机动车电气化,全国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比例提升至68%。(二)空气质量改善任重道远二十大报告提出,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今年以来,面临气象条件相对不利和污染排放明显增加的双重压力,我国空气质量改善形势较为严峻,已经多次发生重污染天气过程。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依然存在。同2013年相比,我国重污染天数大幅减少,但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还不够稳固,

9、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当遇到不利的气象条件时,重污染天气仍然多发频发。去年,生态环境部会同发改、工信、交通等多部门出台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行动方案。将严控污染物的排放增量,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依法依规退出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三)严控新增污染排放,不断削减存量今年一季度气象条件不利,排放量也在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一些地方上马两高行业,部分企业甚至违法排污,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比去年同期反弹,并不具有代表性。与2019年一季度相比,今年全国PM

10、25浓度下降12%以上,优良天数比率上升3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率下降1个多百分点。近年来治理成效是较为显著的。在严控新增污染排放的同时,将不断削减存量。公转铁方面,全国700多条铁路专用线已经纳入规划或者开工建设,钢铁、焦化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在进行之中,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也在推进之中。五、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一)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推动绿色制造产业成为新支柱产业。加快工业低碳转型,抑制高碳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以钢铁、铸造、建材、有色、石化、化工、制药、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制革、纺织印染等行业为重点,开展全流程清洁化、低

11、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实施能源和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工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构建制造业绿色产业链,到2025年,建成绿色制造园区20家。积极推进全省区域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引导石化、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合理布局,禁止新建化工园区。(二)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耗能、安全等法规标准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禁新增钢铁、焦化、铸造、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禁止建设生产VOCs含量限值不符合国家标准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项目。加大钢铁、水泥熟料、烧结砖瓦、化工、印染、炼化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格控制化纤、制革、橡

12、胶、塑料等行业产能。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兼并重组、转型升级或退出。(三)开展清新园区建设对标先进治气,制定实施清新园区建设指南和评价办法,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从园区管理、产业水平、能源利用、清洁运输、污染治理、监测监控、数字治气等方面,推进全省开发区(园区)开展新一轮园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引导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全省园区治气能力和水平,稳步改善园区环境空气质量。(四)深化涉气企业集群整治按照标杆建设一批、改造提升一批、优化整合一批、淘汰退出一批的原则,推进建材、家具、铸造、包装印刷等企业集群提升改造,全面提升企业集群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水平。建设提升小微企业园,到

13、2025年,小微企业园达到1200个。积极探索小微企业园区废气治理。推进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因地制宜建设涉VOCs绿岛项目,建设一批集中涂装中心、钣喷共享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等,实现车间、治污设施共享,推进区域VOCs高效治理。六、 开展移动源排气污染治理工程严格新车、新机械环保监管。开展新生产、销售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监管,对新注册登记柴油车开展排放检验,不断加强源头管控,确保新车、新机械环保达标。严惩生产、进口、销售不达标机动车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行为。探索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销售环节开展环保编码登记代办机制。落实机动车、发动机、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信息公开制度。(一

14、)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控制完善汽车检测与维护(I/M)制度,推进重型柴油车远程排放在线监管和机动车遥感(黑烟抓拍)建设,推动机动车超标排放非现场执法,加强大数据在超标溯源等方面的分析应用。完善生态环境部门检测取证、公安交管部门实施处罚、交通运输部门监督维修的监管模式。(二)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和船舶污染监管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划定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加强在禁止使用区域内对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的监管,已划定城市逐步扩大禁用区域面积。加快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改造,基本消除冒黑烟现象。鼓励对进入禁用区作业的工程机械安装精准定位系统和远程排放监控装置,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有效实施

15、交通运输部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内河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和措施落实,限制高排放船舶使用,探索开展船舶尾气遥感监测。推动船舶进行发动机升级或尾气处理,推行内河船型标准化。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客船和老旧运输船舶。(三)不断提升燃油品质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油品质量的监督抽检,加大储油库、加油(气)站抽查频次,实施运输船舶燃油质量监管,内河运输船舶燃油质量抽检每年不低于2000艘次,到2025年合规率提升至90%以上。加强夏秋季汽油蒸气压检查。建立车用燃油、车用尿素和船舶燃油等的达标监督检查制度和工作机制。(四)推进油气回收治理持续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原油和成品油码头、船舶油

16、气监控和回收治理,新建的原油、汽油、石脑油等装船作业码头、储油库和加油站按要求安装油气回收设施。新造油船应按要求配备码头油气回收设施,在用油船通过改造具备码头油气回收条件。七、 空气质量改善基本原则1、坚持精准治气根据全省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分布实际,以环杭州湾和金衢盆地为重点区域,结合不同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来源、工作基础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目标任务和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成效。2、坚持科学治气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大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优化力度;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健全数字治气工作体系,加强大气监测监控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3、坚持依法治气对照新修订的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依法监管、依法治理、依法处罚;坚持达标监管和帮扶指导相结合,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