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

上传人:泓域M****机构 文档编号:348112126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胃肠功能检测试剂行业发展趋势一、 体外诊断行业概述体外诊断,即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其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目前,体外诊断已经成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类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主要有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液诊断、微生物诊断等,其中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为我国医疗机构主流的体外诊断方式。二、 体外诊断行业定义及分类体外诊断,即IVD,是指在人体之外,通过对人体样本(血液、体液、组织等)进行检测

2、而获取临床诊断信息,进而判断疾病或机体功能的产品和服务。其产品主要由诊断设备(仪器)和诊断试剂构成。目前,体外诊断已经成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类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主要有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血液诊断、微生物诊断等,其中生化、免疫和分子诊断为我国医疗机构主流的体外诊断方式。我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相对较晚,现如今,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在经历了市场导入期、成长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升级取代期四个阶段之后,逐步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技术突破,行业迅速发展。三、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情况(一)全球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情况体外诊断

3、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而发展。根据行业内的通常理解,全球的体外诊断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之前,这一阶段是以显微镜的发明所催生的微生物镜检为主的一些传统检验手段;第二阶段为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中叶,这一阶段的主要进步是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现,促进了生化诊断和免疫诊断的技术路线。第三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至今,随着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分子诊断以及整个体外诊断行业向更高的精度、更快的速度的方向发展。根据EvaluateMedTech的研究报告,预计至2024年,全世界的医疗

4、器械行业总销售额将达到5,945亿美元,2017至2024年的复合年化增长率(CAGR)为56%;而体外诊断行业的销售金额在2024年将达到796亿美元,在整个医疗器械行业中占比达到134%。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2020年初开始的新冠疫情,使全世界认识到并且更加重视包括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及抗原检测等体外诊断产品发挥的作用,体外诊断产品的全球实际销售金额有可能会有更大的提升。(二)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发展情况中国体外诊断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5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并实现技术突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健康意识日趋增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大幅提升,

5、为体外诊断行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自2005年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颁布了一系列鼓励、支持政策,国内体外诊断企业在技术、产品、设备领域均取得突破。随着国内诊疗需求的不断扩大,以及对诊疗的精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在近年内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根据健康界研究院的报告,2015-2020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为169%,2020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达789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64%;自2021至2024年的期间,预计年化复合增长率为15%,至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可达1,380亿元。就国内临床常规检测项目而言,免疫诊断技术相关的产品在国内市场

6、需求中占比最高,其次是生化诊断和分子诊断。1、生化诊断概况及发展情况生化诊断是国内发展最早,最成熟的IVD诊断手段之一。生化诊断主要应用在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及第三方医学实验室的常规生化检测项目,如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及电解质检测等。生化诊断曾经是中国占比最高的体外诊断细分市场,但是近几年来,生化诊断的市场份额在逐渐降低,该技术路线的增速慢于行业整体的平均增速,但中国日益庞大的诊疗需求持续推动体外诊断行业发展,而生化诊断是体外诊断领域重要的细分领域,存在刚性检测需求,行业发展稳健。2、免疫诊断概况及发展情况免疫诊断是我国体外诊断市场占比最大的细分领域,也是我国近年IVD领域增速最快的领域之

7、一。免疫诊断是基于抗原抗体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来检测各种生物标志物的方法。根据标记信号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多种免疫诊断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放射免疫分析技术(RIA)、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免疫层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和液相芯片(流式荧光)等技术。3、分子诊断概况及发展情况分子诊断根据方法和技术原理不同,通常分为聚合酶链核酸扩增技术(PCR)、基因测序(NGS)、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芯片(GeneChip)技术。PCR是一种通过特异性的引物设计,大量扩增待检测的标的基因片段,将其放大几个数量级后对扩增的标的基因做出定性或定量检测的技术。PCR技术经过三代技

8、术更迭,从第一代定性PCR、第二代荧光定量PCR(qPCR)和第三代数字PCR技术(dPCR),精确度和灵敏度不断提高。PCR技术是目前分子诊断市场中占比最高、最成熟的技术,尤其第二代荧光定量PCR又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在病毒、细菌等检测具有突出优势。基因测序是通过对每一个位点的核苷酸进行精确识别,进而得到标定片段的序列信息,该技术可用于检测未知基因序列。第一代测序技术又称为Sanger测序或毛细管测序基因测序,既可以用于测定DNA序列,也可以用于测定DNA分子的片段长度,其缺陷是一次只能获得一条长度在7001000个碱基的序列,无法胜任海量的基因检测需求。第二代测序技术,一次运行即可

9、同时得到几十万到几百万条核酸分子的序列,被称为下一代基因测序(NGS,Nextgenerationsequencingtechnology),是目前临床应用中基因测序平台的最高端技术代表。二代测序技术自2005年以来快速发展,凭借高通量、低成本、测序时间短等优势,在全球测序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FISH技术采用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利用探针与被检测样本DNA碱基对的互补性,在探针与样本的DNA杂交后,通过荧光显微镜检测荧光信号而得出结果,从而检测细胞,组织样本中的染色体或基因异常。与传统的放射性标记原位杂交相比,FISH技术具有快速、检测信号强、杂交特异性高和可以多重染色等特点,目前这项技术已

10、经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基因组结构研究、染色体精细结构变异分析、病毒感染分析、人类产前诊断、肿瘤遗传学、基因组进化研究、环境菌样分析等领域。基因芯片技术利用一组已知序列的探针同标的基因杂交,依赖大量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实现对标的基因的高通量分子诊断。该方法是指以大量人工合成的或应用常规分子生物技术获得的核酸、蛋白、抗体等生物标记物为探针,采用原位合成或合成点样方法将探针密集、规律地排列在支持载体上(如硅片、载玻片或塑料片等)。利用杂交原理,通过激光扫描及分析软件,可以同时对上千的标记物进行基因、蛋白等的表达水平、突变和多态性进行分析。基因芯片技术是将生物芯片的原理应用于分子诊断的代表技术,具体是通过微

11、阵列(Microarray)技术将高密度的DNA片段通过高速机器人或原位合成方式,以一定的顺序或排列方式使其附着在如膜、玻璃片等固相或者液相载体表面,以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DNA探针,借助碱基互补杂交原理,进行大量的基因表达及监测等方面研究的技术。基因芯片可用于基因表达检测、突变检测、基因组多态性分析和基因文库作图以及杂交测序等方面,在疾病诊断和治疗、药物筛选、农作物的优育优选、司法鉴定、食品卫生监督、环境检测、国防、航天等领域均有实用价值。基因芯片技术出现时间较晚,在目前分子诊断市场中占比不高。经过多年发展,现已形成微阵列芯片、微流控芯片和液相芯片三条技术路线。四、 体外诊断行业中国现状虽然我

12、国体外诊断行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由于近年来国家的大力支持,在行业整体趋势向好的背景下,我国体外诊断行业也因此迅速发展。2020年疫情的爆发,使得体外诊断产品的需求大幅上涨,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发展。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规模达1243亿元,同比增长192%。从体外诊断行业市场结构来看,2020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市场中,占比最高的为免疫诊断,占比达38%,其次为生化诊断和分子诊断,占比分别为19%和15%。免疫诊断是目前国内体外诊断市场中最大的细分板块,也是各大体外诊断研发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领域,其中化学发光技术正逐步替代传统酶联免疫技术,成为免疫诊断领域的主流检测手段。

13、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免疫诊断市场规模为2598亿元,同比增长15%。POCT也称为即时诊断,是体外诊断行业的主要细分领域之一。目前,POCT凭借其使用方便、快速等诸多优点,已成为体外诊断行业内发展最快的细分领域之一。近年来,POCT可用测试的范围、设备的技术可靠性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POCT市场规模达1765亿元,同比增长22%。从行业投融资情况来看,2018年以来,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投资数量逐渐减少,资本逐渐趋于理性。2021年,我国体外诊断行业投资数量为50起,投资金额达8504亿元。从我国市场情况来看,目前国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依旧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罗氏

14、、西门子、雅培等外资企业市场占比较大,处于行业第一梯队;处于行业第二梯队为利德曼、九强生物等国内一线品牌。目前,国内企业市场割据竞争的格局较为明显,行业排名靠前的企业主要是在某一领域具备竞争优势。而如今国内各领域领先企业正积极进行多元化发展,随着国内领先企业技术研发实力的提升和经营规模的壮大,行业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国内领先企业与国外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将快速提升。五、 体外诊断行业产业链情况体外诊断产业链是由上游原材料和元器件、中游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下游流通和服务共同组成。体外诊断的上游主要包括关键原材料和元器件。关键原材料是指生物活性物质和精细化学品,主要包括抗原、抗体、酶

15、/辅酶/酶底物、磁微粒/微球/NC膜等,由于诊断试剂对原材料要求高、需求品种多且复杂,目前国内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暂时还难以满足要求。关键元器件主要包括单光子计数模块、凹面平像场光栅、激光器、加样针、柱塞泵、鞘流池、电磁阀等,国产产品在性能以及品质稳定性上与国外尚存较大差距。上游产业是建立产品端核心壁垒突破的关键,产品质量直接决定体外诊断试剂的质量和稳定性。上游环节的产值占整个IVD行业产值的10%左右,毛利率高达90%以上,属于产业链中的核心利润环节。具备核心原材料自产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保持原料的质量,国内上市公司仅有利德曼、安图生物、万孚生物和迈瑞医疗等少数企业具有制备免疫

16、诊断的抗体和元器件能力。体外诊断的中游主要包括诊断仪器和诊断试剂,主要是对原材料和元器件进行组装,生产出体外诊断仪器和试剂。与上游相比,中游产业比较成熟,国外厂商依靠品牌、市场和渠道优势,占据国内外主要市场份额。国内绝大部分体外诊断公司集中在中游环节,市场供应充足,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体外诊断的下游主要包括流通环节。按照用途来看,IVD的应用终端集中分布在医学检测、家用(OTC)和血源筛查(血筛)三个领域。医学检测包括医院、体检中心、独立实验室(ICL)以及防疫站等,是体外诊断产品最主要的消费方向;血液筛查主要是采供血部门对于血液的检测,包括各类血站和血制品厂家。六、 体外诊断行业市场分析我国医疗机构产业发展稳中向好,目前中国正快速进入医疗需求的爆发期,中国人口逐渐老龄化,二胎政策以来,儿童人数逐渐上升,社会对医疗的需求逐步增加。我国医疗机构产业发展稳中向好,目前中国正快速进入医疗需求的爆发期,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