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建构:基于国家仪式的视角

上传人:丹**** 文档编号:348082779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建构:基于国家仪式的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建构:基于国家仪式的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建构:基于国家仪式的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建构:基于国家仪式的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建构:基于国家仪式的视角(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建构:基于国家仪式的视角摘 要国家认同即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所属政治共同体的身份肯认与情感归属。在我们与他们交织、自我与他者碰撞、自塑与他塑失衡下,国家认同呈现国家身份认同消解、国家话语力量受冲击、国家形象遭遇扭曲等困境。国家仪式作为国家权力机构开展的规范化、程序化的象征性活动,通过仪式时空唤醒集体记忆强化国家身份归属、仪式象征凝聚价值共识提升国家话语力量、仪式操演呈现发展成就形塑国家形象,是增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当前,合理挖掘时空资源、建构集体记忆,有效利用象征符号、传播符号意涵,科学运用仪式操演、凝聚中国力量是有力挖掘国家仪式资源,更好发挥国家仪式增强国家认同功能的有效路径

2、。关键词国家认同国家仪式归属感 国家认同即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所属政治共同体的身份肯认与情感归属,它是国家存续及发展的意识形态性资源与心理支柱。伴随着认同意识的凸显,国家认同问题亦相伴而至。已有的国家认同问题相关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资源与视域拓展,但它们主要仍集中于国家认同的概念范畴界说、国家认同的逻辑理路、国家认同的生成路径等开展研究,从国家仪式视角研究国家认同问题研究甚少。国家仪式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开展的规范化、程序化的象征性活动,民族国家既具有政治面相,也具有文化面相,国家仪式以其系统的象征符号集合生成特定情境、唤醒集体记忆、传播价值观念,在强化国家认同中具有独特功能。基于国家仪式的视

3、角,考察国家认同的挑战与建构,对于当前提升国家认同、拓展国家认同研究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一、现实观照:国家认同何以需要国家仪式?在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交织共演中,民族国家在同质趋同与排他斥异的矛盾张力中行进,国家认同问题亦在此进程中前所未有地凸显。塞缪尔亨廷顿曾谈到:“20世纪90年代爆发了全球的认同危机。”1在认同的重重危机中,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发出“我们是谁”、“我们属于哪儿”的疑问与困惑。在我们与他们交织、自我与他者碰撞、自塑与他塑失衡下,国家认同呈现国家身份认同消解、国家话语力量受冲击、国家形象遭遇扭曲等困境。1. 我们与他们交织:国家身份认同消解身份认同即个体对自我身份的一种认

4、可与归属,对自我所属群体的接纳与肯认。国家身份认同是一国国民对所属国家的身份认知与情感体验,是个体将情感投射到所属国家的观念自觉。国家身份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强烈的国家身份认同使个体将自我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国家身份的政治属性与文化属性来看,国家身份认同的汲取主要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借助制度安排,获取政治层面的身份定位与认同;二是借助民族国家的文化、历史、记忆、共同理想等,获取文化层面的心理归属与身份自觉。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姆萨姆纳曾提出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区分。国家身份认同归根结底是从“我”到“我们”,即找寻到内群体或“我们”。然而,在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与“他们”

5、不再界限分明,“我们”与“他们”甚至交互交织,进而可能消解内群体或“我们”。具体而言,全球化下超国家的力量撕扯、市场化下消费主义盛行、多元化下历史虚无主义渗入均消解着国家身份认同,进而弱化着国家认同。超国家即承担其中某一种或几种主权的国际组织,它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定的国家间的实体界分造成一定冲击与挑战,在某些领域甚至替代了传统民族国家的职能与权力,并直接造成该区域国家的身份认同意识消解。如安东尼吉登斯曾提到:“全球化消解了国家的力量。”2这诠释着全球化的发展对国家自身部分力量削减的客观事实。超国家使国家身份认同不再是单一的国籍确认或毫无质疑的特定事实,而是在超国家认同与次国家认同力量的撕扯中

6、,呈现出某种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市场化洪流中消费主义的盛行,也造成“集体”、“民族”、“国家”等宏大叙事的失语。在消费文化的渗透下,追求享乐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眼前的快感成为一种“众声的狂欢”,自恋成为一种“人格样态”。市场化进程中民族群体间、人与人之间利益的分化,触发了身份认同感的紧张,加之消费主义的盛行,冲击着民族国家等宏大叙事,亦消解着国家身份认同。多样化社会思潮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模糊“我们从哪里来”的认知及“我们到哪里去”的信念,消解国家身份认同感。历史虚无主义以“重估评价”之名,对近代以降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民族文化、共同理想等进行虚无或否定,导致个体意义世界的式微,疏离着个体

7、对共同体的心理归属与文化眷恋,消解国家身份认同。简言之,全球化下超国家的力量撕扯、市场化下消费主义盛行、多元化下历史虚无主义渗入等不同程度消解着国家身份认同。国家仪式以历史、文化、记忆、共同理想等为感召,共筑着从“我”到“我们”的一体感与共存感,助力提升国家身份认同。2. 自我与他者碰撞:国家话语力量受冲击“国家话语是国家话语权力实施的具体表现形式。”3国家话语承载着国家的价值信息,当前在自我与他者的碰撞中国家话语力量一定程度受到西方话语霸权的冲击,直接影响民众对国家主流价值的认同,进而弱化国家认同。西方话语霸权主要通过多元化样态话语霸权、多主体协同话语霸权等方式削弱中国话语力量。多元化样态话

8、语霸权建构即从学术研究范畴为主,转向学术研究话语、流行话语、网络话语等多元化样态,其目的是对中国各类人群的思维方式、社会心理、集体认知进行渗透与影响。流行话语、网络话语因其极强的“接地气”与“隐蔽性”,其一经流行,就具有极强的辐射力与渗透性。西方国家通过以流行话语的包装模板,以娱乐化方式强势席卷,以形象化表述隐性渗透,“增强其话语霸权的覆盖面、渗透性、影响力,左右大众思维、认知方式和社会舆论”。4多主体协同话语霸权建构即从官方主导建构转向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多主体的协同建构。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盛行的意识形态,以往其传播与渗透主要依靠政府主导与政府攻关。当前,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等与政府

9、合谋共同建构话语霸权。如部分非政府机构,在世界各国设立基金会或资助机构,开办“论坛”或颁发“奖项”,以“客观”、“中立”为名编织西方神话,贬低中国发展。简言之,西方各种话语霸权方式、手段的革新,均企图“以西方为中心”塑造“西方优于东方”的社会心理和集体认知,进而达到弱化国家认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的。国家仪式以象征符号的集合隐喻话语信息,有利于主流话语的传播与内化,助力提升国家话语力量。3. 自塑与他塑失衡:国家形象遭遇扭曲国家形象是“特定国家在国内外公众心目中的综合印象”。5它是一个国家国民自我认知及他国国民认知及评价的重要凭借,与国家认同紧密相依。习近平总书记

10、指出:“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6国家形象并非天然生成的,它是自塑与他塑综合作用下的形象建构,当自塑与他塑失衡,国家形象极可能遭遇扭曲或产生偏差。当前,西方有意歪曲中国国家形象,导致他塑的中国国家形象与自塑的中国国家形象存在一定程度失衡,既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自我认知与他者评价,也一定程度弱化国家认同。一是放大中国国家形象,鼓吹“中国威胁论”。“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论证其对中国侵略的合法性,制造所谓的“黄祸论”。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再一次打出“中国威胁论”这张老牌,以此影响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如故意将中国假想为一个“潜

11、在的威胁”7的角色、描述为一个“与他者冲突”8的身影;将“一带一路”倡议歪曲为“中国式新殖民主义”、“中国债权帝国主义”;将中国正当的军事支出扭曲为“发动扩张的前奏”。该类言论与观点的发表,其本质均是以“中国威胁论”的“他塑”,削弱文明大国的中国国家形象。二是贬损中国国家形象,叫嚣“中国崩溃论”。“中国崩溃论”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当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受到重创,处于极度低潮期,中国作为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以弗兰西斯福山为代表的“历史终结论”叫嚣中国的崩溃。显然,弗兰西斯福山的预言并未成为现实。当“历史终结论”声音渐渐消退,21世纪初一些人又打出学术研究的旗帜,抛出“中国

12、统计水分论”。由于“中国崩溃论”的各种论调及预言总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被证伪,故其说服力与可信度越来越低。但“中国崩溃论”仍有一定市场,“中国崩溃论”者总是借助一些客观数据或学术研究之名,在媒体的大肆炒作下形成一股风潮,贬损中国国家形象。三是抹黑中国国家形象,制造“中国人权倒退论”。打人权牌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抹黑中国国家形象的惯用伎俩。如借以客观学术之名的年度国别人权报告公布,抹黑中国人权状态或利用突发性社会事件和事故,借机抨击中国人权,渲染中国人权状况一塌糊涂的假象。简言之,“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人权倒退论”等论调,实则都是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有意歪曲,以期拖累甚或拖垮中国

13、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弱化中国国家认同。“国家是不可见的。”9国家总是在象征化中被“看见”,国家仪式通过器物、声音、图像等象征的集合使国家“可见”,是一次国家形象的展演,助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二、机理剖析:国家仪式何以强化国家认同?国庆庆典大会、国家功勋荣誉表彰、重要人物纪念等国家仪式,是国家权力机构开展的规范化、程序化的象征性活动。国家仪式作为权力技术实践的政治仪式,在特定时空唤醒集体记忆世代谱系、强化共通的价值符号、展演象征的权力秩序,使共同体成员凝聚于拟剧的“精神共同体”中,通过记忆再生产、观念再生产、权力再生产等维度强化国家身份归属、提升国家话语力量、形塑中国国家形象,是应对国家认

14、同困境的重要途径。1. 仪式时空:唤醒集体记忆强化国家身份归属“认同的本质是归属。”10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下超国家的力量撕扯、消费主义的盛行、历史虚无主义的渗入均不同程度消解着国家身份认同。“人的身份是由时间沉淀而成。”11记忆是时间流逝的收集器,它使个体在时间的沉淀中找寻自我的觉知与体验,进而生成“身份”这一化合物。身份(identity),在英语中与认同为同义词。国家认同首要在于在共同体中获得“你”与“我”的相似性或相近性,进而形成从“我”到“我们”的身份归属。国家身份归属植根于我们同属一体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它是中华民族成员识别相似性或相近性的重要养料。“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在

15、时空被界定的群体的支持。”12“记忆”与“遗忘”相对,尘封的记忆需要在特定时间的提示、特定空间的营造中唤醒。“时间”与“空间”是国家仪式展开的基本要素。仪式时间往往与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大节日等紧密相连,它将“日常”与“神圣”区隔,吸引人们参与一个神圣的典礼中。仪式空间往往与特定的建筑、地理位置相连,它赋予空间一种“象征意义”。基于特定时空开展的重复性的国家仪式,在历史的累积中一次次叠加,它将历时态与共时态碰撞,将过往与未来形成“并联式”互动,呈现异质时间的同质性。在重复性地“唤醒重构固化刻写”的记忆再生产中,赋予历史性的纵向流变以当下的力量性,使共同体成员在全球化、市场化、多元化浪潮中清晰

16、“我们是谁”,抵御全球化下超国家的力量撕扯、市场化下消费主义的侵蚀、多元化思潮下历史虚无主义的渗入,汲取从“我”到“我们”的丰富养料。每个集体从过往寻求的“共有财富”越大,集体的共有觉知及内在稳固就越强。“将民族作为一个集体的想象,有赖于对一种可以回溯到时间深处的连续性的想象。”13国家仪式在特定时空打开回溯到时间深处连续性想象的大门,共同体成员在中华民族共有的集体记忆唤醒中强化国家身份归属。2. 仪式符号:凝聚价值共识提升国家话语力量西方话语霸权通过多元化样态话语霸权建构、多主体协同话语霸权建构等方式削弱中国话语力量,其实质是通过灌输西方意识形态以达到侵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分化价值共识的目的。话语就是权力,国家话语力量既指向主流价值凝聚的内向力,也指向主流价值传播的辐射力。国家话语是不可见的,它需要借助象征符号使观念可见、可感、可信。“仪式是一种象征性的陈述形式。”14象征符号是仪式的基本要素,是能指与所指连接的基本纽带,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政治/理论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