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

上传人:舒*** 文档编号:348082592 上传时间:2023-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床颈动脉斑块形成、危险因素 、治疗标准、治疗措施、斑块逆转及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破裂和脱落、颈动脉狭窄和闭塞均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通过各种手段早期发现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正常内膜 内膜增厚 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动脉内膜下局灶性病变结构,定义为局部浸润动脉管腔 0.5 mm 以上或局灶性内膜内侧增厚大于周围区域 50%,或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大于1.5mm。因颈动脉内-中膜层(IMT)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最易被累及,临床上常通过测量 IMT 厚度作为诊断颈动脉硬化的主要标准:IMT1.0 mm 为正常;IM

2、T 在1.01.5mm 为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IMT1.5mm 为斑块形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颈动脉斑块通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多种学说,目前主流学说是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学说。动脉硬化早期,在各类危险因素包括内皮损伤、脂质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刺激下,大量低密度脂蛋白(LDL)被氧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不断摄取 oxLDL 并转化为泡沫细胞。大量泡沫细胞在动脉内膜聚集形成脂纹,随着病程进展,脂纹逐渐增大形成斑块,并在斑块表面出现胶原纤维的沉积,同时平滑肌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从而形成厚薄不均的纤维帽。纤维帽下的泡沫

3、细胞、胆固醇、细胞外脂质等成分,构成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核。在动脉粥样硬化晚期,大量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因子浸润血管壁,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降解斑块细胞外基质中的胶原纤维,导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 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类。后者主要指的是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而传统的可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稳定性心绞痛和慢性肾病。还有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剪应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学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液中的生化危险因素、感染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分类颈动脉斑块主要分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斑块分型为

4、IVIII 型,其中富脂质核(IV、V 型)和斑块内出血、纤维帽破裂和(或)突入管腔的钙化结节(VI 型)的复杂斑块为易损斑块。易损斑块,指所有形成血栓倾向较大及容易快速进展的斑块,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薄和(或)破裂的纤维帽、大脂质坏死核、斑块表面溃疡及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炎症细胞浸润、 新生血管形成等;与此相反,稳定颈动脉斑块的特征是厚的纤维帽,不含丰富的脂质核。颈动脉斑块治疗标准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体如下:1) 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吸烟、饮酒等相关危险因素。2) 对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或斑块狭窄50%以上者,无缺血

5、性脑卒中症状,无论血脂是否异常,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使LDL-C控制在1.8 mmol/L以下。3)对于颈动脉斑块伴狭窄 50% 以下的患者,无缺血性脑卒中症状,血脂在正常范围内,可根据斑块稳定性和用药风险效益比个体化考虑是否选用他汀类药物治疗。 4)对于颈动脉斑块患者,如果近期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建议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参照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颈动脉斑块治疗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适当的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术。1) 生活方式干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相结合,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或每周至少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或等量两种强度活动的组合;健康饮食,结

6、构多样化,限制游离糖摄入,包括含糖饮料;减少盐分摄入;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健康。 2)控制危险因素 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易导致动脉斑块形成的疾病,更应该积极控制血压、稳定血糖,管控卒中危险因素。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 140/90 mmHg 以下;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患者可进一步降至 130/80 mmHg 以下;80 岁以上患者,血压应控制在 150/80mmHg 以下。 大多数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的 HbA1c 目标为7.0%;老年人和体弱者血糖标准应该适当放宽。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预防,主要包括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控制血脂水平非常重要

7、,根据人群个体化为危险分层,目标值不同。 3)药物治疗 他汀类药物: 他汀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基石,主要用于专门减少胆固醇合成,同时可以有效降低炎性生物标志物如 CRP 的水平,而不依赖于降低胆固醇水平。 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其降脂作用实现的,对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展和破裂的细胞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巨噬细胞的生长及其 MMP 活性,从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他汀类药物是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 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限速酶 HMG-CoA 还原酶,使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减少,减少斑块内的脂质核、增厚纤维帽达到稳定斑块

8、的作用。临床常用降脂药物包括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及 PCSK9 抑制剂等。其中 PCSK9 抑制剂具有强大降胆固醇作用,可降低 LDL-C 50%70%。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平滑肌及细胞生长、稳定斑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根据个体化情况按需应用。 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狭窄(狭窄 50%),一般均应服用阿司匹林(每日 75150 mg); 存在一处或多处斑块,但未导致管腔狭窄,或虽有狭窄但狭窄程度50%,则需要结合患者所存在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具有以下3种危险因素,用阿司匹林(每日75150 mg): 男性50岁或女性绝

9、经期后;得到初步控制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经治疗后血压缺血性卒中和短暂脑缺血发作指南中指出: 对于临床表现为一过性脑缺血、黑矇或脑梗死等其他脑缺血症状的患者,无创性成像证实颈动脉狭窄超过 70%,或血管造影发现狭窄超过 50%,且预期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应小于 6%,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 70% 的无症状患者,且预期围手术期卒中或死亡率应小于 3% 均应给予积极的血运重建治疗对于选择 CEA 还是 CAS 进行颈动脉狭窄病变的治疗应该考虑到对于两种治疗手段自身操作的熟练程度,而且应该依据两种治疗手段各自对应适应证。颈动脉斑块缩小或消失高强度他汀可以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甚至逆转斑块。预防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是在诸多危险因素协同作用下导致的。随着年龄增长,机体逐渐出现自我更新能力的降低及功能的紊乱,血管内皮细胞的更新及修复能力降低,同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其他危险因素协同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若要做到预防颈动脉斑块,需避免形成颈动脉斑块危险因素,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健康;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定期体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内科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