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毫米波雷达项目园区申请报告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 /智能驾驶毫米波雷达项目园区申请报告 报告说明 (一)智能驾驶的基本概念与产业结构 实现智能驾驶的硬件和软件所共同组成的系统被称为驾驶自动化系统,指车辆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实现对周边道路、行人、障碍物、路侧单元及其他车辆的感知,在不同程度上实现车辆安全、自主驾驶,是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融合应用的重要方向。 有别于传统人工驾驶车辆,智能驾驶车辆最大特点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主导,其驾驶过程是机器不断收集驾驶信息并进行信息分析和自我学习从而达到自动驾驶的系统工程。伴随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将从过去的封闭转向开放,融入到联网的平台中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 智能驾驶产业链与汽车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的成熟产业链分工基本一致,主要由后服务市场、整车厂商、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及其他上游原材料、设备供应商等构成,专业化分工有序,形成竞争加合作的产业链生态。 产业链上游主要由各类传感器、芯片、软件算法、高精地图等产业组成。随着我国芯片产业不断成熟,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将迎来技术突破。与此同时我国涌现一批专注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企业,在智能驾驶技术及解决方案上实现突破。处于中游的整车厂商通过自主研发或合作研发的方式不断开发具备智能驾驶功能的汽车并制定智能驾驶车辆研发计划。智能驾驶技术升级及智能驾驶车辆的运营衍生出了下游服务市场,车辆逐渐拥有更加自主化的驾驶能力,无人配送车、无人网约车运营及工程车辆的运营和改装将帮助企业在运输环节降本增效。 (二)智能驾驶的分级标准与技术体系 目前,世界各国对驾驶自动化技术理解和分类基本一致,中国《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40429-2021)将驾驶自动化分为L0~L5五级。L0级别系统仅提供预警类功能,车辆控制完全由驾驶员掌控,因此不属于辅助驾驶或自动驾驶范围。L1~L2级别系统可接管少部分的、不连续的车辆控制任务,属于辅助驾驶范围。而L3~L5级别系统可以在激活后的一定情况下执行连续性的驾驶任务,因此属于自动驾驶范围。 L0级别的预警功能和L1、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作为转向自动驾驶的过渡产品,以主动安全功能为主,是汽车自动化、智能化的初级阶段,需要驾驶员随时准备接管,目前在市场中处于快速普及期,同时展现出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不断渗透的特点。L4级别功能在特殊场景、特殊条件下可体现在特定场景和路段的自动驾驶,如自主代客泊车功能等。L5级别自动驾驶则不区分具体功能和产品形态,可完成在全速、全域、全场景下的完全无人驾驶,尚需要法规、伦理、技术方面的配合才可实现。 在技术体系方面,智能驾驶系统按照功能架构可以进一步划分感知层、决策层、执行层:感知层负责实现车辆对环境感知的功能,解决我在哪的问题。智能驾驶车辆通过各类传感器,如摄像头、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等获取车辆周边信息,产生图片数据、视频数据、点云图像、电磁波等信息为后续综合决策提供数据支出,智能驾驶系统去除无效信息后利用不同类型数据形成冗余的同时提升感知精度。对于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和驾驶任务而言,所需的传感器类型和性能也有所区别。因此在量产车辆当中,感知传感器及方案的配置需要以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感知方案的组合,实现功能、效用和成本之间的最优解。 决策层基于环境感知的结果进行数据融合和分析,判断应当执行操作并制定相应的轨迹规划方案,解决要去哪的问题。决策层依据获取的信息进行决策判断,选择适合的工作模型,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替代人类做出驾驶行为。同时这部分功能也具有预测任务,例如在车道保持、车道偏离预警、车距保持,障碍物警告等系统中,需要预测本车与其他车辆、车道、行人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状态。 执行层接收决策层数据,通过驱动、制动、转向等达成车辆的横向及纵向控制,使汽车精准地按照决策规划实现有效的避让、减速、车距保持、转向等动作,解决怎么去的问题。控制执行技术主要分为车辆的横向控制和纵向控制两大部分。横向控制即转向控制,保证汽车在规划的路线上正常行驶,在不同车速、路况条件下保证转弯的有效性和乘坐舒适度。纵向控制可以对危险情况做出紧急处理,最大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还可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缩短与前车的距离,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三)智能驾驶渗透率逐年提升,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潜在市场空间较大 随着辅助驾驶功能逐步量产,乘用车中除了已大量普及的L0级的辅助功能外,L1-L2级的高级辅助驾驶技术也逐步成为行业标配,渗透率逐年提升,智能驾驶有着较大的潜在市场空间。 目前,全球汽车智能驾驶行业处于从L1-L2级向L3级衍进的过程中。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20年我国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约32%左右,其中L1级别车辆占比约20%左右,L2级别车辆占比约12%。目前L1级别辅助驾驶功能并未发挥出车辆硬件的最大效用,加之L2级的快速渗透和成本的降低,预计仅搭载L1级别功能的乘用车将逐渐减少,未来L2级别功能将逐渐取而代之,预计2025年我国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的渗透率或达到65%。同时随着智能驾驶相关上路法规的不断完善,L3级别有条件自动驾驶乘用车有望在2023年开始逐步落地。 (四)智能泊车作为典型应用场景具备快速落地的潜力,推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 智能泊车系统是智能驾驶的典型应用,提高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性,进一步降低了新手司机驾驶车辆的难度,为推动智能驾驶的普及打下了基础。政策方面也对智能泊车辅助的发展给予了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引导汽车生产企业和出行服务企业共建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自主代客泊车技术发展及应用。随着整车厂商对于辅助泊车的加速量产和升级迭代,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的统计,预计到2025年,国内全自动泊车系统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44亿元,未来三年平均复合增长率将近50%。 早期辅助泊车系统以单一倒车雷达形式为主,主要提供倒车预警功能;后逐渐发展为AVM系统,结合车载大屏为驾驶员提供360°全景影像。而随着技术的升级迭代,APA、RPA、HPP和AVP逐渐量产装车,泊车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逐步为驾驶员解决泊车痛点。目前APA泊车辅助功能在现阶段可满足大部分消费者需求,其装机量不断提升,同时正在从高端车型向中低端车型渗透,未来有望成为智能驾驶汽车的标配。HPP和AVP等L3+泊车方案在使用层面减少了车主停车、取车的时间,常作为高端车型的选装配置或中低端车型的高配版配置,未来市场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度(不含进出口)乘用车新车前装标配搭载APA(包括半自动泊车)上险量为243.26万辆,同比增长17.64%,前装标配搭载率为11.93%,整体呈平稳增长态势。在政策、市场、消费者三重作用的推动下,国内ADAS渗透率保持稳定增长,其中L2级ADAS系统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已超过L1级,成为主要的辅助驾驶方案。作为L2级ADAS系统,APA技术逐渐成熟,一方面解放了驾驶员的手和脚,用户体验得到质的提升,大众接受度不断提高;另一方面,APA实现量产使得其价格进一步下降,因此APA装配率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车型来看,APA功能在奔驰、宝马等中高端车型以及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中装配率较高,未来有逐步向低价格区间车型下沉的趋势;从车系来看,APA前装搭载车辆中,欧系车占比最高,其次分别是中系、美系、日系。2021年以后,纯超声波方案的APA市场将逐步萎缩,超声波与视觉融合方案的APA成为自动泊车系统前装主流,并带动自动泊车市场渗透率提升,预计到2025年APA渗透率将达到45.9%,市场未来仍有巨大空间。 根据自动化程度的衍进,智能泊车系统大致可分为6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基于超声波的半智能泊车(L1级别)、基于超声波的全智能泊车(APA,L2级别)、超声波融合环视摄像头的全智能泊车(APA,L2级别)、遥控泊车(RPA,L2级别)、记忆泊车(HPP,L3级别)和自主代客泊车(AVP,L4级别)。随着智能泊车技术的不断迭代,智能泊车功能的实用性也越来越强。由于停车场具有半封闭特性,且泊车速度较低,场景对于远距离传感器的依赖较低,因此AVP系统或将成为乘用车中最快量产落地的L4级别智能驾驶功能。自主代客泊车需要实现更精准的感知,拥有更强大的算力、更先进的智能驾驶算法,当前AVP相关技术有待突破,大部分车型仍处于示范、测试阶段,主要为豪华车型装配自动代客泊车AVP功能。随着APA功能逐渐普及,AVP功能落地则成为诸多车企量产计划中的重点,部分整车厂商已向公众展示了搭载AVP功能的车型,包括一汽红旗E-HS9、威马W6等。AVP系统市场中,欧美国家该功能研发早、技术先进,其占据全球AVP系统市场主要份额。亚太地区AVP系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为亚太地区AVP系统市场发展带来巨大增长动力。 (五)智能驾驶功能普及带动车载传感器需求大幅上升 目前,普通汽车一般安装数十个传感器,而高级轿车则安装多达上百个传感器。全球范围内,智能驾驶技术不断向高阶跃进,对于传感器的需求也随之快速攀升。随着智能驾驶功能在汽车应用的普及和多样化发展,汽车传感器市场预计将保持快速增长。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包括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不同汽车智能驾驶感知传感器的优点、缺点、适用场景和受限场景不同。 不同类型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的适用场景、受限场景、优缺点、成本等不同,彼此之间主要形成互补而非简单替代关系。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已逐步作为标配而广泛应用于高、中、低档等各类车型。智能驾驶的冗余和容错要求导致越是高阶的智能驾驶需要装配越多的汽车智能驾驶感知系统,所以随着智能驾驶阶段的提升,单车智能驾驶感知所需的各类传感器数量需求预计将同步增加。 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305.8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8251.6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07%;建设期利息212.7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06%;流动资金1841.5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87%。 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206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17221.43万元,净利润2464.55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16.65%,财务净现值1424.06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6.46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 本项目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来源广泛,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潜力巨大;本项目产品生产技术先进,产品质量、成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三废排放少,能够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本项目场地及周边环境经考察适合本项目建设;项目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抗风险能力强,社会效益显著,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目录 一、 智能汽车行业产业链 18 二、 项目名称及建设性质 20 三、 项目承办单位 20 四、 项目定位及建设理由 20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21 五、 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22 六、 产业发展方向 23 七、 建设方案 24 八、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 25 九、 劣势分析(W) 28 十、 高级管理人员 29 十一、 项目建设期原辅材料供应情况 31 十二、 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31 十三、 能源消费种类和数量分析 32 能耗分析一览表 32 十四、 环境管理分析 33 十五、 员工技能培训 34 十六、 建设投资估算 35 建设投资估算表 36 十七、 建设期利息 37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37 十八、 流动资金 38 流动资金估算表 39 十九、 项目总投资 39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40 二十、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 41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41 二十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 42 二十二、 项目风险对策 43 二十三、 项目招标范围 44 二十四、 项目总结 45 二级标产业环境分析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409.4亿元、增长7.6%;财政收入1432.4亿元、增长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