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武山县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60分)。 1.在西周的金文记载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华夏”各国间存在纷争,但无论各国关系多么敌对,它们并不称呼对方为“戎”“夷”。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民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B 2.19世纪20—50年代,美国民主党和辉格党在全国范围内就总统、国会议员、州政府和州议会中的职位进行了公开竞争,使几乎所有的白人男性公民都获得了选举权。这反映出美国 A.所有公职人员都由选举产生 B.种族歧视问题积重难返 C.政党政治推动了民主的发展 D.民主的性质发生了转变 【答案】C 3.下表是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类别 共产党员 非共产党员 百分比 44% 56% 民主党派 工人、农民代表和无党派人士 30% 26% A.新生政权具有广泛的民主性 B.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D.资产阶级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A 4.下面为唐宋进士成分情况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 唐(830名进士) 宋理宗宝祐四年(570名进士) 士族子弟 小姓 寒素家庭子弟 三代不仕 父亲有仕(官职多属低品) 其他 70.96% 13.14% 15.9% 53.86% 22.63% 24.51% A.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有失公允 B.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得到加强 C.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大为减少 D.唐宋科举制选拔方式发生变化 【答案】B 5.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文官进行了重大改革,1870年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近代英国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结构变动 B.工人阶级要求提高政治地位 C.内阁地位发生变化 D.民众科学素养普遍得以提高 【答案】A 6.《唐律疏议》规定,子孙在祖父母、父母尚未去世的情况下,就和祖父母,父母分家单过(如为祖父母、父母指示则无罪),徒三年……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徒三年。这反映出唐律的主要特点是 A.轻罪重刑 B.礼法结合 C.细密严苛 D.条文清晰 【答案】B 7.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灭亡西罗马帝国,但是日耳曼各国纷纷尊奉罗马为正统,特别是各个日耳曼王国将各自部落的习惯,借助于罗马法的某些术语,并吸收罗马法的一些原则,编纂为成文法典。这说明 A.罗马法丰富了其他民族文明的成果 B.罗马法的适用地域和对象不断扩大 C.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渊源 D.被征服地为罗马法的完备发达折服 【答案】A 8.1954年4月美国《(华盛顿郎报》刊载的一幅赫伯特・布洛克创作的漫画。画面中,美、英、法等大国正在讨论“向印度支那地区提供援助”的议题;在英、法、美等代表身后,抗议者举起“独立”大旗,并表示“把这面旗帜送给他们怎么样?”该漫画意在说明 A.殖民主义政策不得人心 B.西方大国主导东南亚事务 C.和平主义成为社会共识 D.马歇尔计划遭受舆论嘲讽 【答案】A 9.清代的政府灾害救助,一般要经过严密的报灾、勘灾、审户和放赈救助程序。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种做法 A.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答案】C 10.下图是甲骨文中的“高”字。“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筑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从这一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  ) A.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生活 B.当时社会各阶层共同享有财产 C.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 D.当时已经开始进行粮食储存 【答案】D 11.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该饮食开支表明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完善 B.人民大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C.家庭饮食结构营养摄入均衡 D.工业化食品改变了生活习惯 【答案】A 12.“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C 13.下图反映了英国从1750年到1865年的经济快速发展状况。对此状况出现原因的解读有误的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 A.工业革命的推动 B.政府政策的支持 C.垄断资本的出现 D.殖民市场的开拓 【答案】C 14.宋之前,人们择偶往往强调门第、身份、地位,严格遵从等级规定。而到了宋代,人们择偶则打破“门阀”等级局限。宋仁宗下令,宗室嫁女时,“择士族之有行义者;敢以财帛为婚,御史台、街司察举之”。这一变迁主要源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程朱理学的影响 【答案】A 15.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4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人下” 2015年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6年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7年 金砖会议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8年 博鳌论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 A.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答案】D 16.下图是汉朝货币五铢钱(铢,计量单位,24铢等于1两)的图片。汉武帝即位后不久,下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由材料可知,五铢钱 A.与秦朝货币半两钱的重量相同 B.圆形方孔的形状从没有出现过 C.影响深远一直沿用至近代以前 D.为解决货币私造的弊端而铸造 【答案】D 19.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从社会政治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制度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 D.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答案】D 20.《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其官司妄准脱免及变乱版籍者,罪同。明朝此规定意在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放松人身自由的限制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 简答题(40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唐代进士科考试录取率极低,“岁取登第者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定制,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此外,废除了唐代的公荐制度,考试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殉私的新制度.时省试中多次落第者另立名册上报皇帝,特许他们可陪同参加殿试.考试及第后,考生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北方士人长于经学而短于诗赋,而南方士人则反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以便为变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摘编自《略论宋代科举制的发展》等 材料二 康有为曾痛陈八股取士之祸.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通过光绪皇帝,废止八股文章.1901年,清廷宣布科举改制: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五经.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1905年清廷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原为科举而备的专项钱款均先后拔充兴办学堂之用.1895年以前,全国仅有新式学堂20所,1895一1898年又增19所,1905年达到8277所,以后每年增加10000多所。新式学堂学生从1904年近10万人,1909年高达近164万之众.他们立志“以制造新国民为起点,以组织新政府为终局”,“把过时的满清君主专制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摘编自《千年科举制的崩塌》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在宋代的发展,分析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科举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简析晚清科举制改革的影响。(7分) 【答案】(1)发展:录取范围扩大;考试机会增加;考试过程更严格;考试内容更实用化。 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笼络北方士人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国家政治变革选拔人才的需要;唐代科举制度的不完备。 (2)特点:形式上废除八股;内容上中西结合.过程循序渐进。 影响:有利于西学的进一步传播;有利于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有利于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参政意识;有利于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有利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2.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