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清洁整治提升工程公司治理手册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乡村清洁整治提升工程公司治理手册 乡村清洁整治提升工程 公司治理手册 xxx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一、 项目基本情况 4 二、 公司治理的力量源泉 6 三、 利益导向 8 四、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论 10 五、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 16 六、 英美模式的产生 18 七、 英美模式的主要内容 19 八、 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24 九、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结构 27 十、 管理层的责任 31 十一、 管理腐败的类型 33 十二、 董事会及其权限 35 十三、 专门委员会 40 十四、 风险图谱 45 十五、 风险分析方法的选择 46 十六、 风险应对概述 47 十七、 风险应对策略的选择 48 十八、 风险识别的概念和内容 49 十九、 企业识别风险关注的因素 52 二十、 学习与借鉴阶段 53 二十一、 起步和探索阶段 54 二十二、 企业的演进 56 二十三、 公司治理的产生及动因 60 二十四、 交易成本理论 70 二十五、 委托代理理论 73 二十六、 公司简介 75 二十七、 SWOT分析 76 二十八、 组织架构分析 84 劳动定员一览表 85 二十九、 发展规划 86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投资人 xxx集团有限公司 (二)建设地点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 (三)项目选址 本期项目选址位于xx,占地面积约14.00亩。 (四)项目实施进度 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24个月。 (五)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5896.3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630.3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53%;建设期利息102.9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75%;流动资金1163.1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9.73%。 (六)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5896.38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3796.38万元。 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100.00万元。 (七)经济评价 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10300.00万元。 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8023.90万元。 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1667.89万元。 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21.39%。 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89年(含建设期24个月)。 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3391.43万元(产值)。 (八)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9333.00 约14.00亩 1.1 总建筑面积 ㎡ 15079.33 容积率1.62 1.2 基底面积 ㎡ 5319.81 建筑系数57.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11.23 2 总投资 万元 5896.38 2.1 建设投资 万元 4630.33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3925.55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603.48 2.1.3 预备费 万元 101.30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102.91 2.3 流动资金 万元 1163.14 3 资金筹措 万元 5896.38 3.1 自筹资金 万元 3796.38 3.2 银行贷款 万元 2100.00 4 营业收入 万元 103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8023.90 "" 6 利润总额 万元 2223.85 "" 7 净利润 万元 1667.89 "" 8 所得税 万元 555.96 "" 9 增值税 万元 435.38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52.25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1043.59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3512.35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3391.43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5.89 含建设期24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21.39%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2535.61 所得税后 二、 公司治理的力量源泉 公司治理的实质在于治理主体对治理客体的监督与制衡,以解决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公司治理的力量源泉来看,公司治理模式可以分为: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和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一)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外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是指外部市场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虽然该种模式中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同样兼有决策和监督双重职能,非执行董事也承担一定的监督职能,但这种治理主要是以大型流通性资本市场为基本特征,公司大都在股票交易所上市。其存在的具体外部环境是:非常发达的金融市场、股份所有权广泛分散的开放型公司、活跃的公司控制权市场。在这些外部条件确立的情况下,公司控制权的竞争在股票市场上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公司经营者的业绩大幅下降,公司股票价格就会随之下跌,当实力集团认为有利可图时,就会出现股票市场上的收购现象,持股比例的变化带来公司控制主体的变化,公司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的地位也会随之改变,这种约束和激励的形式被称为接管机制。这种机制是来自外部的对企业经营者约束和激励的核心。 (二)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为网络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 是指股东(法人股东)、银行(一般也是股东)和内部经理人员在公司治理中起着主要作用,资本流通性相对较弱,外部证券市场不十分活跃。金融机构及个人通过给公司巨额贷款或持有公司巨额股份而对公司及代理人进行实际控制,依其对公司的长期贷款与直接持股而实现对公司重大决策的参与,使公司及代理人决策受到其支配。 (三)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 家族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是指家庭占有公司股权的相对多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离,家族在公司中起着主导作用的一种治理模式。该种公司治理机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对家庭成员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为核心。由于血缘关系的存在,这种家族关系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以代理成本为代表的治理成本。家族中的信任和忠诚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利己主义引起的代理成本,从而减少了股权成本。正如加里•贝克尔所说,“家庭内部的配置大部分是通过利他主义和有关的义务确定的,而厂商内部的配置大部分通过隐含的或明显的契约确定”。这样,家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代理成本的根源,这应该有助于公司治理作用的发挥。也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会同时设立,但公司的重要决策仍是以企业家的家人为决策方式为主,私营企业主独揽大权,有关机构的设立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 利益导向 公司成立的目的在于追求利益,但到底追求谁的利益或以谁的利益为主,理论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过去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到利益相关者利益统一,再到利益相关者有主次之分,公司治理的模式也分成股东治理模式、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主次治理模式。 (一)股东治理模式 该模式认为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存续的目的是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继而公司治理的中心就是确保股东的利益,确保资本供给者得到理所当然的投资回报。公司的权力机构都要以股东的意志和利益为出发点,股东大会是代表股东意志的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并接受股东委托在公司决策中发挥主导作用。 金融模式公司应按股东的利益来管理,试图促使经理人员对股东利益更负有责任。主张通过政策激励和采取最大化短期股票价格的行为是为股东利益服务的最佳形式。其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并主张扩大股东的权力。 市场短视派认为金融市场的压力使公司经理只关注短期利益,这样会对公司的长期管理产生一种经营决策上的偏误,从而降低公司长期资产的价值。 金融模式希望增加股东对公司的监督和影响,市场短视派则希望公司治理可以在股东压力下,特别是短期股票价格业绩中保护经理人,或替代性地通过阻止交易和鼓励长期持有股票来实现股东的利益。但两者都认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可以导致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 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认为企业是一个责任主体,公司治理不能单纯以实现股东利益为目标,因为企业是所有相关利益者(出资者、债权人、董事会、经理、员工、政府及社区居民、供应商等)的企业,各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资产的投资,并承担了企业的风险,企业应为利益相关者服务。 (三)利益相关者主次治理模式 利益相关者主次治理模式认为公司治理必须以股东利益为主导,同时在此基础上恰当地界定包括股东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解决好由此而产生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问题。克拉克逊(1998)根据与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和次要的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若没有这些群体(包括股东、雇员、顾客、供应商等)的参与,企业就无法生存,后者是指间接影响运作或受到企业的间接影响的群体,虽然他们对企业的生存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这种观点实质上是对上述两种观点的调和,但从强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来看,这种观点与“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四、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论 一国的公司治理机制对于公司的获利性和增长性、获取资本的能力以及资本成本具有重要影响,治理程度越好的公司就越有竞争力,就能以较低的资本成本更方便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迫于竞争压力,公司会采用有效的公司治理方式,这就促使全球公司治理最后趋向于单一的最有效的模式。从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和各国公司治理实践来看,几种公司治理模式内在的体制缺陷日益暴露,影响了相关国家的经济竞争力,从而各国纷纷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并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最终以美英等普通法系国家和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两种主要治理模式相互吸收、相互融合,东亚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不断向此两种模式靠拢为标志,出现一个公司治理国际趋同的迹象。 (一)美英公司治理模式开始重视“用手投票”的内部治理机制 美英公司治理模式的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放松对银行持股的限制、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且日趋稳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逐渐被重视以及强化非执行董事的监控权等方面。 1、放松对银行持股的限制 由于银行双重身份所赋予的“相机治理”功能能够在公司治理中发挥证券市场所难以达到的直接监督作用,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开始重视银行的作用,并逐渐放松对银行的限制。以美国为例,1933年对《银行法》的改革突破了银行分业经营的严格限制,而1987年《银行公平竞争法案》的实施,则使商业银行可以直接涉足证券投资等非传统银行业务,1997年进一步取消了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经营限制,使银行的能量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从而放松了对银行持股的严格限制。 2、机构法人股东持股比例日益上升且其持股日趋稳定 由于机构投资者手中持有股份过多,难以在短期内找到足以买进这些股份的买主,因而要想全部卖出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将手中持有的巨额股票抛售会引起股市大跌,并因此累及其他股票,又会使机构投资者自身蒙受更大损失。这就在客观上迫使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股票,逐渐向长期投资者转化,并借助投票表决机制直接参与公司决策以保证权益不受损害。这说明英美的投资机构比过去更多地关注其持有股权公司的长远发展,开始较多地介入公司经营活动,监督公司经理的经营行为,促使经理从长远角度进行决策和管理,谋求长期利润最大化目标。 3、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逐渐被重视 近年来,传统的英、美公司治理强调股东至上的原则有所改变开始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