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片行业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分析

举报
资源描述
偏光片行业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分析 一、 偏光片行业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 偏光片行业的上游产品主要为光学材料,其生产技术主要集中于日韩企业,目前行业主要原材料采购依赖从日本、德国和中国台湾等生产企业进口,中国国内企业尚不完全具备规模供应的能力。美元、日元等外币汇率的变动以及外贸环境变化对国内偏光片企业的盈利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二、 偏光片行业下游场景带动,车载迎来二次成长曲线 OLED偏光片对比LCD少一片,但其偏光片价值量较高。前面提到,AMOLED是一种主动发光技术,只需要一块圆偏光片阻隔反射光,AMOLED代替LCD会导致偏光片的使用量减少一半。虽然短期内难以影响偏光片的出货量,但是由于AMOLED上的偏光片是要与1/4玻片相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圆偏光片(不同于LCD中的线偏光片),因此其价格更高,使得AMOLED偏光片的价值量有所提升。根据DSCC数据,预计OLED在面板(OLED+LCD)的渗透率从22年9%提升至2025年14%。TV大屏化趋势和OLED渗透率不断提升,偏光片有望量价齐升。随着消费者对大屏幕显示需求的增长,相关显示产品平均面积也在不断提升。根据omdia的数据,2018至2020年LCD电视的平米尺寸从44.1英寸增长到了47英寸,预计到2026年增长到51.5英寸;OLED电视的尺寸也从58.9英寸增长到2020年的60.2英寸,2026年将稳步增长至62.4英寸。显示的大屏化使得面板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得偏光片的需求得到提升。车载屏作为智能化重要载体呈现大屏、多屏的趋势,车载偏光片大有可为。 小尺寸(6-8英寸)为目前车载中控屏主流方案,新能源车大尺寸屏幕为主流。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1年小于13英寸汽车中控屏在各尺寸中控屏的占比超过90%,预计到2025年大于14英寸汽车屏在各尺寸中控屏的占比从8%提升至20%,未来大尺寸汽车屏幕市场广阔,大屏化趋势在新能源车上体现的更加显著。根据CINNOResearch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搭载12寸以上中控屏的国内新能源乘用车出货占国内所有新能源乘用车的比例达48%,较传统燃油车同尺寸段的占比高出29个百分点;搭载8-10寸和12寸以上液晶仪表盘的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占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比例分别为20%和45%,较传统燃油车搭载同尺寸段的份额分别高出13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单车搭载汽车载屏数量有望持续提升。目前大部分车企采用1-2块屏幕,随着座舱朝着第三空间转变,3块屏幕及以上方案的占比将明显提升。传统的两块液晶屏幕一方面在车内娱乐已经难以让消费者满意;另一方面随着智能驾驶的升级,安全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车载屏能多方位提供路面信息,及时提醒驾驶员危险情况,所以在车内娱乐和道路交通辅助驾驶的需求都要更多的车载屏幕来完成。根据佐思汽研数据,2021年新上市车型的屏幕平均屏幕数量不足两个,预计到2025年平均每个车会搭载2.66个屏幕。根据盖世汽车数据,2021年3块的车载显示屏幕(不含仪表、HUD、后视镜)的占比不足1%,预计2030年3块屏幕占比可达19%,占比提升明显。多屏化加速车载显示器的出货量增长。 车载显示面板在下游面板厂的LCD产线占比逐步提升。根据Omdia数据,根据一线面板厂商的LTPSLCD工厂分配计划,在他们的LTPS生产线上,车载和笔记本将取代智能手机,成为LTPSLCD生产的主要应用市场。车载应用逐渐取代智能手机,车载显示面板的产能规模不断扩大。其中JDID1和LGDisplayAP3已经完全减去智能手机业务,仅有车载应用;京东方、天马和群创光电的LTPSLCD产线的智能手机份额依然较高。车载显示面板将很快成为LTPS生产线的主要应用。 三、 中国偏光片行业市场概述 偏光片的全称是偏振光片,可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自然光在通过偏光片时,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垂直的光将被吸收,透过光只剩下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平行的偏振光。偏光片主要是将聚乙烯醇膜(PVA)、三醋酸纤维素膜(TAC)、保护膜、离型膜、压敏胶等原材料经拉伸、复合、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高分子材料。液晶显示器的成像必须依靠偏振光,所有的液晶都有前后两片偏振光片紧贴在液晶玻璃,组成总厚度1mm左右的液晶片。 偏光片包括最中间的PVA(聚乙烯醇),两层TAC(三醋酸纤维素),PSAfilm(压敏胶),Releasefilm(离型膜)和Protectivefilm(保护膜)。•按产线幅宽分类:可分为窄幅(500mm-1330mm),宽幅(1330mm(含)-2500mm)、超宽幅(2500mm(含)以上)。幅宽即指偏光片产线的横向宽度。偏光片的裁切效率受制于产线的幅宽,一般而言幅宽越宽,则裁切效率越高,2500mm产线对于不同尺寸电视的裁切效率均超过95%,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同时,幅宽越宽,对于设备和工艺的要求越高。 偏光片按照产品类型及应用领域不同,主要分为TN型、STN型、TFT型和OLED型,黑白偏光片主要采用TN、STN两种产品,彩色偏光片产品主要有TFT-LCD和AMOLED两条技术路线。目前,全球偏光片市场主要以TFT-LCD面板用偏光片为主。 四、 国内偏光片厂业绩稳增 偏光片是显示面板的重要组成原材料,其结构复杂、生产工艺流程多,被誉为光学行业的芯片,占到液晶面板成本的10%左右。近年来,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等国内面板企业迅速崛起,中国大陆面板产能逐年提高。据洛图科技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以8400万片出货量以及67%市占率称冠。 目前,国内面板厂商仍在持续新建产线扩充产能,预计国内LCD产能占全球LCD产能比例将进一步提升,LCD面板产能大量向中国大陆转移,将带来上游偏光片的更多国产化需求。 中国境内LCD面板有效产能将从2020年的1.38亿平方米增加至2024年的2.15亿平方米;相对应的偏光片需求将从3.04亿平方米增加至4.72亿平方米。而据Omdia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偏光片需求将达到3.8亿㎡,而国内偏光片产能不到2.5亿㎡,尚有30%以上的供应缺口,本地化替代空间巨大。 五、 中国偏光片行业关键材料 偏光片中起偏振作用的核心膜材是PVA膜。PVA膜经染色后吸附具有二向吸收功能的碘分子,通过拉伸使碘分子在PVA膜上有序排列,形成具有均匀二向吸收性能的偏光膜,其透过轴与拉伸的方向垂直。 在偏光片中,由PVA膜制成的偏光层易吸水、褪色而丧失偏光性能,在PVA膜的两侧分别采用一层光性均匀性、透明性良好的TAC(三醋酸纤维素酯)膜可以隔绝水分和空气,保护偏光层。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画面真实再现,防止和避免内部或外部杂光的干扰,提高显示器的分辨率,往往在光板TAC膜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表面处理。光板TAC膜是指未进行任何表面处理的TAC基膜,应用于偏光片领域的TAC膜涉及4种规格(厚度):40μm、50μm、57μm、80μm。其中,80μm的为主流产品。经过表面处理的TAC膜包括防眩(AG)、防眩+低反射(AG+LR)、透明硬化+低反射(CHC+LR)、透明硬化(CHC)、防反射(AR)。 彩色滤光片的结构包括玻璃基板、黑色矩阵、彩色层、保护膜及ITO导电膜。彩色滤光片的R、G、B三基色按一定图案排列,并与TFT基板的TFT子像素一一对应。背光源发出的白光经过滤光后变成相应的R、G、B色光。通过TFT阵列调节加在各个子像素的电压值,改变各色光的透射强度,不同强度的RGB色光混合在一起,实现彩色显示。彩色滤光片的制作工艺是在透明玻璃基板上制作防反射的遮光层黑色矩阵,再依序制作具有透明性红、绿、蓝三原色的彩色滤光膜层,然后在滤光膜上涂布一层平滑的保护层,最后溅射上透明的ITO导电膜。彩色滤光片制作的核心工艺是彩色滤光膜的制备。目前,彩色滤光膜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颜料分散法、染色法、印刷法和电沉积法,近年来日本出现了喷墨印刷法。 对用于液晶显示面板的基板玻璃,其性质和质量要求非常严格,随着消费大众对显示屏的显示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增加面板厂商的制备工艺难度,还有小于1mm超薄基板玻璃的生产、运输和后加工,这一系列过程都对基板玻璃的理化性质和质量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目前基板玻璃的制造工艺主要有浮法、流孔下引法和溢流法3种。流孔下引法的玻璃成形时与金属滚轮直接接触,使得玻璃双面质量不高,需要继续对玻璃进行抛光处理,增加了加工难度,所以并不适用于TFT-LCD面板产业。美国康宁公司的成形工艺是目前生产TFT-LCD用基板玻璃的主流工艺,溢流法成形时玻璃板表面仅与空气接触,形成自然表面,表观质量很高,但缺点是不易做高世代大尺寸基板玻璃,且产能小。日本旭硝子发展了浮法制造基板玻璃的技术,该法易于扩大基板玻璃面积,降低单位成本,但在锡槽成型时接触液态锡的一面需要抛光处理去除锡层。 光模组按背光类型主要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直下式不需要导光板,背光灯均匀分布于机身后盖上,屏幕亮度更均匀,对比度更好,漏光小,但背光灯和面板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直下式背光电视的机身较厚。侧入式背光灯布设在两侧或底部,通过导光板将光线铺满屏幕,可以让屏幕更薄,降低电视的厚度。背光模组包括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导光板、光源等。 六、 中国主导偏光片行业下游市场,配套国产化机遇来临 面板产业经历了两轮产业转移,目前正在向中国全面主导的格局迈进。面板产业最早是美国和德国在底层技术上实现了突破,上个世纪90年代由日本实现产业化,直到2004年日本都在主导面板产业,代表厂商有夏普、爱普生、日立、东芝、三菱、三洋和NEC。随着日美贸易冲突加剧,韩国和中国台湾也在面板领域获得突破,开始主导面板生产。韩国的代表企业有现代、三星、LG集团,中国台湾的代表企业为面板五虎(友达光电、奇美电子、广辉电子、中华映管、瀚宇彩晶)。2012年后中国大陆凭借价格优势不断扩产,最终于2017年超过韩国,全面主导了面板市场。 国内的面板市场形成以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为主的双寡头格局。面板行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所以市场新的挑战者一般会选择在行业低谷期布局更先进、成本更低的产线,并在行情恢复时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21世纪之初的日本企业在扩产的问题上犹豫不决,韩国企业趁机大规模扩产,最终接替了日本的主导地位。2011年后,京东方等企业在高世代线上不断取得突破,并开始了大规模扩产,成为了全球面板龙头企业。京东方的成功激励了国内其他的面板厂商,中国台湾厂商也开始在大陆成立合资公司,最终国内形成了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首的双寡头格局。国内面板厂商和相关产业链厂商在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中国偏光片成本优势:中国人力成本显著低于日韩等国,因此在生产和扩产中都具有显著的人力成本优势。中国各类型原材料价格也相对较低,也是一大成本优势。除此之外,国内面板厂商采购国内偏光片,能够减免海外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中国偏光片产业集群优势:面板主要用于电视、手机、电脑、平板等显示器制造,从全球来看,下游制造商主要位于中国大陆。面板实际上是下游集成厂商的配套零部件,与厂商距离越近,供货速度越快、成本越低。此外,距离近便于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方便各厂商紧跟前沿技术。 中国偏光片国家政策支持:中国一直注重高科技行业的发展,近几年中美关系恶化,中国开始意识到产业自主化的重要性,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保障面板及相关材料行业的发展。 随着中国全面主导LCD面板生产,相关产业的成为趋势。目前,中国正在相关制成原料领域替代日韩,而化学原料仍由日本主导。作为国内偏光片主要供应商,公司在PVA膜染色延伸、PVA膜复合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垄断,使得相关产业自主化程度不断提升。上游基膜厂商加大研发速度,以配套偏光片国产化进程。为保障全产业链完整,国内偏光片的关键原材料PVA膜、TAC膜、保护膜、等生产厂商正加速研发以实现国产化配套。杉金光电(LG化学)在广州的保护膜产线已经投产;龙华薄膜2500mm偏光片的PMMA基膜(PVA保护膜、补偿膜)21年通过客户验证开始量产;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