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碳达峰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可行性研究

举报
资源描述
将碳达峰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可行性研究 一、 将碳达峰融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能合作,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在东南亚、中亚、非洲、拉美等地布局生产基地,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水泥设计院等单位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绿色基建、绿色物流等领域合作,提高境外项目环境可持续性。依托绿地全球贸易港和中东欧特色小镇等载体,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直销网点,实现保税展示、体验、销售和完税一体化模式。依托绿色新能源装备产业主题园区、中兴创新科技产业园、中船重工集团718所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载体,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开展节能环保领域国际合作。 二、 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研究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简称双碳目标)的提出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研究虽从多方面对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一依赖于社会经济系统化发展的命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但研究庞杂而分散,使人难以把握其中主线和重点。因此,有必要从历史文献中对这个重要命题进行系统回顾、梳理和总结,厘清相关研究发展脉络,深入挖掘其中热点难点,凝练基础科学问题,为后续研究明晰方向,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凝练得到碳达峰碳中和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行动方案、优先任务提出理论见解与实践对策。 双碳目标不仅对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生产发展、技术研发提出了新挑战,也对统筹管理的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的研究人员从管理科学视角总结了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的五大关键科学问题:①识别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内在机理与关键现实条件,构建面向碳中和的经济转型模式;②明确双碳目标的内在关联与关键影响因素,支撑重点行业和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设计;③探索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作与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开展面向碳中和的区域协同路径优化研究;④厘清碳管理市场机制减排机理,支撑减排市场机制设计;⑤建立面向碳中和的国家气候治理体系,形成中国特色碳中和管理思想体系。 在保障机制方面,一是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智库平台,支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建议通过组建包含经济、社会、能源、地理、气象、生态、环境、健康等研究方向的跨领域、跨学科智库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的交叉学科技术创新团队,增强从事碳达峰与碳中和研究的科技力量。二是要加强气候变化经济学基础研究。建议组建跨学科团队,推动设立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学中心),以碳达峰与碳中和重大战略任务为导向,以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为核心,开发气候经济数据库和知识库,长期并持续开展国家和全球气候政策模拟与评估。 三、 碳中和面临的形势 多年的发展使中国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能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和技术支撑。特别是过去十余年中国大力推动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低碳发展制度和政策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目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困境亟待补齐和突破。 (一)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和体制机制已较为完善 随着低碳发展战略的不断强化,中国的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也快速完善起来。国家、地区、部门、行业、领域等各个层面的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日趋完善和严格,法律法规、行政、经济、自律性等各种类型的低碳发展政策工具被不断丰富和强化,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也在不断增强。 (二)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及体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使中国的低碳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中国在节能技术发展与应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方面取得的明显成效,大大促进了低碳发展进程,成为低碳发展的三大驱动因素,也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低碳发展存在的短板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还处在起步阶段,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才发布《关于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指导意见》。作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核心领域之一,低碳技术创新也是如此。一方面节能技术创新虽然进步巨大,但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一些指标还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即便在节能技术比较领先的粤苏沪地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的节能环保产品也普遍缺乏,一些节能技术的关键技术与核心元器件及材料还受制于发达国家。而且目前研发出来的节能技术还普遍存在推广难、选择难、融资难、落地实施难等突出问题,由此导致中国的整体节能技术进步还相对缓慢。 四、 碳达峰实施指导思想 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有力有序有效做好碳达峰各项工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宜居美丽的新北辰,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五、 碳达峰实施工作原则 (一)统筹推进、重点突破碳达峰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加快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基地三区定位,围绕《北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统筹推进各领域、各行业绿色发展,重点突破行业企业绿色转型问题,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工作。 (二)队伍引导、市场推动碳达峰 更好发挥队伍引导作用,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形成有效的政策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动力。 (三)节约优先、源头减碳 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发挥政策协同作用,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从源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 (四)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碳达峰 充分发挥创新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坚定不移把创新摆在经济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引领作用,加快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五)稳妥有序、安全降碳 加强风险识别和管控,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科学把握降碳节奏,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安全稳定降碳,为稳增长、调结构创造有利的条件。 六、 碳达峰对我国的启示 (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长期发展 从达峰国家经验看,整体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提高人均GDP水平,是平稳达峰的前提保障。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二)着力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如期实现碳达峰 与已达峰国家相比,我国能源结构偏煤的特点,决定了能源结构的低碳化转型仍是我国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主要着力点。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坚持先立后破基本原则,杜绝运动式减碳,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的基础上,以电力生产清洁化、消费终端电气化为主线,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和消费水平,推动能源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 (三)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保障高质量实现达峰 产业结构调整是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手段。我国两高行业比重偏大,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旺盛,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的做法无法复制。须立足本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资本密集、能源密集、碳密集产业,发展信息密集、知识密集、就业密集的现代服务业,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新格局,力争早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 (四)制定各省差异化目标,杜绝达峰时间一刀切 从欧盟经验看,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差异性直接影响碳达峰的时间。我国经济发展东中西部、省际之间不平衡的情况更加突出,应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坚持全国一盘棋,以碳排放总量占比高的地区为重点,因地制宜推动各省梯次有序实现碳达峰,允许不同省份率先、同步甚至晚于全国达峰,对个别省份达峰时间较长或长期位于达峰平台期应有充分预期。 (五)加强全球各国碳达峰状态的监测 增强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应定期开展全球各国碳达峰状态的评估与监测。对于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并实现达峰的碳排放大国,督促其主动承担减排国际义务与历史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足够的减排资金与技术支持。对于已位于碳达峰平台期或尚未达峰的国家,督促其分行业细化落实国家自主贡献,确保碳排放不会反弹式上升。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