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智能硬件场景交互化

举报
资源描述
康智能硬件场景交互化 一、 康智能硬件场景交互化 健康智能硬件产品由传统康复器械融合驱动技术、仿生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前沿科技成果或传统电子产品结合健康监测、智能诊疗等功能发展而来。一方面,用户能够在不同场景通过各类移动终端对康复设备的使用状态进行实时或远程观察控制,或者通过语音或手势进行人机交互,显著改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经用户允许后企业能够通过物联网等技术收集产品使用数据,在大数据分析辅助下进一步了解产品使用体验,有利于更科学地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 二、 行业现状 (一)市场规模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多孩政策放开后产妇数量增加及其他因素的推动下,我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为450.3亿元,同比增长17.6%。预计到2023年行业规模将增长至615.7亿元。 (二)细分领域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器械细分市场中,电刺激类、磁刺激类、电生理类和康复机器人这4个领域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快速迅速,尤其是磁刺激康复医疗器械和康复机器人市场刚刚起步,预计未来将有较大增长空间。据资料显示,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中,电刺激类市场规模为14.3亿元,同比增长26.5%;磁刺激类市场规模为17.8亿元,同比增长29.9%;电生理类市场规模为7.9亿元,同比增长6.8%;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为9.8亿元,同比增长58.1%。 三、 中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 我国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21年预计出厂价口径统计约450亿元,医疗端市场规模超过53%,残疾人康复机构及养老院市场约占29%。截至2021年12月,根据众成医械数据,医用康复器械有效产品数量超5000种,其中90%以上是国产品牌产品。整体上,我国康复器械国产化率高,但在高端设备上仍依赖进口品牌。行业集中度低,行业中上市公司体量较大的为翔宇医疗,收入规模在5亿元左右。 四、 医疗康复市场需求 医疗康复最早的需求人群主要来自于残疾人群,后随着医疗康复理念不断渗透,疾病损伤患者、老年人、慢病患者等也逐渐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人群。而到目前,随着健康素养提升,康复医疗的需求人群扩展至运动、产后女性等群体。目前我国是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共计4.6亿人次,高于印度(4.11亿)、美国(1.49亿)、印度尼西亚(7,600万)和巴西(7,000万)等国家。其中老年人群体和残疾人群体是我国主要康复服务对象,在2019年二者合计占康复群体总量的比重达到71.5%。 (一)老年人群体市场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逐渐加深,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到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而人口老龄化将推高老年康复服务需求,带动康复医疗器械市场蓬勃发展,并将成为国内康复行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医疗不断发展,人均寿命延长,老龄化将继续加深,导致生活自理能力缺失的失能老人群体持续扩大,日常专业康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康复治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1年末全国人口为14.13亿人,比2020年末增加48万人。2021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7亿人,占18.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1亿人,占14.2%。 (二)残疾人群体 近年来,我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数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有1,077.7万的持证残疾人及残疾儿童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其中得到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中有视力残疾人114.6万、听力残疾人81.6万、言语残疾人5.1万、肢体残疾人542.8万、智力残疾人86.4万、精神残疾人178.4万、多重残疾人54.7万。而虽然我国基本康复服务的持证残疾人数实现不但增长。但整体来看,仍有有大部分人的康复需求未得到满足。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样本调查显示,全国残疾人总人数约8,502万,其中肢体残疾2,472万人、多重残疾人1,386万人。由此推算,目前我国得到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数量占比不到13%,还有超过7,000万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从康复辅助器具来看,2020年共为242.6万残疾人提供各类辅助器具,对比8,500多万残疾人的数量而言,我国残疾人中康复器械的渗透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慢性病患者群体 慢性病又可以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长期的、不能自愈的、也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疾病,依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恶性病质慢性病,以及精神类疾病等其他慢性病。 等方面不断变化,我国慢性病群体数量逐渐增加;同时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提高,在疾病期导致死亡的数量减少,慢性病、交通、工伤事故等原因导致的暂时性功能障碍群体数量巨大。根据《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在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性病负担占50%。但目前我国医院的康复资源覆盖范围较小,未能满足市场的康复需求,尤其是对因患有各种慢性病而导致暂时性功能障碍人群的康复需求不够重视,造成近八成需要康复的人群得不到康复治疗。因此加强慢性病康复治疗迫在眉睫。 (四)产后康复市场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健康审美观念的转变,现代女性对产后康复愈发重视,对产后康复的需求不断提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女性的很多疾病是因产后恢复不良引起各种亚健康障碍,如乳腺炎、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病、子宫肌瘤等,对一生的健康具有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孕育要求的提升,人们对于产后恢复愈发重视,推动月子中心行业发展。根据数据显示,我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逐步增长,尽管市场规模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有所降低,但2021年后的预测依旧会回到正常的发展状态。根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为167.6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月子中心市场规模将在204.2亿元,到2023年这一规模将达到243.3亿元。 月子中心市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将带动产后康复相关医疗器械的市场容量增加,也反映出产后康复市场需求的刚性。而随着我国三孩政策落地并实施,将进一步推动产后康复市场的发展。康复医疗是以疗愈功能障碍为中心,通过改善、代偿,使患者提高功能质量、回归社会的现代医学。我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至今已四十余载,初步建立了以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为引领、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但目前仍存在认知不足、人才短缺、转诊与支付尚未达到平衡等痛点问题。 目前我国康复医疗行业产业链上游康复医疗器械处于快速成长期,然而整体产品的同质化比较严重;中游服务端民营机构日渐壮大但各类资源的供给仍存在较大缺口;下游支付端近年来医保覆盖的范围有所扩大且正在探索更具有个性化的支付方式。从需求端来看,随着患者康复意识的觉醒,整体康复需求正在从传统型向消费型逐渐转变,产后康复、运动康复、精神及心理康复将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2021年我国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约1011亿元,未来在后疫情时代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国民康复意识的觉醒以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康复医疗服务行业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预计2025年中国康复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达2686亿元,2022年至2025年CAGR约为38.5%,整体市场未来成长空间广阔。体系方面,未来在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支撑之下,远程康复将持续推动康复上门、康复进家进社区,还将发展出康复互联网医院等多种形式,引领康复医疗的新发展;服务方面,民营康复机构将借力资本投融及并购实现飞跃式的发展且逐步走向连锁化;支付方面,社会医疗保险支付将逐渐走向基于功能分类的预付制(FRGs),商业保险则会逐步纳入我国康复医疗支付体系,最终形成医保、商保虽各有侧重,但相辅相成的康复医疗支付体系。 五、 需求端:人口老龄化加深,潜在需求空间大 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约2.6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18.70%。从康复需求人群来看,老年人是主要群体,部分老年疾病无法通过手术等有效方法根治,康复成为缓解的主要方式,治疗理念也可能会向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转变。而且老年人群逐渐成为非常庞大的群体,老年的人生活质量也将会成为社会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活力相对充沛的老年群体,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更高。2019年我国康复需求总人数达到4.6亿人,其中肌肉骨骼疾病患者数量最多,2019年达到3.2亿人,其次为感觉障碍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人群分别达到1.4亿人和0.6亿人,其中老年人群体超过50%。 (一)疾病康复:临床康复一体化,提高早期康复介入率 临床康复一体化:疾病康复的需求其实很大,但当前临床治疗与康复治疗分离,科室之间衔接不紧密,患者从临床治疗导流到康复治疗过程不通畅。从早期康复介入率看,骨科、神经内科早期(术后24-48小时内)康复介入率均在10%左右,重症医学科病房在15%左右,而且当前公立医院康复科也主要收治神经康复和骨关节康复的患者,对于其他心脏康复、肿瘤康复的患者收治比例还较少。未来临床康复一体化趋势加强,有望通过临床团队或康复团队主导,患者在疾病恢复的同时,功能也得到恢复。 (二)老年康复:促进功能保存与恢复,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指数 老年康复以老年人为主体,包括失能、半失能以及活力老年群体,是康复与老年人的复合学科,涉及的康复项目包括老年人常见疾病康复、心理康复、生活能力康复等。高龄老人本身就面临身体机能的下降,基础病多,行动不便,社会地位相对弱势,尤其是无法自理的老年人,这同时也会衍生老年人的心理疾病、抑郁、睡眠障碍,个人尊严感缺失等一系列精神类疾病。 (三)慢病康复:居家和社区康复为主,互联网+属性强 慢病康复:以高发病率的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康复治疗的主要病种。慢病康复涉及的病种通常病程长,稳定期后转为居家康复,康复技师提供上门服务难度大,依赖病人及家属自主管理、自主训练,部分基层医院、卫生中心也设有特色的慢病康复中心。2019年中国的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循环系统疾病患者为3.4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人数为1.4亿人,慢性肾病人数为1.3亿人,糖尿病人数为1.2亿人,乙肝丙肝人数高达1.1亿人,整个慢病患者群体数量较庞大,互联网+的慢病管理平台层出不穷。 (四)康复机器人:康复设备前沿方向,智能康复迎来新风口 前沿领域:传统的人工或简单的医疗设备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康复机器人可以减少人员陪护,而且更有成效地帮助病患实现康复。根据Frost&Sullivan,中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自2017年起步,2018年市场规模达到2.1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将以57.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约达20.4亿元。 六、 发展趋势 (一)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陆续施行的行业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不断引导我国康复医疗器械行业健康发展,对行业内企业在人才、技术、渠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企业凭借自身的研发优势、资本优势、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有望进一步实现集约化生产和经营,促进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众多规模较小、研发创新能力弱、管理不规范、品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将面临更为严苛的市场竞争和持续经营压力。头部企业有望凭借其强大的研发能力以及严格的质量把控和成熟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向智能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2017年,科学技术部印发《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提出重点推进五大类重大产品开发,引领科技创新重点向高端产品转移,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自主品牌。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对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出明确要求:积极支持研发和创新一批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和康复治疗设备等,逐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康复医疗器械行业的进一步深度融合,将催生出更多多样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康复医疗器械,预计未来康复医疗器械企业会逐步走上以质取胜、高端创新的发展路线。 (三)应用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