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托育服务机构网络平台建立项目研究

举报
资源描述
养老托育服务机构网络平台建立项目研究 一、 建立养老托育服务机构网络平台 各市县组织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团队,通过现场或视频方式,根据需要及时为不具备心理咨询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服务,帮助缓解入住老年人及员工因长期封闭出现的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鼓励餐饮企业为不具备餐饮自制能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立助餐服务补贴制度,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闲置房屋等资源建设社区助餐服务点。鼓励通过合作共建方式,支持餐饮业经营主体参与老年人助餐服务,加大对开展为老年人配餐、供餐、送餐企业的扶持力度,按保本微利原则给予适当扶持。鼓励家政企业积极参与规范化居家上门养老托育服务,鼓励物业企业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提供居家养老服务,有效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托育服务水平。探索对参与养老托育服务的家政、物业企业等市场主体给予运营补贴支持。 二、 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路径 首先,增供给。一是变观念。鉴于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家庭依旧是婴幼儿照护的主体,但一旦家庭有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就必须要有相应的供给。换言之,婴幼儿养育不是家庭的专职,而应是家庭、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责:除家庭提供的非正式照护外,还需要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正式照料予以足够的补充。二是建体系。尽快形成以家庭为中心,市场扩面和社会补充的一体—三翼的托育服务体系格局,尽快出台并不断完善针对家庭托育点管理的规章制度,将这类普遍存在却被忽视的服务模式纳入到托育服务体系中,真正将托育服务扎根于社区,为家庭提供更便捷可及的服务。完善社会化托育服务必须注重托育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既要重建优质的公立托育服务体系,发挥引领示范和保障兜底作用,更要发挥多种性质、多种类型的市场化服务机构的扩面作用,鼓励用人单位以自营或联营的方式,积极承担企业员工的部分托育服务职能,针对婴幼儿的年龄提供相应的、多元化的服务。要重视隔代照料在婴幼儿养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将隔代照料纳入托育服务体系的可能性,对隔代照料者提供经济补偿与健康和育儿喘息服务。三是促落实。应加强相关部门对托育服务的经费投入和兜底责任,有效贯彻政策引导,普惠优先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理念,尽快落实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托育服务提出的指标要求,将每千人托育床位从1.8个提升到2025年的4.5个。 其次,调结构。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满足家庭的托育需求除了增量外,还应关注结构的契合性。一是大力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要真正有效地减轻家庭的育儿负担,满足家庭的托育服务需求,尤其是对公办托育服务的需求,就必须保证托育服务的公益性、普惠性。,尽可能扩大公立托育服务的覆盖面;此外,可采取公建民营等模式,通过加强对服务机构各方面的监管,使之尽可能达到公办机构的标准。二是提供多元互补的服务,在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场域、服务模式上,尽可能满足家庭的多样化需求。在服务时间上,充分考虑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提供全日制、半日制、临时托管、喘息服务、课后托管等时间灵活的服务模式。基于孩子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状况来安排内容适宜的育儿服务,推动托育服务内容和管理的精准化,既不可揠苗助长,也不可一刀切地仅为孩子提供简单的日常生活照护,应以保为主、保中寓教、教中有保、保教融合。在服务场域上,构建家庭—社区—机构一体化的育儿服务体系。社区既是各类性质托育机构的主要落脚点,也可以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应鼓励社区与单位(尤其是社区)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开展托育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托育驿站,充分发挥社区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有需求的家庭可享受到家门口的服务。在服务种类上,同样应大力发挥社区作为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多主体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平台作用,以满足家庭诉求为出发点,提供常规化、嵌入式、菜单式的家庭育儿指导与喘息服务,为在家养育的婴幼儿提供诸如喂食、洗浴、智力开发等照料服务,为家长提供科学、合理、契合婴幼儿生理发育特征的家庭教育课程。 最后,保质量。质量为先是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也是托育服务赢得社会信任与家庭支持的基础前提。服务体系的建构与良好的服务运营,必须要有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人财物保障体系等配套支持体系的保驾护航。一是健全规章制度:出台如《儿童养育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建筑法、消防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推动托育服务走向安全化、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二是加强监管:强化政策统筹,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重视托育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撑,做好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建设。特别要注重加强托育服务全过程监管,明确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管理,完善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明确准入标准和准入机制,改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加强过程监管,建立健全业务指导、督促检查、考核奖惩、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加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机构的主体责任,设立照护服务和安全保卫的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强化日常巡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发挥新闻媒体和妇联、计划生育协会等群团组织,尤其是婴幼儿家长的监督作用。三是保障人财物供给: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正规教育体制,建立托育服务实训基地,培养专业化人才;充分发挥志愿者在托育服务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激励机制,调动个体的积极性,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供给。完善各项财政补贴制度,建立体系完备的财政激励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充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托育行业;出台家庭经济扶持计划,提升家庭的养育能力,保障财物稳定供给,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统筹托育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强用地制度保障,在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小区建设时严格落实托育设施的配套落地,解决好物往哪里安的问题。 三、 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与政策建议 (一)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智慧养老是一种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技术与老年人的智能交互,深度挖掘健康养老需求,高效对接健康养老资源,向老年人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养老服务的创新的养老模式。 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是在传统养老模式的基础上,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智慧养老平台为基础,以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以服务对象为主体。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核心,其中智慧养老产品是实现智慧养老模式的工具和手段;而向老年人提供智慧养老服务是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根本目标。服务对象为包含居家养老老人、社区养老老人以及机构养老老人在内的所有老年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既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模式:通过线下智能设备(智慧养老产品)搜集信息向线上智慧养老平台输入老年人的潜在需求;同时,更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模式:借助线上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资源挖掘养老需求,由线下服务供应商根据线上平台的分配,有针对性地向老年群体精准输出服务,形成闭合环路,最终实现养老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匹配。 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是实现智慧养老的基础建设,通过借助老年服务技术、医疗保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网络技术、移动互联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等技术层面的资源,将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社区服务平台对接,一方面搜集并建立老年人、企业、医院、健康专家(主要是全科医生)、智能设备企业等实体数据库;另一方面通过呼叫中心、无线定位系统、健康监护系统、预约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系统,在服务内容全覆盖的基础上发挥平台的聚集效应。老年人通过对接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足不出户便可将送餐、家政服务、购物、医疗护理等需求上传,再由平台调度中心将获取的需求大数据分配给服务供应商或社区工作人员,实现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匹配,为老年人提供精准服务。 (二)当前我国智慧养老服务的主要实施模式 目前,智慧养老服务可分为四种模式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智能机构养老服务、智慧城市养老服务。 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依托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利用智能设备(如智能腕表、电子呼叫器、安全仪器等)和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远程监控检测、生活服务、SOS呼叫、远程亲情关爱和跌倒报警等服务。社区通过智慧社区居家服务平台准确获取辖区内老年人的数据,通过服务监管,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子女等通过客户端获悉老年人位置,紧急情况下可第一时间获取报警情况。社区服务提供商可通过智慧社区居家服务平台,增加销售渠道,通过数据挖掘进行精准营销服务。老年人通过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可以享受到居家养老的全面服务。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目前国内各地探索智慧养老最普遍的模式。 智慧医养结合服务依托支撑医养结合业务运作的网络平台,老年人借助智能设备接入平台,社区或养老服务中心以及专业机构通过使用智能设备老年人提供日常看护、安养照料、科学进餐、医疗监测、康复治疗等服务。目前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有四种类型:一是居家巡诊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养老中心与居家老人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借助手机APP、微信小程序等形式实现居家巡诊;二是医中加养模式。依托原有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三是养中加医模式。依托互联网+健康服务技术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安养照料、医疗检测、康复护理等服务;四是医养相邻模式,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临近的养老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开展线上和线下服务。智慧机构养老服务是指养老机构通过使用智慧机构养老服务系统以及相关的智能化终端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将老人的基本信息、医疗信息等反馈给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健康实时监控。 智慧城市养老服务是在建设智慧城市背景下,将智慧养老服务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适老化改造中,在城市实现智能化的同时将智能化技术运用于养老服务中,实现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和精准化。天津市通过开发出智能电视、智能机器人、关爱智能腕表、一键通呼叫器等智能设备提供多项适合居家养老的服务,浙江乌镇智慧养老线上平台通过智能居家照护、远程健康照护、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等设备,利用阿里云服务器、APP等进行远程管理,都是这一模式的实践。 四、 养老托育的总体要求 在落实已出台措施的基础上,切实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业渡过难关、恢复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托育服务需求,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 五、 建立普惠性托育体系的重要性 重建新时代托育服务体系,应针对当前托育服务存在的问题,以满足广大家庭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以降低养育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缓解生育主体(尤其是女性)工作责任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张力、提高生育意愿与生育水平为落脚点,以推动托育服务量的供给、结构的适配和质的保障为着眼点,抓好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的配套支持措施,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需求。 一方面,普惠性托育体系可以有效缓解家庭养育负担,提高市民的生育意愿。与市场上每月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托育服务收费相比,普惠性托育服务收费相对较低,能够为大部分市民所接受,可以减轻婴幼儿家庭养育负担,从而使更多的家庭愿意生育。 另一方面,普惠性托育服务可以将女性从繁重的家务劳动和家庭育儿照顾中解放出来,提高劳动参与率,缓解劳动力压力。德国和日本是普惠性托育服务做得比较好的两个国家,女性就业已经成为日本解决劳动力不足、应对少子化危机的重要手段。 六、 托育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难点 (一)经营有难处 盈利困难,四成托育机构处于亏损状态,民办托育机构的亏损面近五成,再加上疫情反复,导致部分一些机构倒闭,致使托育市场更加低迷。入托人数少、店面成本高、专业人才成本高是造成亏损的前三大因素。生源不稳定。大部分的机构反映生源不稳定是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方面托育需求短暂,托育需求集中在24-36个月龄的婴幼儿,长则就读两学期,短则就读两三个月,托育机构面临需要频繁招生的难题;另一方面托育需求存在季节性,可能夏季人满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