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辽宁省葫芦岛市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自考真题(含答案及部分解析)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20题) 1.写作、阅读、运算、解题等所属的技能类型是( )。 A.操作技能 B.动作技能 C.运动技能 D.智力技能 2.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所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之为(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社会过滤效应 D.最近效应 3.在教育史上,存在着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的现象。这说明学制具有(  ) A.永恒性 B.继承性 C.阶级性 D.相对独立性 4.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昆体良 D.杜威 5.学校进行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是(  )。 A.小组 B.班级 C.年级 D.教导处 6.下列选项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  )。 A.A.望梅止渴 B.谈梅生津 C.含梅流涎 D.望梅生畏 7.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8. 第 23 题 人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9.与意志品质的自觉性相反的不良品质特性是( )。 A.顽固性 B.动摇性 C.盲目性 D.散漫性 10.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 A.赞可夫 B.巴班斯基 C.布鲁纳 D.凯洛夫 11.学生动作的执行由出声的外部语言到不出声的外部语言,再到内部语言的过程是智力技能形成的哪个阶段?(  ) A.原型操作 B.原型定向 C.原型内化 D.操作练习 12.《论语》上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3. 第 23 题 在全体人口中,智力呈何种状态分布(  ) 14. 第 4 题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涵义:学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和学生具有(  ) 15. 第 1 题 身为教师,一言一行都必须注意,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 16.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  ) A.注意过程 B.意志过程 C.行动过程 D.意识过程 17. 第 19 题 根据需要起源不同,可将其分为(  ) 18.提出“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的学制改革颁布时间是(  )。 A.1951年 B.1958年 C.1985年 D.1993年 19.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又称(  )。 A.道德教育过程 B.政治教育过程 C.德育过程 D.思想教育过程 20.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 A.促进学生正常发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 D.输送运动员 二、填空题(20题) 21. 家庭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_______的特点。 22. 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________的规律。 23. 学校文化由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组织文化和____________构成。 24. 了解与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_______两方面。 25.思维的基本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_______、_______和体系化与具体化。 26.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应将学校教育和__教育、__教育相配合,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7. 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_______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 28.按活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_______和_______。 29. 自我认识是在_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30. 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学家是________。 31.思维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填空题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对识记材料的意义是否了解,把识记分为______和______。 33.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方法是________。 34. 课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单一课和______。 35.德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________、________。 36. 在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中,计算智商的公式是:智商等于__除以__再乘以100。 37. 与再造想象相比,创造想象具有的特点有:首创性、_______和_______。 38. 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在于________,其实质是大脑皮层有关神经中枢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 39. 义务教育具有普遍性和_______的特点。 40. 在马斯洛的价值体系中有两种潜能或基本需要:一类是_______,一类是_______。 三、简答题(5题) 41.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2.简述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3.简述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 44.动机的分类有哪些? 45.进行教学评价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四、论述题(5题) 46.如何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47.试分析态度的理论。 48.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49. 分析说明人的能力和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50.试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五、辨析题(5题) 51.情绪唤醒水平越高,则学习和工作效率越高。 52.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53.考试焦虑的危害是降低学习效率和影响考试成绩。 54.循序渐进教学原则中的“序”是指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顺序。 55.浮云中的太阳或月亮好像运动一样,这是诱动知觉。 六、(0题) 56.论述题 本大题15分。 试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及其要求。 参考答案 1.D 2.B暂无解析,请参考用户分享笔记 3.C 4.BB [解析] 赫尔巴特的理论是传统教育理论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 5.B 6.C 7.D 8.A 9.C 自觉性是指个人对行动目的和动机有清楚的认识,并受到正确信念和世界观的调节支配,能坚持原则,使行动达到既定的目的。与之相反的是盲目性、易受暗示性和独断性。 10.B 11.C此题要求理解智力技能形成的每个阶段的基本含义。 12.B 13.A 14.A 15.B 16.B 17.A 18.B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该指示提出了学制改革“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19.C 20.B 21.生活化生活化 22.先快后慢先快后慢 23.制度文化 24.学生集体学生集体 25.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 26.社会 家庭 27.教学价值取向教学价值取向 28.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29.自我感觉自我表象自我感觉,自我表象 30.夸美纽斯夸美纽斯 31.概念,判断,推理 32.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机械识记 3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4.混合课混合课 35.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6.智龄(心理年龄) 实龄(生理年龄)智龄(心理年龄) 实龄(生理年龄) 37.独立性新颖性独立性,新颖性 38.强化强化 39.强制性强制性 40.匮乏需要成长需要匮乏需要,成长需要 41.(1)传递与保存文化的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 (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 (4)选择文化的功能。 (5)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42.(1)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广泛的、经常的,但却是自发的、无计划的。在肯定环境对人发展影响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社会实践。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43.(1)遗传与营养。(2)早期经验。(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能动性。 44. (1)按需要的种类可分为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2)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3)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可以划分为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4)按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可分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 45.(1)客观性; (2)全面性; (3)指导性; (4)科学性。 教学评价是现在教学改革中突出的方面。(答题时,要注意对几条原则的含义进行解释。) 46.在实际的课堂环境中,主要存在着三种现实的课堂结构:竞争型、合作型和个体化型。在竞争型目标结构中,团体成员之间的目标具有对抗性,只有其他人达不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其他人成功人,则降低了某一个体成功的可能性。 在合作型目标结构中,团体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目标,只有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某一个体才有可能达到目标,取得成功;如果团体中某一人达不到目标,则其他人也达不到目标。 在个体化目标结构中,个体是否成功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是否达到目标无关,个体注重的是自己对学习的完成情况和自身的进步幅度。 竞争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完全取消竞争也是不现实的,关键是如何正确使用竞争手段。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和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影响其学习效果。 47.(1)态度的学习理论。 霍夫兰等人认为,态度大致同其他习惯一样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 所谓联想就是两个或者多个观念(概念)之间构成联结通道,由一个观念可引起另一个观念的活动表现。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会得到强化,否则就得不到强化。 态度的强化更多地依赖于赞许,或者同时受到两种相反的强化,其作用则取决于两者相对的强度。 模仿是通过榜样人物形象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即初级学习形式。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者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甚至在没有榜样言语教诲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2)态度的分阶段形成理论。 凯尔曼指出,态度形成以及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顺从,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这里还谈不上有多少深刻的认识或者情绪成分。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受奖惩原则支配),一旦外因消失,它就中止。因此是暂时的。 第二个阶段:认同,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者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者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它虽然谈不上有多深刻的认识作基础,但已经比较主动了。 第三个阶段:内化,即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作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它已经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因此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容易改变。 (3)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关于人们在相互作用中其认知因素由不协调到协调,从而引起态度或者行为变化的研究领域。 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他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相互一致和协调的;相互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成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