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双滦区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高分预测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喧哗(huá)             眩晕(yūn)             玉雏儿(chú) B.瞅瞅(chǒu)             嬉笑(xī)             贝勒府(lè) C.哄笑(hōng)             煞白(shā)             侍候(shì) D.忌讳(huì)             落子(lào)             呷了一口(yā) 2、下列句子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取义成人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B.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绕、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C.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需向国门悬。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清风送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使人心旷神怡。 B.他的回答很简单,既不夸大,也非故意轻描淡写。 C.一场春雨过后,校园里的柳树冒出一片新绿,栩栩如生,让人不觉而生盎然之感。 D.每一个信手拈来的从容,莫不来自厚积薄发的沉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现代著名作家吴伯萧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沿线国家共商合作大计,共享合作成果,共建合作平台,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C.通过“阿尔法围棋”的胜利,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必将引发新一轮的产业创新与变革。 D.4月20日,“齐鲁时代楷模”发布仪式在济南举行,山东省委宣传部追授莱芜市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明利同志“齐鲁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古诗文默写。 (1)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崔颢《黄鹤楼》) (2)海内存知己,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_______,_______”是西汉兴隆的原因。 (5)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6)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_______,_______”这两句运用姜太公、伊尹的典故来表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注]①久次:入学的先后顺序。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录毕,走送之 (2)先达德隆望尊 (3)或莫见其面 (4)其精如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2)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文体名,一般陈述创作主旨、创作经过等;赠序一般是亲友远行时所作,内容多是一些安慰、勉励的话。 B.宋濂二十岁之后更加仰慕圣贤之道,向有学问的前辈请教,有时遇到前辈的训斥或提问,一句话都不敢答复。 C.从【乙】文来看,董仲舒年轻时就潜心研究《春秋》,后人将《春秋》与《诗经》《尚书》《礼记》《大学》合称“五经”。 D.董仲舒研究学问非常痴迷,三年都无心观赏花园里的风景,他在室内挂上帘子读文章,任何人都见不到他 。 4.文中宋濂和董仲舒的求学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课内重点语段阅读。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反映出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2.元朝来劝降的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你赞同张弘范的说法吗?请说明理由。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写出与“风吹苦草绿”构成对偶的一句。 七、作文(共40分) 作文 三年的初中生活即将走过,其间我们欣赏过人生的阴晴圆缺,经历过成长的喜怒哀乐,品尝过生活的酸甜苦辣——读书的滋味、获奖滋味、失败的滋味、成功的滋味、当家的滋味、淋雨的滋味……将会镌刻在我们的心里。 请以“         的滋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