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第一百零八中学2022年高三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辽宁省大连市第一百零八中学2022年高三化学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常温下,下列酸碱发生中和反应,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同浓度的NaOH溶液和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B.pH=3的CH3COOH溶液和pH=11的KOH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2的HNO3溶液与pH=12的NH3·H2O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2的盐酸与pH=11的NaOH溶液按体积比2:9混合,混合液pH=3.2 参考答案: C 2. 能用能量判据判断下列过程的方向的是(  ) A.水总是自发地由高处往低处流 B.放热反应容易自发进行,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C.有序排列的火柴散落时成为无序排列 D.多次洗牌以后,扑克牌的毫无规律的混乱排列的概率大 参考答案: A 略 3. 氧化还原反应中实际上包含氧化和还原两个过程。下面是一个还原过程的反应式: NO3-+4H++3e→NO+2H2O,下列四种物质中的一种物质能使上述还原过程发生的是        (       ) A.KMnO4              B.Na2CO3             C.Cu2O            D.Fe2(SO4)3 参考答案: 答案:C 4. 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等物质的量的N2和CO所含分子数均为NA        B.1.7g H2O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9 NA        C.1mol Na2O2 固体中含离子总数为4 NA         D.标准状况下,2.24L戊烷所含分子数为0.1 NA 参考答案: B 略 5. 绿原酸是咖啡的热水提取液的成分之一,绿原酸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关于绿原酸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绿原酸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B.绿原酸有一个官能团叫羧基 C.1mol绿原酸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mol NaOH D.绿原酸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参考答案: C 略 6. 将标准状况下2.24L CO2缓慢通入1L 0.15 mol?L—1的NaOH溶液中,气体被充分吸收,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c(Na+)+c(H+)=c(OH—)+c(HCO3—)+2c(CO32—) B.2c(Na+)=3[c(H2CO3)+c(HCO3—)+c(CO32—)] C.c(Na+) > c(CO32—) > c(HCO3—)> c(OH—)> c(H+) D.2c(OH—)+ c(CO32—)= c(HCO3—)+ 3c(H2CO3)+2c(H+) 参考答案: C 略 7. 有下列物质:①石墨  ②铜丝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⑤食盐  ⑥硫酸  ⑦水  ⑧硫酸钡  ⑨金刚石,以下组合正确的是 A.能导电的有①②⑤⑦        B.属于电解质的有④⑤⑥⑦⑧ C.属于强电解质的有⑤⑧⑨ D.既不属于电解质又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有①②③⑨ 参考答案: D 8. 下列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氯水中:c(Cl2)=2[c(ClO-)+c(Cl-)+c(HClO)] B.氯水中:c(H+)>c(Cl-)>c(ClO-)>c(OH-) C.等体积等浓度的氢氧化钠与醋酸混合:c(Na+)=c(CH3COO-) D.Na2CO3溶液中:c( Na+)>c(CO)>c(OH-)>c(HCO)>c(H+) 参考答案: BD 略 9. 自然界地表层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变成CuSO4溶液,向地下深层渗透,遇到难溶的ZnS或PbS,慢慢转变为铜蓝(CuS)。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CuS的溶解度大于PbS的溶解度 B.原生铜的硫化物具有还原性,而铜蓝没有还原性 C.CuSO4与ZnS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u2++S2-===CuS↓ D.整个过程涉及的反应类型有氧化还原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参考答案: D 略 10. 已知反应:①Cl2+2KBr=2KCl+Br2       ②KClO3+6HCl=3Cl2+KCl+3H2O ③ 2KBrO3+Cl2=Br2+2KClO3,下面说法正确的 A.上述三个反应都有单质生成,所以都是置换反应 B.反应②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6:1 C.反应③中1mol Cl2反应,则氧化剂得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0mol      W$w#w.k-s+5=u.c.o*m  D.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KClO3>KBrO3>Cl2>Br2 参考答案: 略 11. 用下列装置完成相应的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 B. 除去CO中的CO2 C. 中和滴定 D. 制取并检验乙烯 参考答案: B 【详解】A、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时,俯视定容,会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小于容量瓶刻度线,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选项A错误; B、将混合气体通过将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后再经过干燥可除去CO中的CO2,能达到实验目的,选项B正确; C、中和滴定时氢氧化钠溶液为待测溶液时,标准液应为酸溶液,酸溶液不能盛放在碱式滴定管中,选项C错误; D、制取乙烯反应条件是加热到170℃,必须有温度计,且反应过量中会产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也能使溴水褪色,干扰乙烯的检验,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2. 选用下列试剂和电极:稀溶液、铁棒、铜棒、铂棒,组成右图所示 的原电池装置(只有两个电极),观察到电流计G的指针均明显偏转,则其可能的组 合共有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参考答案: C 略 13. .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油脂的氢化属于还原反应,又属于加成反应,生成物为混合物 B.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它们都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C.棉、麻、丝、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H2O 和CO2,对环境不会有影响 D.在鸡蛋白溶液中滴加饱和的硫酸铵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该过程叫做蛋白质的盐析 参考答案: C 14. 大胆、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 (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是                (  ) A.探究SO2和Na2O2反应可能有Na2SO4生成     B.探究Na与水的反应可能有O2生成 C.探究浓硫酸与铜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产生的黑色物质中可能有CuS D.探究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通Cl2,褪色原因是溶液的酸碱性改变 或HClO的漂白性 参考答案: B 略 15. 下列有关化学用语使用正确的是(  ) A.34S2﹣的结构示意图: B.H2O2的电子式: C.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D.中子数为18的硫原子:S 参考答案: A 【考点】电子式. 【分析】A、34S2﹣的核外有18个电子,核内有16个质子; B、双氧水为共价化合物; C、为甲烷的球棍模型; D、元素符号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 【解答】解:A、34S2﹣的核外有18个电子,核内有16个质子,故离子结构示意图为,故A正确; B、双氧水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两个氧氢键和一个O﹣O键,双氧水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甲烷分子的比例模型应该体现出甲烷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体积大小,为甲烷的球棍模型,甲烷的比例模型为:,故C错误; D、元素符号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质量数,所以中子数为18的硫原子质量数为34,表示为:3416S,故D错误. 故选A.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 (12分)NaNO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通过下列方法制备: 第一步:在吸收塔中,将硝酸生产中排出的尾气(体积分数:含0.5%NO、1.5%NO2) 用纯碱溶液完全吸收,得到NaNO2、NaNO3和Na2CO3的混合液及CO2气体。 第二步:将吸收塔中的混合液送入转化塔中,加入50%HNO3溶液,同时通入足量的压缩空气搅拌,充分反应,得到NaNO3和硝酸的混合液。 第三步:将转化塔中的混合液用纯碱中和后,经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离心分离、干燥,得NaNO3成品。 已知:每生产1.0 t纯净的NaNO3固体,需消耗0.65 t无水Na2CO3、消耗氧气的体积为33.6 m3(标准状况下)和一定量的HNO3。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尾气中均不含氮氧化物。 回答下列问题: (1) 第一步生产过程中发生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____。 (2) 检验NaNO3成品中是否含少量的Na2CO3杂质的方法是____。 (3) 生产过程中Na2CO3的利用率是___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4) 生产1.0 t纯净的NaNO3固体,可以处理硝酸生产中排出的尾气的体积至少为________m3(标准状况下)。 参考答案: (1) NO+3NO2+2Na2CO3===3NaNO2+NaNO3+2CO2(2分) (2) 取少量NaNO3样品溶于水,滴入C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盐酸、沉淀又消失,说明有Na2CO3存在,否则无(2分) (3) 0.96(4分) (4) 4 480(4分) 略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 (4分)如图是某研究性小组设计的一个储气装置图. ①将气体存于Ⅱ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打开止水夹a,b,将气体从导管d通入,可将气体储存在Ⅱ瓶中 B.作为储气或取气时都无需在C处安装止水夹 C.该装置主要缺陷是C导管上未装止水夹 D.该装置也可用作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 ②要从该储好气的装置中取用气体,正确操作是:         .   参考答案: ①C ②打开止水夹a、b,气体即可由d导出 考点:实验装置综合. 专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①A.利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气体; B.取用气体时,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C.c导管插入集气瓶底部,且c必须是与外界通着,无需安装止水夹; D.下边瓶中放入锌粒,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 ②取用气体时,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解答:解:①A.打开止水夹a、b.气体从d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水被压入上瓶,这是利用排水集气法来收集气体,故A正确; B.取用气体时,由于c是与外界通着,打开止水夹a、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故B正确; C.由于此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所以c必须是与外界通着,故不需要安装止水夹,故C错误; D.下边瓶中放入锌粒,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发生装置,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②要从该储好气的装置中取用气体,正确操作是打开止水夹a、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故答案为:打开止水夹a、b,气体即可由d导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装置的设计,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掌握原理,难度不大. 18. 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⑴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⑵右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                     。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