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站(楼)可行性研究报告

举报
资源描述
混凝土搅拌站(楼)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建筑有限公司 第一章 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项目提出的背景 一、项目简介 商品混凝土亦称预拌混凝土,最早出现于欧洲,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商品混凝土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黄金时期,其在混凝土总量中已经占有绝对优势。商品混凝土的产生可以说是混凝土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混凝土工业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标志。目前,商品混凝土在国外已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 商品混凝土是水泥作用下的衍生产品,在目前城市建设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场搅拌混凝土,大量的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所产生的粉尘、污水、噪音等严重污染城市环境。而商品混凝土利用其先进的设备、合理的工艺、稳定的制造技术,既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同时也能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从而较好的保护环境。因此商品混凝土与普通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具有节约原材料、混凝土质量稳定可靠、提高水泥散装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环境污染等优点。其应用范围广泛,可用于高层建筑、重型厂房、桥梁、码头、高架公路、仓储等土木工程。高强度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自充填混凝土及特殊混凝土,将成为发展的重点。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采用商品混凝土一般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倍以上,节约水泥10%-15%,降低工程成本5%左右。与此同时,还可以保证工程质量,节约施工用地,减少粉尘污染,实现文明施工。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达国家的商品混凝土应用量已达到混凝土总量的60%-80%。 二、项目发起缘由 我国较早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上海、常州等地开始建立,此后,每年以约15%的幅度递增。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等大城市,此后,每年以约15%的幅度递增。北京、上海、广州、大连、厦门等大城市,商品混凝土使用量比较大,占这些城市的混凝土总用量的60%-80%左右,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一方面,在我国中西部,有的省市还没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有的省市即使有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但是数量很少、产量很低。无论是从数量上讲,还是从质量上讲,目前我国商品混凝土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 就全国来看,目前水泥年产量已超过5亿吨。按保守的估计,有1.5亿吨水泥用于生产混凝土;以每立方米混凝土400公斤水泥计算,则混凝土增量达6.25亿立方米。实际上,目前我国商品混凝土仅占现场浇注混凝土的15%~20%,根据各项数据可以预计,我国在2010年商品混凝土比率将达到40%以上,并逐步向欧美发达国家80%的XX比率靠拢。 第二节 项目发展概况 一、国内混凝土搅拌站现状 混凝土搅拌站(楼)在我国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9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大量使用的为欧洲进口设备,随着国产技术的成熟以及生产制造能力的加强,国产设备逐渐取代了进口设备,目前,除特XX的搅拌站(楼)外,国产设备在国内占统治地位。 二、项目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因素 (1)国家在100个大中城市实行禁止在地区现场搅拌混凝土,使各大中城市建立相当数量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成为必然; (2)国家大力推广应用散装水泥以及各城市对施工环境(限制粉尘、噪音等污染)的要求,迫使单机搅拌混凝土逐渐减少,代之于混凝土搅拌站(楼)生产高品质混凝土。 2、市场因素 (1)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能源、道路、桥梁、建筑工程等发展的需求,为加速推广商品混凝土及散装水泥和粉煤灰、附加剂等利用技术,发展大、中型的混凝土搅拌站(楼)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80年代和90年代初进口的搅拌站(楼)现已面临大量的更新换代; (3)建筑施工工艺的改善以及建筑结构体系的改变,促进了搅拌站(楼)的需求; (4)建设工程对混凝土的质量和种类的要求越来越高,搅拌单机搅拌的混凝土已难以满足施工要求。 第三节 投资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的调研,自2003年10月16日由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共同颁发了商政发【2003】34号文件禁止现场自拌混凝土令,同时根据《武威市商品混凝土管理办法(试行)》,基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国家将逐步用商品混凝土替代自拌混凝土。可以肯定的说,开发商品混凝土项目在 XX县 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市场分析与前景预测 第一节 我国商品混凝土市场潜力巨大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原材料、能源、水资源面临严峻挑战,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理论,发展散装水泥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限制包装、发展散装”是各个国家既定的重要产业政策,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重要文件《21世纪议程》中明确指出:“劝阻使用和消费在其使用期间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建筑材料和产品”,据此,我国人大将“提高水泥散装率、发展商品混凝土”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要求。国务院及有关部委也已多次发文,提出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具体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把发展散装水泥纳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如在广州市21世纪议程中,就提出了发展散装水泥的明确目标:“2010年,水泥散装率达到80%以上,在4个县级市的主要市政建设和XX建筑工程项目中应使用散装水泥。” 国家发展商品混凝土政策力度的逐步加大,对我国商品混凝土发展的提速必然会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讲,与发达国家相比,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我国商品混凝土市场潜力巨大,商品混凝土生产行家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可谓任重而道远。 第二节 使用商品混凝土的技术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 1、节约原材料,据测算和分析表明,应用商品混凝土可节约水泥8%,砂石12%左右; 2、建筑施工单位用工降低40%,劳动生产率提高3-4倍; 3、促进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大大提高设备利用率; 4、提高混凝土质量,延长工程使用寿命。 二、社会效益 1、可节省砂石及现场中间储料的堆放场地租用费和现场临时水电及设施费用、节约水泥包装袋费用等; 2、加快施工进度,提前发挥投资效果; 3、促进水泥工业和混凝土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三、环境效益 1、使用商品混凝土不需要在现场堆放材料及中转材料,避免了城市的脏、乱、差现象; 2、使用商品混凝土从根本上消除噪声、粉尘、污水等污染,改善了市民工作、居住环境。 第三节 我国目前的混凝土行业政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商品混凝土在全国大中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推广应用,混凝土搅拌站也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目前我国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企业众多,产品已形成系列化,但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只有部分产品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些技术已经超过进口混凝土搅拌站的水平,其中部分产品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能力高,称量精度高,投资少,搅拌质量好,能实现多仓号,多配合比,不间断的连续生产以及主机及其主要元器件的国产化程度等优点,但我国的混凝土搅拌站还存在着整体技术含量不高,普及率不高,地区差异较大,智能化程度不高和环保性能不高等缺点。因此,我国制订了一系列混凝土行业政策。 一、部分城市限制禁止现场搅拌砂浆 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交通部,质检总局,环保总局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城市限期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工作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等127个中心城市在三年内,分期分批在施工现场禁止使用水泥搅拌砂浆,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推广使用预拌砂浆。北京、天津等10个城市已于2007年9月1日开始率先启动这项措施。 禁止在城市施工现场搅拌砂浆是商务部等有关部门继2004年在部分城市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后的又一新举措,据初步测算,该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将带动中国水泥散装率提高8至10个百分点,并有效的带动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二、节能环保 温家宝总理2007年作出重要指示,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广泛应用节能环保技术,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指出了建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包括生产和使用两个环节,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建筑企业责无旁贷。降低使用能耗,商品混凝土行业必须有所作为。 第四节 XX县市场情况 一、随着国家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的实施,XX县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打开城门、破除封闭、广纳四海宾朋,XX县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都将面临着广阔的前景。今年以来,XX县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大机遇,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将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例如教育城、南大街改造、城区平房分片改造等XX工程将大幅增加对商品混凝土的需求。 二、现XX县建筑用混凝土每年保持在20-30万立方米,而XX县暂时只有一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年生产量约为5-10万方。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XX县每年混凝土需求量将会大幅上升,年增长量预计为5万立方米左右,现有的一个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完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且也不符合合理竞争的市场运行原则,迫切需要再建一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 第三章 建设条件与厂址选择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及资源状况 1. 社会环境概况 XX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接武威市凉州区,西南毗邻金昌市,东北和西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左、右旗相接,西、北、东被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包围,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31.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2万人,占总人口的23.4%。2008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8.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7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9536元,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8.9:26.9:34.2。在全县国民经济结构中,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整个经济基本处于农业型、自给型、低效型的结构状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全省乃至全市的平均水平。从近几年全县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农业发展势头强劲,已初步形成粮油、棉花、瓜类、林果、蔬菜、畜禽、中药材、小杂粮等商品基地,连续十多年获得丰收,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且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2008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04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5%,工业上缴税收3200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5%,工业经济比重过低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XX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工业强县战略进程,构建项目、技术、人才、投资新平台。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构建发展平台,在三大工业集聚区体现了统一规划、集中示范作用。三大工业集聚区分别是:以绿色食品加工业和棉纺工业为主导产业的XX工业集聚区;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XX工业集聚区;以农牧产品加工业和盐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XX工业集聚区。 2.地形地貌 XX县最低海拔1298米,最高海拔1936米,平均海拔140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全县地域广阔,分属武威盆地北部,昌宁盆地东部,XX盆地及潮水东盆地,从景观角度来看,有绿洲灌区、荒漠平原区、沙漠区和山地四部分景观。山区以北部东西延伸的北山及中南部的红崖山为主体,海拔高度为1500~1700m,呈低山丘陵地貌。平原区海拔高度为1180~1500m,总地势南高北低,地面坡降1/600~1/1500。绿洲灌区指石羊河下游之冲积,洪积和湖积平原的XX绿洲部分,灌区受沙漠分割,分布不连续。荒漠平原区由戈壁、盐碱地构成,戈壁分布于北山山麓一带,为剥蚀坡积物被剥蚀成残丘的土地部分。沙漠为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东缘部分及腾格里沙漠,大面积分布于绿洲外围。 3.气象 XX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昼夜温差25.2℃,年均气温7.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