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植物用硫酸锰产业市场前瞻

举报
资源描述
动植物用硫酸锰产业市场前瞻 一、 能源动力领域发展情况 硫酸锰是锰系化合物的典型代表,可以用于生产金属锰、其它锰盐和锰氧化物,广泛应用于能源、医药、化肥、饲料、食品、造纸、催化剂等行业,其中高纯硫酸锰目前主要应用在新能源电池正极(前驱体)材料。在正极材料中,镍元素的含量决定了材料的容量,钴元素能够抑制阳离子混排,稳定层状结构,提升材料倍率性能,锰元素可以起到稳定材料结构、提高安全性的作用,并且可以降低电池成本。 (一)电池级硫酸锰市场概况 电池级硫酸锰下游目前主要应用于锂电池正极材料,并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等领域。目前多种电池材料的锰源,大多来自高纯硫酸锰或者从高纯硫酸锰转换而来,包括镍钴锰三元前驱体、磷酸锰铁锂、钠电池的锰基普鲁士白、固态电池的镍锰二元材料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方向主要为三元锂电池,对硫酸锰有较大的需求。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下游扩产,2020年下半年,电池级硫酸锰开始供不应求,需求缺口量迅速增加。根据QYResearch统计,假设只考虑三元正极材料对电池级硫酸锰的需求,2021年度,电池级硫酸锰市场规模约为23.02万吨左右,预计到2025年,电池级硫酸锰需求量达54.87万吨。 电池级硫酸锰未来有望在锰酸锂和磷酸锰铁锂方面快速突破,在钠电池正极材料、富锂锰基材料以及无钴镍锰二元材料都有很好的应用,广泛应用于现在和未来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体系。未来几年内,随着磷酸锰铁锂的产业化生产、富锂锰基的研发突破等行业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电池级硫酸锰的增量需求将大幅增长。 (二)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根据GGII数据,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已从2014年的34.1万辆上升到2021年的650.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63.44%。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达到2,600.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1.42%。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得到长足发展,根据中汽协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及销量分别为354.5万辆、352.1万辆,同比大幅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7年蝉联世界第一,累计销售超过900万辆。2020年11月2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进一步强化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发展力度。 (三)新能源动力电池行业发展情况 随着全球电动化进程的推进,得益于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的扩大,动力电池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需求亦不断扩大。欧洲各国持续对新能源汽车行业加码,2020年后更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连接出台重磅补贴政策,推动终端销量大幅上行。预计至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达到1,550GWh,2021至2025年间复合增长率达32.08%。 2021年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140.0GWh,同比增长165%。根据正极材料的不同,主流的新能源动力电池包括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在2017年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磷酸铁锂电池占据了动力电池市场绝对的主导地位,装机量一度突破70%。2016年各国颁布了新能源补贴政策,将能量密度与补贴金额挂钩,三元电池凭借着其相对较高的能量密度,在补贴上能获得更多优势,电池企业车企也纷纷切换技术路线,三元电池逐渐崛起,并于2018年正式完成对磷酸铁锂电池的超越。在中国以外市场,由于三元材料的能量密度优势与磷酸铁锂的专利问题,三元电池在动力端的占比几乎可达95%以上。2020年来磷酸铁锂电池市场份额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锂、镍、钴等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导致三元电池在政策端的优势地位被削弱,推动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上行。但预计至2025年,三元电池仍将占主要地位。 (四)锂电池正极材料行业发展情况 锂电池是一种常用的二次电池,其工作原理是依靠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来实现多次充放电,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且无重金属污染的特点,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储能设备、电动工具等领域。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材料构成。其中,正极材料是影响锂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安全性,进而影响电池的综合性能。此外,由于正极材料在锂电池材料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30-40%,其成本也影响了电池整体成本的高低。 目前,新能源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三元材料(即镍钴锰酸锂(NCM)或镍钴铝酸锂(NCA))和磷酸铁锂(LFP)两种,NCM是目前主流的三元材料路线,NCA目前仅有特斯拉和大众的少数车型使用,磷酸铁锂更多地应用在新能源商用车上。 1、锂电池正极材料市场规模及预测 根据GGII统计,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总出货量为112万吨,同比增长119.61%。受新能源汽车、储能、电动工具等领域市场增长带动,2021年中国正极材料等锂电池主材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其中,我国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为42.2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为47万吨。 根据GGII的调研数据,2020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出货43.0万吨,同比增长25.4%,带动全球三元前驱体出货量42万吨。GGII预计2025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及前驱体出货量将分别达到200万吨及160万吨,增长空间广阔。根据GGII统计,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市场出货量快速增长至2021年42万吨,2015-2021年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49.91%。 根据EVTank统计,2021年中国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出货量达到61.8万吨,同比增长80.7%;2021年全球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出货量达到73.8万吨,同比增长72.0%。中伟股份、格林美和邦普循环是三元前驱体的龙头企业,行业市场份额排名前十企业的合计份额由2018年的81%提高到2021年的88%,进一步向龙头企业集中。 2、锂电池正极材料未来发展趋势 (1)三元正极材料与磷酸铁锂材料差异化发展 锂电池正极材料技术发展多年,目前动力电池领域磷酸铁锂及三元材料均为动力锂电池的主流正极材料,均占据较高的市场份额。由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和三元正极材料理化特性差异明显,随着汽车应用端对锂电池性能要求的差异化发展,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将长期共存,二者不存在绝对替代关系。三元正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的优点。从能量密度上来看,磷酸铁锂的理论比容量低于三元材料。根据工信部于2021年发布的第3批新能源车型目录,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新能源乘用车,平均模组能量密度可达151.3Wh/kg;搭载三元材料电池的新能源乘用车,平均模组能量密度可达164.7Wh/kg。能量密度提高,能够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被广泛应用于长续航里程的乘用车;另外,由于三元正极材料的有价金属含量远高于磷酸铁锂,其具有更高的综合回收价值。但是,三元正极材料具有成本相对较高的劣势,且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相比三元正极材料的安全及循环性能有待提高。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因此相较于三元正极材料具有更优的安全性;同时由于铁元素储量丰富,磷酸铁锂价格较为低廉,而三元材料的重要原材料钴盐、镍盐在我国的可开采储量较小,供应较为紧张,导致三元材料的生产成本较高。因此,磷酸铁锂得以在对安全性能要求高的商用车、价格敏感的乘用车及储能领域得到应用。但磷酸铁锂也有其固有局限性,如能量密度偏低、低温性能较差,导致其在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如中高端长续航乘用车等)应用面临较大压力,同时因其回收价值较低,不利于后续循环利用。 受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逐步退坡影响和厂家成本控制因素影响,磷酸铁锂电池短期内占比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是未来几年,对能量密度、功率特性要求较高的中、高端乘用车市场将继续由三元电池主导。而在对循环寿命、安全性要求更高的储能市场、公交车市场以及对价格较为敏感的低端乘用车市场,磷酸铁锂电池也将得到广泛应用。综上,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其使用场景各有不同,不存在技术上的优劣替代关系。其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较高的安全性能和出色的循环性能,早期主要应用于新能源商用车,在近几年,乘用车磷酸铁锂电池出货量亦快速增长;三元材料电池凭借能量密度高的优势,主要应用于新能源乘用车。长期来看,在动力电池市场中,磷酸铁锂、三元材料两种技术路线将并存发展,电池级硫酸锰下游需求预计仍高速持续发展。 (2)新技术的应用对硫酸锰提出更大需求 磷酸锰铁锂(LMFP)作为磷酸铁锂(LFP)电池技术升级的方向之一,拥有更高的电压平台,电压可以达到4.1V左右,预计可使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5%以上,接近目前三元5系电池水平,而磷酸铁锂仅有3.4V-3.5V左右,且磷酸铁锰锂价格仅上升5%。 二、 化学原料制造行业竞争情况 化学原料是利用化学方法生产的原材料。包括除了化肥、无机农药、无机颜料等以外的无机化工产品和有机合成工业中主要利用高分子材料制造的各种产品。除广泛应用于化学工业以外,采矿、冶金、机械、轻工各行各业均需使用。 我国化学原料制造行业起步较早,但起步水平不高,各细分行业在不同程度上,依旧存在规模小、数量多、装置技术水平低的特点。近年来,由于行业内兼并重组、环保核查等内外部因素,行业产能调整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有所提升。 近年我国化学原料制造行业相关法规及政策整体围绕原料优化、节能降耗等领域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围绕产品质量档次提升加快技术升级,基础化工产品从工业级向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方向发展;加快制修订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和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开展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审核;开展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清洁化改造,加大难降解废水治理力度,从源头上解决污水治理难题等领域。因此,我国化学原料制造行业必将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由规模导向的粗放型竞争,逐步转为规模和技术实力并重的竞争格局。 三、 硅化工:上游品类价格预计稳中有增,下游光伏新能源汽车用胶需求增速迅猛带动行业业绩增长 硅化工行业市场价格稳定,预计下半年价格略有上升。目前硅化工行业主要品类价格稳定,截至9月6日,光伏级三氯氢硅市场均价为20000元/吨,较年初增长17.65%,普通级三氯氢硅市场均价为13250元/吨,较年初上涨10.42%,金属硅市场价格为19658元/吨,较年初减少3.78%,有机硅DMC市场价格为19800元/吨,同比减少23.26%。随着下半年下游多家企业产能释放,需求增加,有望带动硅化工产品价格小幅上升。 中国是全球工业硅产量最大的国家,目前下游有机硅开工率良好。中国的工业硅产量全球占比由2020年的66%提升至2021年的77%,是目前全球工业硅产量最大的国家,根据百川盈孚资讯,截至2021年,工业硅下游有机硅DMC产能为187.5万吨,同比增长11.94%,产量为141.98万吨,同比增长11.20%,近几年DMC开工率保持在75%左右。 下游光伏新能源汽车等应用领域需求增速迅猛,有望带动上游硅化工企业业绩增长。光伏行业方面,国际层面看,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1年全球光伏报告,2021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175GW,累计装机容量达942GW,根据CPIA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可达330GW,全球光伏市场飞速发展,将带动光伏胶需求同步提升。国内层面看,政策重点支持引导我国光伏行业持续发展带动国内光伏用胶需求增速迅猛,2022年5月底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干瓦以上的目标,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2021年中国全年光伏发电量为325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1%,约占全国全年总发电量的4.0%,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22-2025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CAGR为25%,2025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195.31GW,国内光伏胶市场需求也将同步大幅增长。新能源汽车方面,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同比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