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资滨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邵阳市资滨中学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光合作用中,需要酶参与的过程是 A.CO2的固定                   B.叶绿素吸收光能   C.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D.ATP的形成 参考答案: 答案:ACD 2. 右图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不同种类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 B.若M表示物种的丰富度,a~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C.若M表示种群密度,a~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b种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 D.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物种,则a是最高营养级 参考答案: B 3.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史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某种物质促进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 B.鲁宾和卡门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发现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 C.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细胞学说的中心内容是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D.孟德尔用豌豆做实验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但没有提出基因的概念 参考答案: C 4. 图甲表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某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光合作用速率受CO2浓度影响的变化曲线。a点与c点相比较, c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及b点与c点相比较,b点时叶肉细胞中C5的含量分别为 A.高、高 B.低、基本一致 C.低、高 D.高、基本一致 参考答案: A 5. 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   A.外膜上           B.内膜上         C.基质中             D.片层薄膜上 参考答案: D 6.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 A.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B.只有35S C.一定有32P,可能有35S D.只有32P 参考答案: A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噬菌体的DNA中含有P,蛋白质中含有S,因此一般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 解答本题应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着手,并且噬菌体是寄生在细菌体内的,利用细菌中原料合成DNA和蛋白质的. 【解答】解: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只将自身的DNA注射到细菌菌体中,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体外. 由于DNA是半保留复制的,因此亲代噬菌体被32P标记的那两条DNA链存在于某两个子代噬菌体中.而细菌中没有32P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中始终只有两个子代DNA分子有32P标记. 由于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是以细菌体内的原料合成的,而大肠杆菌被35S标记,因此合成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均有35S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一定有35S,可能有32P. 故选:A.   7. 生物捕虫板(又称黄板或粘虫板)是一种正反面均涂上不含任何有毒物质的粘合剂(机油加入少量黄油)的黄色硬塑料板,根据同翅目和双翅目昆虫成虫的趋黄特性来诱捕害虫的成虫。此过程的信息传递方式是                                                A.化学信息                         B.物理信息           C.行为信息                         D.营养信息 参考答案: 答案:B 8. 如图所示是关于观察洋葱有丝分裂的实验的部分操作,下列评价合理的是 A. 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伸长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 B. 该实验步骤中唯一错误的是在②和③之间缺少用清水漂洗这一环节 C. 在观察的图像中,甲、乙分别属于分生区和伸长区的细胞,细胞均已死亡 D. 统计图⑧中处于分裂期细胞数目和视野中所有细胞数目能推算出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时间的比例 参考答案: D 【分析】 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并制作装片步骤:①解离:剪取根尖2-3mm(最好在每天的10-14点取根,因此时间是洋葱根尖有丝分裂高峰期),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②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③染色:把洋葱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培养皿中,染色3-5min。④制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清水,将染色的根尖用镊子取出,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并且用镊子尖把根尖弄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再加一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地压载玻片.取下后加上的载玻片,既制成装片。 【详解】剪取洋葱根尖2~3 mm,因为该区域属于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旺盛,A错误;该实验步骤中③和④顺序颠倒了,B错误;在观察的图象中,甲、乙都属于分生区的细胞,在解离步骤细胞已死亡,C错误;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每段时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多少成正比例,所以通过统计图⑧中处于分裂期细胞数目和视野中所有细胞数目能推算出间期和分裂期所占时间的比例,D正确。 【点睛】关键: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实验操作步骤的顺序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其次要注意分生区细胞中,每段时期经历的时间长短与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量多少成正比例的理解。 9. 如果将一个池塘内的水体分为a、b、c三层(见右图),根据你对草履虫和眼虫的了解,你认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草履虫主要生活在a层,眼虫主要生活在b层     B.草履虫主要生活在b层,眼虫主要生活在a层     C. 草履虫和眼虫都主要生活在a层     D. 草履虫和眼虫都主要生活在b层 参考答案: C 10. 花粉外壁的主要成分是 A.胼胝质           B.纤维素           C.果胶质           D.孢粉素 参考答案: D 11. 下列变化过程中,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过程 B.人体成熟红细胞的形成过程 C.肝脏细胞癌变形成癌细胞的过程 D.受精卵分化成神经细胞的过程 参考答案: D 【考点】细胞的分化;细胞癌变的原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分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过程属于基因重组,为可遗传变异的来源之一.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其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解答】解:A、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过程,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A错误; B、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细胞,遗传物质不变,但人体成熟红细胞没有遗传物质,故人体成熟红细胞形成过程,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B错误; C、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故肝脏细胞癌变形成癌细胞的过程,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C错误; D、受精卵分化成神经细胞的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能力.由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故可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如: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血细胞的细胞分化过程.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为止. 12. 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和35S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在下图中标记元素所在部位依次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⑤ D.③⑤ 参考答案: A 13. 下列关于酶特性实验设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一定是酶的种类 B.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酶的浓度 C.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应设置过酸、过碱、中性三组 D.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自变量是温度 参考答案: D 解析: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也可以是反应物的种类。验证酶的高效性时,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探究酶催化作用的最适pH时,过酸、过碱会使酶变性失去活性,使结果不精确,应设置酸性→中性→碱性多组不同pH的实验组,使实验尽可能精确。 14. 下图为某生物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中都有同源染色体      B.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能够出现基因重组的是乙          D.丙的子细胞是精细胞 参考答案: C 15. 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 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 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 参考答案: D 【知识点】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及种群密度调查 解析:种群的性别比例如果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A正确;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灾害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B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C正确;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典型总结】种群和群落 种群特征是个体所不具有的,个体只能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1.种群密度 (1)在用样方法计数时,位于边界线上的样本数目计算方法是任取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位于线上的和顶角上的都计数。用样方法得出的数值是种群密度而不是种群数量。 (2)当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时,若不适应环境,则可能会灭亡;若适应新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该种群的数量类似于“J”型增长,但最终呈“S”型增长。 (3)“J”型曲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大,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所以绝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4)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的纵坐标起点均不为0,当处在以下条件如实验室提供的理想条件、一个种群迁入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中的一定时期时,才会出现“J”型增长曲线。若一个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在种群数量小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加;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到达K值时其种群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可能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 (5)种群增长曲线的生产生活应用 ①有害动物的防治实例: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等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②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实例: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③生产应用:生产上的捕获期就确定在种群数量为K/2时最好,但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潜伏期,即K/2以前时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的时期。 16. 下图1表示光合作用过程概要的模式图。其中,①~④表示化学反应,A~F代表物质。图2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