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点睛提升模拟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糜子(méi)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 B.柳林铺(pū)   脑畔(pàn)   慰藉(jiè) C.哺育(fǔ)       外溢(yì)     一气呵成(hē) D.惬意(qiè)     差使(chāi)   米酒油馍(mó)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污篾             光明正大             挑拨离间 B.雄辨             理直气壮             大公无私 C.堕落             出类拔翠             平易近人 D.枷锁             暴风骤雨             担惊受怕 3、将下列句子连接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走进一环,回首只见浮云衬着初冬的天空,自由自在地游动。下面众峰峥嵘,各不相让,实在看不出船是怎样硬从群山缝隙里钻过来的。 ②天又晓得船将怎样从这些巨汉的腋下钻出去。 ③往前看呢,山岚弥漫,重岩叠嶂:有的如笋如柱,直插云霄;有的像彩屏般屹立在前,恰似巨汉挡住去路。 ④整个大江有如一环环接起来的银链,每一环四壁都是蔽天翳日的峰峦,中间各自形成一个独特天地,有的椭圆如琵琶,有的修长如梭。 A.④②①③ B.④①③②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 B.能否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关键在于人们的正确认识和自觉行为。 C.“扶贫楷模”王新法同志的感人事迹被报道后,在全社会迅速引发了巨大反映。 D.由于连降大雨,近期到公园散步的人比以前减少了一倍。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相期邈云汉。 (4)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①。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②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③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⑤而歌者,红装而蹇⑥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⑦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⑧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能不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⑨?己亥之二月也。 《满井游记》 (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提示:①鹄:天鹅。②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③靧:洗脸。④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⑤罍:酒杯。⑥蹇:骑驴。⑦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戏水。⑧毛羽鳞鬣: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⑨恶能:怎能。恶,怎么。纪:记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2)而此地适与余近(     ) (3)日光下澈(     )                               (4)其岸势犬牙差互(     ) 2.下面加点词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西南而望/而此地适与余近 B.夫不能以游堕事/以其境过清 C.然徒步则汗出浃背/佁然不动 D.全石以为底/山峦为晴雪所洗 3.翻译下列句子。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甲乙两文在写景方面有什么共同点?两文作者观景后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应 有 格 物 致 知 精 神 丁 肇 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⑨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⑩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⑪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⑫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⑬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本文作者的观点的一项是(       ) A.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B.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以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C.现代学术的基础是实验。 D.实验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2.下列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把握,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③段概括地引述《大学》里格物致知的目的作为论据,用道理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B.第④段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论据,用事实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 C.第⑧段以“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为论据,举例论证“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观点。 D.第⑫段以作者自身的经验为论据,用事实论证“做研究不能靠教师,全靠自己做主张、出主意”的观点。 3.下列理解或推断,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因为具有判断力、灵感、眼光、勇气和毅力的实验者很少。 B.不少中国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C.如果到美国去读大学做研究,要想有所成就,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而且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 D.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回答下面的问题。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