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第二中学高二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第二中学高二生物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 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大量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将会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参考答案: B 2. 下列字母均代表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组成,表示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是        A.Aaa          B.AbC          C.AABB          D.AaBBCc 参考答案: B 3. 人类的红绿色盲在人群中的发病特点是 A.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只有男性患者                     D.只有女性患者 参考答案: A 4. 下列关于“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稀盐酸解离可使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 B.用水漂洗可洗去碱性染料以保持细胞活性 C.常用苏丹Ⅲ染液使染色体着色以利于观察 D.可用高倍镜观察植物细胞连续的分裂过程 参考答案: D 考点:4B: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析】洋葱根尖装片的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解答】解:A、用稀盐酸解离可使细胞间的果胶质层松散,从而使组织细胞分离,A正确; B、染色之前要通过漂洗洗去解离液,此时细胞没有活性,B错误; C、常用醋酸洋红或龙胆紫染液使染色体着色以利于观察,C错误; D、根尖经过解离步骤后,细胞死亡,不能观察到细胞动态分裂的过程,D正确. 5. 加酶洗衣粉的酶不易失活,原因不可能是(  ) A. 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的特殊酶 B. 用特殊化学物质将酶包裹,使其与洗涤剂隔离 C. 加酶洗衣粉的酶是从耐酸、耐碱、耐高温的微生物中获得的 D. 加酶洗衣粉的酶能耐酸、耐碱、耐高温 参考答案: C 【分析】 加酶洗衣粉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常用的酶制剂有: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 【详解】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了能够耐酸、耐碱、忍受表面活性剂和较高温度的酶,并且通过特殊的化学物质将酶层层包裹,与洗衣粉的其他成分隔离。不是从耐酸、耐碱、耐高温的微生物中获得的。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6. 肽键可表示为  A、—CO—NH—       B、—NH—CO— O  H ‖ ∣ C、—C—N—          D、以上都对 参考答案: D 7.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丝螺旋化形成染色体发生在 A. 前期       B. 中期           C. 后期        D. 末期 参考答案: A 8. 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参考答案: D 9. 下列关于记忆细胞形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由部分B细胞形成                  B.只由部分T细胞形成 C.B细胞和T细胞都不能形成             D.B细胞和T细胞都能形成 参考答案: D 略 10. A和a,B和b,C和c各为同源染色体,下列哪四个精子来自同一个精原细胞     A.abC,abc,ABC,ABc                      B.AbC,aBc,Abc,aBC  C.aBc,AbC,aBc,AbC                      D.aBc,Abc,aBC,aBC 参考答案: C 11. 对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生物自交后产生基因型为Aadd个体的概率为1/6 B.乙图细胞一定是处于有丝分裂后期,该生物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8条 C.丙图家系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该病最有可能是伴X隐性遗传病 D.丁图表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其配子基因型有AXw、aXw、AY 、aY四种 参考答案: D 12. 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B基因转录的mRNA,经逆转录获得相应的DNA,再扩增基因B B.开蓝色花矮牵牛的cDNA文库不属于部分基因文库。 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参考答案: A 13.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参考答案: D 14. 小麦叶肉细胞内合成ATP的细胞器有 A. 叶绿体、高尔基体   B. 叶绿体、液泡   C. 线粒体、高尔基体  D. 线粒体、叶绿体 参考答案: D 15. 某兴趣小组拟用组织培养繁殖一种名贵花卉,其技术路线为“取材→消毒→愈伤组织培养→出芽→生根→移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消毒的原则是既杀死材料表面的微生物,又减少消毒剂对细胞的伤害 B.在愈伤组织培养基中加入细胞融合的诱导剂,可获得染色体加倍的细胞 C.出芽是细胞再分化的结果,受基因选择性表达的调控 D.生根时,培养基通常应含α-萘乙酸等生长素类调节剂 参考答案: B 16.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可以归纳为:①②③―→④。对此叙述有错误的是(  ) A.②―→③的再分化过程中,当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浓度比低时,有利于根的生长 B.植物组织培养所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C.③―→④过程指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阶段 D.②包裹上人造种皮可获得人工种子 参考答案: D 17. 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会间接引起机体合成抗体的能力降低。下图是作用机理示意图,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A. 精神因素可通过神经递质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动 B. 激素与相应的受体之间存在特异性识别 C. 神经递质进入内环境的方式为主动转运 D. 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免疫细胞属于效应器 参考答案: C 18. 在一双链DNA分子中鸟嘌呤和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和的44%,在其中的一条链中A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9%和30%,那么在另一条链中腺嘌呤和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数的比例为 A.27%、14%                            B.29%、14%       C.14%、27%                            D.20%、21% 参考答案: A 19. 把一小块生物组织粉碎后进行化学分析,得到水、蛋白质、纤维素等,由此可判断该生物组织是(  )   A.小麦的  B.家兔的  C.鱼类的    D.蝗虫的 参考答案: A 20. 在光亮处用同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单细胞绿藻和单细胞的酵母菌,其结果如下图所示(甲为绿藻,乙为酵母菌)。造成乙下降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培养液中 (   )     A.缺少无机盐        B.氧气含量太高     C.缺少有机养分      D.不含二氧化碳 参考答案: C 21. 下列关现代生物科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PEG可以诱导动物细胞融合    B. PCR扩增需要耐高温的酶打开DNA螺旋    C.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可得上利用农杆菌转化法    D. 去除卵母细胞中的细胞核可通过显微操作 参考答案: B 22. 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Ⅰ1为携带者。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4是携带者 C.Ⅱ6是携带者的概率是1/2      D.Ⅲ8是正常的纯合子的概率是1/2 参考答案: B 23. 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等生理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的增殖方式和受精卵的增殖方式相同 B.癌变和细胞分化都有细胞的变形,但其变形的结果不同 C.由干细胞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的分化 D.癌变的细胞变形与衰老的细胞变形机理一致,导致结果相同 参考答案: D 24. 某同学探究温度对加酶洗衣粉洗涤效果的影响,选择了10℃、20℃、30℃、40℃、50℃、60℃、70℃的温度梯度,其他条件都一致,结果发现40℃时洗涤效果最好,由此可以得出(    ) A.40℃为该酶的最适温度              B.40℃不是该酶的最适温度 C.40℃酶活性最高                     D.不能确定该酶最适温度 参考答案: D 25. 大气中的碳进入森林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   ) A. 细胞呼吸 B. 光合作用 C. 化能合成作用 D. 分解作用 参考答案: B 【分析】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大气中CO2的主要化石燃料的燃烧,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细胞呼吸。 【详解】生物的呼吸作用属于生物群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A错误;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其中光合作用是主要途径,B正确、C错误;微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将碳元素返回大气,D错误。 26.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同步进化的事例(   )         A.某种兰花有专门为它传粉的蛾         B.猎豹捕食斑马         C.光合生物出现后,为好氧型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D.草原上狼的灭绝造成鹿的数量激增 参考答案: D 27. 在探究生物的遗传物质和遗传规律的漫长岁月中,众多学者做出了卓越贡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萨顿运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B. 克里克最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其命名为“中心法则” C. 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最早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D. 蔡斯等人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使人们确信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1、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