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要真实学习任务要有整合力:六下语文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举报
资源描述
情境要真实,学习任务要有整合力:六下语文二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跟随外国文学名著的脚步,去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学生在五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学习了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方法,学有余力的学生还阅读了中国四大名著原著作品。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对学生阅读视野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外国文学名著,领略各国家的风土人情,品味各人物的百味人生。如此循序渐进的学习主题,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延展了学生生活和交往范围,体现了课程设计的整体性。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而学习“写作品梗概”是本单元关于书面表达的目标要求。从“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到“学习写作品梗概”,学生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从阅读到表达的思维过程。围绕“作品梗概”,《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提供了梗概的范例,“口语交际”编排了有关故事梗概的话题交流,习作要求学生以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介绍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籍。设计学习任务时,教师要依据单元语文要素,整体统筹,合理组织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作品梗概及其价值;通过研读示例了解作品梗概的写法;迁移运用写法为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撰写作品梗概。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均节选自长篇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针对人物和情节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审美体验。围绕这一要素,《鲁滨逊漂流记(节选)》引导学生交流对主人公鲁滨逊的感受,《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引导学生交流最吸引自己的情节和对汤姆这个人物形象的感受。“口语交际”安排了评价主人公的话题交流。“交流平台”通过联结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了解人物评价的一般方法,如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多角度地评价人物等,因此,学习这一要素的侧重点是,能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阅读方法和提问、预测、联结等阅读策略,梳理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针对印象深刻的地方,有理有据地与同学分享感受和看法。 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栏目,推荐阅读世界名著《鲁滨逊漂流记》《骑鹅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爱丽丝漫游奇境》。这四部小说讲述的都是游历和冒险故事,主题贴近学生的阅读心理,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阅读方法上也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迁移课内阅读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从课程内容角度看,本单元属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要求能熟练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并主动与他人分享;教材单元重点读写训练要素“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学习写作品梗概”,与学业质量标准具有一致性。学业质量标准还要求能借助与文本相关的材料,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文本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教材单元中的阅读训练要素“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正是指向对这一学业质量标准的进一步落实,基于此,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借助“口语交际”主题,开展“同读一本书”交流分享活动,体会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运用的价值,积极借鉴他人的有益经验,对比鉴赏不同译本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水平。 大单元教学思路 大概念提炼与成功标准梳理 从上面的内容和目标解读可以判断,本单元在课程内容上从属于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 课程标准的“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定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法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指出:“阅读文学、科普、科幻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针对作品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交流。”“梳理、反思小学阶段的阅读生活,运用口头或书面方式,与同学分享自己整本书阅读的经历、体会和阅读方法。”单元内三篇课文、“口语交际”学习内容以及“快乐读书吧”学习内容,与“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以及学习内容的要求等,具有一致性。 结合单元内容安排、目标定位和课程标准中相关的要求,单元学习KUD目标、大概念、学习证据和成功标准等,梳理如下。 KUD目标 学习证据 成功标准 K 1.什么是作品梗概。 2.写作品梗概是把握整本书主要内容的一种阅读方法。 3. 阅读同一本书,不同的读者,阅读经验不同,心得体会各异。 1.在具体的阅读任务中,借助梗概,利用列小标题的方式,概括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在课堂活动中,根据梗概实例,说明梗概是对作品的浓缩和概括。 2.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快速浏览作品梗概和原著的节选内容,据此推断节选内容在原著中的位置,并通过阅读原著判断推测结果。 3.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结合文本中最吸引自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受和阅读体验。 4.以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向他人推荐一本自己最喜爱的书。 5.写作品梗概时,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借助书的目录和简介,筛选整合关键内容,用概括性的语言连贯表达。 6.在班级共读活动中,大家共同协商值得讨论的话题,结合原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对比阅读不同译本的语言,有理有据地解释自己选择译本的理由。 1.能自主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会写方格里所有的字,做到正确美观,熟练运用。 2.能背诵一组出自《增广贤文》的格言和谚语。 3.能快速阅读作品梗概,根据梗概内容,列出小标题,迅速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 4.阅读小说时,针对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能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多种方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感受人物形象。 5.向他人推荐自己喜欢的一本书时,能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借助书的目录和简介,筛选整合关键内容,用概括性的语言连贯表述,写成作品梗概。 6.班级共读活动中,能围绕感兴趣的、值得讨论的话题,结合原文具体内容,主动与他人分享阅读收获。 7.阅读外国名著时,能根据译者的语言风格,选择自己喜欢的译本,并有理有据地表述理由。 U 1.阅读整本书时,写作品梗概有助于把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针对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写简评,有助于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 2.同读一本书的过程中,借鉴他人阅读整本书的成功经验,对比鉴赏不同译本的言语表达,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整本书阅读水平。 D 1.阅读整本书时,能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能结合作品关键语句评价主要事件和人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能以梗概的形式,用简练的语言向他人推荐这本书。 2.同读一本书时,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针对外国名著,能对比阅读不同译本的语言,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喜欢的译本。 大概念 1.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促进多方面成长。 2.小说多以虚构的故事反映社会生活;在阅读时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创作背景,关注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发展安排,可以准确领会作品的内涵和特点。 学习情境创设与核心学习任务设计 1.学习情境创设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中创设了三个生活实例,分别是“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要求高年级每位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书”“班里每周请一位同学简要介绍一本书”“你的好伙伴看到你最近读一本书很入迷,很想知道你读得这本书讲了什么”,从内容上看,这些生活实例真实具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兴趣;从功能上看,这些学习情境与教材单元“作品梗概”的学习目标高度契合,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根据上述分析,本次大单元的学习情境可以创设为,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邀请毕业班每位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为作好充分准备,班级将开展每周好书推荐活动。(注:一定要让学校真的开展活动,否则就不是“真实”情境了。) 2.核心学习任务设计 本单元的核心学习任务可以设计为:以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外国文学名著为目的,学习撰写作品梗概,并在班级好书推荐活动中进行交流展示,班级内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组织“同读一本书”主题读书会。 子任务分解与实践活动设计 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单元大概念,有层次地建构和内化学习体验,需要将单元核心学习任务进行有逻辑地分解,并设计相应的、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根据单元整体解读和目标落实的需要,单元核心学习任务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子任务。 子任务一:了解作品梗概,学写作品梗概 任务说明: 子任务一除了要创设学习情境,发布单元核心学习任务,明确单元学习成功标准,还需要结合KUD目标和大概念,对学情进行了解和判断,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期待。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读过很多书了,本单元所节选的外国名著内容,如《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游记和冒险故事,不少学生已经读过了,绝大多数学生也有所耳闻。基于这一真实学情,组织话题交流:本单元涉及的三部外国文学名著,你读过哪一本?说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充分交流分享的基础上,引入“作品梗概”的概念,了解什么是作品梗概及其价值;通过研读示例了解作品梗概的写法;迁移运用写法为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撰写作品梗概。 学习活动设计: 一、组织话题交流,分享外国文学名著的已有阅读经验。 引导学生围绕“外国文学名著”主题,关注本单元涉及到的三部外国文学名著《鲁滨逊漂流记》《骑鹅旅行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从中选择一本自己读过的书,与同伴交流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引出“作品梗概”的概念。 二、创设学习情境,发布单元核心学习任务。 发布活动通知,告诉学生学校征集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邀请毕业班每位同学推荐一本最喜爱的外国文学名著。为作好充分准备,班级将开展每周好书推荐活动,具体内容包括推荐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外国文学名著,撰写作品梗概,并在班级好书推荐活动中进行交流展示,班级内投票选出最受欢迎的少儿读物,组织“同读一本书”主题读书会。 三、讨论并发布单元学习成功标准。 四、结合具体作品梗概,探索作品梗概的写法。 (一)阅读《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交流阅读收获。 1.自主阅读课文,思考并交流:这篇课文的内容与平时看到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关注这篇课文的特殊结构,即这篇课文是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的,梗概是原著的大略内容,节选是原著中选取出来的精彩片段。 2.自主阅读梗概,结合课后第一题,思考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列出来。 引导学生首先在梗概原文空白处圈点、批注,概括出意义段的小标题,然后把各个部分的小标题列在课后第一题的位置上,接着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内比较满意的结论,最后全班交流,明确小标题。(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3.聚焦大单元学习目标,了解梗概的定义和价值。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结合《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中的梗概,说说什么是梗概?你觉得梗概对你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有何帮助? (二)了解梗概的意义,明确梗概的基本特点。 1.联结生活实际,了解梗概的意义。 在理解梗概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哪里见过梗概,梗概对你有何帮助。 2.结合梗概实例,梳理梗概的特点。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以《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课的梗概为实例,梳理梗概有什么特点。(叙述性的语言,简明清晰,语意连贯;概括性语言多,篇幅短小;包含作品的主要情节,写作顺序跟作品一致等) (三)结合梗概示例,联结习作要求,了解写梗概的基本方法。 1.合作探究,发现梗概与小说目录及内容的关系。 补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的目录内容,通过列表格展示原著目录内容以及教材中梗概的部分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目录 梗概 第二章  荒岛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