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2023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举报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根据提示,默写古诗文名句。 (1)关关雎鸠,   。   ,君子好速。 (《诗经·周南·关雎》) (2)青青子衿,   。   ,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 (3)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 (《小石潭记》) (4)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   ”,左刻“清风徐来,   “。(《核舟记》) (5)古诗中写“雨"的名句有很多,例如王维的“渭城朝雨泡轻尘,   ”,杜甫的“   ,当春乃发生”,杜牧的“   ,路上行人欲断魂”。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历经9个多月的长途bá涉,经历惊心动魄的“9分钟”,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在火星表面。这是 A(振聋发聩 振奋人心)的场景 ,这是令人自豪的时刻。 踏上遥远的红色星球,表明了中国航天人执着勇毅的探索精神。火星探测风险高、难度大,长途星际飞行存在不确定性。中国航天器首次登陆火星,就毫发未损过,令世界 B(惊叹 惊动)。这背后,是地外行星软着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保驾护航;这短短几分钟, C( 凝结 聚集)着中国航天人卓越创新的智慧。 此次实现火星的着陆以及后续的火星巡视探测,不仅仅是太空技术的跨越,也是行星科学领域的突破。再接再lì,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我们就一定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加点字正确注音。 bá   涉 再接再lì    着   陆 (2)从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画有横线的ABC处。 (3)“星际飞行”中“际”的意思是   。“毫发未损”中“毫发"是用来比喻   。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完成下面的《傅雷家书》读书卡片。 摘抄1: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摘抄2: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 摘抄3: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梗概:这部作品处处体现着舐犊深情。父亲很关心儿子    ( 人名)的生活与成长,用书信与儿子主要交流了   等方面的内容,平常的语言中蕴涵着深邃的道理和厚重的文化。 读书笔记:这三则摘抄给我的感受是:   。 4.在“低碳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到了下面的一些材料。读一读,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从立法和资金投入两个方面积极推进低碳生态建设。最近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生态保护修复资金的数目达8 779亿元。还山以葱茏,复水以澄澈,国家掏出的是真金白银。 [材料二]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同呼吸共奋斗”公民行为准则》公益宣传海报一共四张,海报旨在倡导公众关注空气质量,选择绿色消费,养成节电习惯,共建美丽中国。下面是其中的两张。 [材料三]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距北京市中心50公里,规划面积为31平方公里,包括21平方公里国际会都板块和10平方公里雁栖小镇板块。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国际一流的生态发展示范区、首都国际交往职能的重要窗口、世界级城市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化休闲胜地。在利用低碳能源上,北京雁栖湖生态发展示范区国际会都大做文章。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地源热泵、智能分布式能源系统、光导照明等一应俱全。会议中心的辅助建筑、日出东方酒店裙楼采用技术先进的太阳能薄膜电池板发电,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53吨;会展中心结合地形特点,利用沟壑设置太阳能光伏发电。每年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约122吨。 (1)用一句话提炼上述三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2)[材料二]每张海报的文字内容主要有二:低碳生活形式的“主题”,与主题对应的“行为倡导”。左边的海报上缺少了“行为倡导”的文字,请参照右边的海报补写一下。 (3)活动中需要一则“什么是低碳生活”的解说材料,请你用60字左右的文字拟写一下。 二、阅读(55分) 阅读 艾叶又飘香 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棕,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野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动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 这是初一。 初二是吃桃子,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_上去割取,晒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 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菖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 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祛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天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雷雨刚过,木 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5.从文章的结构与内容上看,第(2)自然段中的童谣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6.下面的句子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①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騰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②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 7.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哆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8.文章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端午的习俗里藏有一些历史、文化的故事。除了上文所述,请再简要述说一例。 阅读 被压扁的沙子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 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 ,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