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三语文作文精选

举报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精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 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考题解读 在“老高考新课标”适应性测试语文卷中,作文题向考查审辨力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以作文题“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为例,试题形式上与通常的材料作文类似,也是给一段材料,提出“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问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但是,有意味的地方在其材料: “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选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谚语”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为载体,从谚语中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切入——“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两个谚语的意思看起来是相反的:前者建议在面对争执或冲突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而后者则表达了“争”并不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是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有“争”的态度。两个谚语的表述内容虽然指向不同,但有相似之处,即要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和外界的关系。两个谚语之间的所谓“矛盾”,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着个人思维品质的不同或认识能力的不同,但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经验。学生需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体会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从而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更好的方法处理复杂情境中的问题,当然,这里也会涉及对一些特定现象的批判性分析。 “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即要亮明自己的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这则材料有意味的地方,首先在于这些谚语都是考生实际社会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甚至自己也经常用来劝慰或驳斥别人的,也就是说,这则材料是贴近实际的,很容易带入生活的;其次,材料将表面矛盾的说法摆在一起,构成思考的起点,这其实是在提醒考生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如果能想清楚这一点,已经在审辨力上具有相当的程度了;最后,考生或许能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尤其是双方都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常常默认双方的文化语境是相同的,不会跳出这些默认前提的范围,而将“臭皮匠”和“和尚”泛化为所有的个人。从目前的情况看,或许可以预料能达到这个审辨力层次的考生不会多,但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 思辨性分析 思辨性作文能够引导考生理性思考,激活辩证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开放、多元的心态,这些既是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重要路径,也是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应然取向,更是写作回归本质的必然要求。写作既是一种言语活动,是学生选择语言、斟酌措辞、调动言语经验的过程;又是一种精神活动,“由物内化为意,由意外化为文”,要经历双重转化;写作更是一项认知活动,写作的进程,推动着个人思考的深入,最终呈现的是个人思考的具体化。在写作中,思维不可或缺,思辨不可或缺,思辨性写作更能体现一个人综合的写作素养。高考中的思辨写作,经历了一元向二元对立和多元命题论述的演进过程,思维含量不断提升,思考的深度要求愈发加强。试题不再要求针对确定的论题展开论述,不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而是引导考生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认识和思考现实世界的“非良构性”,将思维导向深化。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通过谚语之间的矛盾对立,设置了一个辩证思考生活经验和智慧的场域。“退一步海阔天空”代表退让和宽容,“不蒸馒头争口气”代表进取和硬气,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两种生活的态度,有时对立,有时又可共存,要看具体情境;“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三个和尚没水吃”警示的是互相的推诿和集体中的内耗,看似矛盾,实际是从不同方面看待问题。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背后的实质,考生就可以有多种立意的选择,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实际上,这种“看似矛盾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写作中考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才能深化认知。“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 审题指导 1.审读材料 此题的审题关键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指代前文“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因而行文不宜全篇局限于材料列举的两组谚语,还应结合更多生活经验,联想类似情形,深化认知,以提炼概括观点,予以解读剖析。 材料关键词: 矛盾与情境(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这类谚语体现出内在“矛盾”,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二者隐含了不同的情境(前提、条件),明确了这一点,其对立统一关系就不难说清。 ①材料分析 退一步海阔天宽:在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斗、冲突时,涉及违反道德或法律的错误言行时,保持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力求达到和谐、平衡。 不蒸馒头争口气:维护尊严,力争上游,积极上进,争做楷模,不甘人后。 情境与前提:所争内容是否值得,是否合理,目的都是处利好个人与外界的关系,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 三个和尚没水喝:人心涣散,彼此掣肘,相互推诿责任,出现集体内耗。 情境与前提:成员之间能否团结协作,朝一个方向想,能否形成有效合力。 ②关联延伸 三思而后行:充分思考,不盲目行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行事要果断,不留后患。 情境与前提:理性认清事物,着眼于事情的顺利解决。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积极向上,向着更高的目标,追求更好的生活。 枪打出头鸟(早起的虫儿被鸟吃):过于高调,喜欢出风头,容易遭遇打击。 情境与前提:目的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侧重于体型大小的客观性。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侧重于外观描述,有审美意味。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的才华不会也不该被外貌掩盖,不能只凭外表看人。 人靠衣装马靠鞍:强调外在装饰的必要性。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苟且,宁愿为正义牺牲,不愿丧失气节。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选择还有余地,未来还有希望,不可轻言放弃,应当保存实力。 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能力有限,需要善于借助外力,与人团结一致。 靠人不如靠己:遇到事情不能依赖别人,要学会独立自主解决。 立意参考 世间很多看似矛盾的事物,实则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情境不同而区别对待,不搞绝对化、一刀切; 生活中“矛盾”“悖论”重重,学会化解与转换; 尽信书不如无书,应有理性辨析、甄别应用能力; 对待传统经验(间接经验),不可机械理解,生搬硬套; 在学习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灵活运用,转化为直接经验。 范文展示 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李辞知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我们早早地遗忘了晦涩的“屠龙术”,口口相传的正是接地气的谚语。 谚语大都经历了时间的验证。留存下来的谚语,往往都能反映一些现实现象或者生活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人在田间垄上发现的遗传学道理;“蜻蜓低飞要下雨”则是古人由物象变化中归纳出的气象法则;“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是古人于人情世故中领悟到的处世哲学。我们不难发现,谚语中蕴含的道理其实都经历过一代代人的检验。《乡土中国》中曾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谚语则是文化的通俗注脚,传递着朴实的经验,具有历史学上的意义。 时间变化的同时,时俗也在更迭,所以千百年前的谚语不能很好地契合如今的环境,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这些相关的谚语可能都得改弦更张。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条件使用相应的谚语。仅仅站在字面意思角度,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相互矛盾,是混淆了这两条谚语的使用条件,同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谚语的真正含义。“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内核其实点明了不能合理规划、通力合作的恶果,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证明了齐心协力的益处。当我们仔细权衡两者,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条谚语并不矛盾,反而站在不同角度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是彼此的进守辩证。 新的时代也会有新的谚语,而我们也需要检验这些谚语的“科学性”。各领域的年度“十大热词”就是谚语的一种变体,反映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反思。从某种意义上,热词与谚语并无二致,都在口口相传中彰显了某种道理,更重要的是,热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的是离我们更近的社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旧谚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将热词转化为谚语,在互联网社会的大浪淘沙中,甄选出属于新时代的谚语。 谚语,本质上是一种经验,自然也时常会出错,我们不能武断地奉谚语为圭臬。不过,我们仍会记住谚语,因为这背后隐藏的是先辈上下求索的身影,回荡的是一声声质朴的肯定,我们能从中汲取到前人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从而使自身拥有追求新知的勇气与决心。我们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思考,更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怀,要理性地看待谚语,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 点评: 全文942字,饱满度足够。 全文论证思路清晰,从谚语的历史学意义到谚语的时代语境演变的更新延展,再到新时代的新谚语,最后论证我们对发展中的谚语和“旧”谚语应持有的态度,递进感十足。 不枝蔓,就事论事,不依赖挂靠任何事例,行文干净清爽,且论述感丰沛。 收尾稍显功力不足,若落脚点不简单概括为“传承创新”而是“时代语境”和“传承躬行”可能会更好,赋分54 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