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赤壁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深度自测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凫水(fú)     潺潺(chán) 磅礴(páng) 脑畔(pàn) B.归省(shěng)瞳仁(tóng)       脸颊(jiá)   恣意(zì) C.怠慢(dài)   羁绊(jī)          糜子(mí)     挑衅(xùn) D.撺掇(chuān)晦暗(huì)        挑剔(ti)   斡旋(wò)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驿道  寒噤  瞬息万变  和颜悦色 B.浮燥  告诫  五彩斑斓  安营扎寨 C.矗立  懈怠  轻歌慢舞  历历在目 D.虔诚  缭绕  亭台楼阁  振耳欲聋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的作品虽称不上完美,但也自出心裁,别有一番风味。 B.云南石林的石头,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C.中国古代名画展上人头攒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参观者更是络绎不绝。 D.王小波是当代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入木三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次研讨会,大家对如何提高复习效率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通过开展“拆墙透绿”活动,使我市城市品位有了很大提升。 C.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不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 D.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将感动变成行动。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白居易《卖炭翁》中表明卖炭翁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马说》中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穷其林                      穷:尽,这里指走到尽头 B.阡陌交通                      阡陌:田间小路 C.具答之                         具:同“俱”,都 D.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2.以下对“林尽水源”一句的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桃花林尽头,出现了水源。 B.桃花林在溪水发源处就到头了。 C.桃林消失不见了,只见有流水源源不断地流出。 D.桃花林和流水都消失不见了。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对桃花源生活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刻画,都有不少生动可感的细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章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开了一个人人劳动、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以渔人的经历为线索,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结构严谨。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理解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①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④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例如自从库仑提出电和磁有本质上的区别以来,很少有人再会去考虑它们之间的联系。可是奥斯特一直相信电、磁、光、热等现象相互存在内在的联系,并以此为目标,苦苦求索,终于有了自己的发现。在1820年4月,奥斯特演示了电流磁效应的实验,证明了电和磁是能相互转化的,为电磁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⑤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选自《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删改)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选文第①段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3.“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4.结合选文③段内容,分析王阳明“格物”失败的原因。 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5.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6.结合选文内容简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曛:昏暗),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都是唐诗,其中第一首是律诗,第二首是绝句。律诗为八句,绝句为四句,两者的偶数句都要求押韵。 B.王勃诗的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朋友要去的地方,一个“望”字已经透露诗人对朋友远行的关切之情。 C.王勃诗的尾联描写二人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挥泪告别、泣下沾襟的情境,表达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D.高适诗的三、四句是对朋友的安慰和勉励,格调昂扬向上,情感积极乐观,与王勃诗的第三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你组织语言对《别董大》一诗的前两句所展示的画面进行描述(不超过50字)。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评选英雄]名著“英雄之星”评选活动,推荐了下列两位候选人。请从中选择一位人物,结合相关情节或事迹,以及你的阅读感受,写出推荐理由。 候选人物:A.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列夫•托尔斯泰(《名人传》) 七、作文(共40分) 《春酒》一文,借甜甜的春酒表达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对母亲的眷念,对故乡美好风俗的回忆。请你选择某一物品,模仿这种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 (1)选择能够承载你的记忆和情感的物品。(2)再读《春酒》,理清文章借景抒情的线索。(3)模仿《春酒》,构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