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甘肃省临夏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测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俯视(fǔ)            漩涡(xuán)          推推搡搡(sǎng) B.霎时(shà)          雾霭(ǎi)             怒不可遏(è) C.告诫(jiè)          出轨(yà)             汩汩如泉(gǔ) D.驰骋(chěng)       迂回(yū)             挟而不服(xié)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初三年级组织的语文“二诊”考试中,部分学生答卷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          老师们心急如焚,而学生却对这些问题不以为然。 B.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每位共产党员都必须坚持原则,保持纯洁的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能首鼠两端,更不能见风使舵。 C.在我国第二艘航母的设计建造过程中,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个难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D.为探明我国天然气的储量,广大地质工作者不畏严寒酷署,走遍千山万壑,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为后期的开采利用奠定了基础。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②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③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④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⑤那年,他已经87岁了。 A.①⑤③②④ B.①③②⑤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①⑤②④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根据《桃花源记》课文内容填空。 (1).渔人发现桃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村中人好客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村中人厌恶战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4).渔人离开桃源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古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北冥有鱼(     )     (2)怒而飞(     ) 2.翻译下面句子。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3.本文善于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夸张来说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一例具体说明。 4.本文阐明了什么道理?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选段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⑦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阅读第①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结合第③段的内容,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说明方法: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为什么说“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能删去? 4.阅读第⑥段,具体说说本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的“丧乱”指“安史之乱”。 B.语言华丽、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2.赏析诗句:“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 ①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②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 ③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 ④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 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⑤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 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有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震撼……”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请先补充完题目,再写作文。 要求:(1)600字以上;(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文章不能套用,更不能抄袭,力求有真情实感;(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