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自我评估预测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池沼(zhāo)   嶙峋(xún)   砌砖(qì)     着眼(zhuó) B.琢磨(zhuó)   邱壑(hè)     镂空(lóu)   蔷薇(qiánɡ) C.轩榭(xuān)   庸俗(yōnɡ) 模样(mú)     松柏(bǎi) D.斟酌(zhēn ) 一幅画(fù) 对称(chèn)   阑干(lán)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斑斓             乾坤                 引吭高歌               锐不可挡 B.草窠             缅怀                 熙熙攘攘               藏污纳垢 C.频临             甲胄                 天翻地覆               再接再厉 D.料峭             狼籍                 摩肩接踵               迥乎不同 3、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   , 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   , 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B.目前,城市免费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9000个左右。 C.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名句默写。 (1)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3)__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4)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5)___________________,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_________;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7)___________________,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8)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①。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②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③,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④,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选自袁山松《宜都记》) 【注】①形容:形状;多所像类: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②践跻:实际亲临。③离离蔚蔚: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④弥习弥佳:愈亲近这风光愈感到美好。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寒涧肃(严肃) B.属引凄异 (连接) C.及余来践跻此境 (等到) D.既至欣然(高兴的样子)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耳闻之不如亲见     春冬之时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悉以临惧相戒 C.故渔者歌曰 故外户而不闭 D.绝壁或千许丈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甲】文先写三峡的总体风貌,然后从三峡的四季特点,表现出三峡的豪放之美、清秀之美和凄婉之美。 B.【乙】文先描写三峡的山水之美,然后以“山松言”转入议论抒情,表达欣赏山水的喜悦之情。 C.【甲】文通过猿鸣渲染景色的凄清,此凄清景色也是作者悲苦孤寂心境的体现。 D.【甲】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和【乙】文中“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描写山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本不是因果关系,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2.上文画线句子中的“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 3.“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雁门太守行》的尾联借用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士的典故,表达了______的情感。 2.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诗的题目和首联两句来看,《使至塞上》应是诗人奉命赴边塞慰问将士途中所作。 B.“黑云压城”一句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形。 C.这两首诗的颔联选取典型意象来表现边塞的独特景象,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 D.这两首诗均为军旅边塞诗,《使至塞上》写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雁门太守行》描绘了悲壮的战争场面。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篇,原文是:“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四川的峨眉山有一副化咏这个内涵的楹联:“刚日读史柔日读经,____________。”(古人把单日称为刚日,双日称为柔日)。我们把这些话引在一起来看,就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话,其实这是用一种“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就是用有形的方式来表达叙述无形的内涵。 材料二 遇见山水,你会身似行云流水,心如皓月清风,得到清静自在。南北朝有谢灵运“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的风韵秀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有白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赏心悦目;明有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谈笑洒脱。 (1)阅读材料一,请将对联补充完整。 (2)阅读材料二,仿照画线句子补写句子。 七、作文(共40分) 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人,陌生人、亲人、爱人、朋友……有没有那么一个人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以“给我印象最深的人”为题写一篇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