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期末高分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海南是弛名中外的国际旅游岛,是镶嵌在中国浩瀚南海上的一颗璀璨(càn)明珠。2018年,海南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自贸区(港),万众瞩(zhǔ)目。 B.西湖龙井茶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我国唐代,在“茶圣”陆羽撰(zuàn)写的《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zǎi)。 C.2018年3月14日,巨星陨(yǔn)落。霍金的一生,铨释了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既使身体受限,思想却不会。 D.袅袅(niǎo)烟云在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脚尖。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时晨       翘首远望       踌躇满志 B.蹲坑       心事重重       喃喃自语 C.算褂       津津有味       喜出望外 D.拉勾       垂头丧气       囫囵吞枣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网传天然气要涨价,争先恐后前往燃气公司营业厅购气的市民济济一堂。 C.“最美新娘”李成环的事迹可歌可泣,她被兰州市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 D.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4、选出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       ) A.因东汉孝子董永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的孝感市,拥有深厚的孝文化底蕴。 B.登高远望,看到高山大川、沧海桑田的壮丽景色,我心潮澎湃。 C.习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说明能否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在于能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D.3月31日,“孝文化之乡——孝感”专用邮资图首发式暨2019年中国邮政“绿水青山·最美邮路”系列主题赛在孝感东站广场举行。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默写 (1)中庭生旅谷,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 (2)乘风好去,长空万里,_______。(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__________,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年少万兜鍪,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5)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6)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7)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8)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 (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遏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①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选自《王冕好学》) 【注释】①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②曷:同“何”,为什么。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                    (2)尝趋百里外(     ) (3)门人弟子填其室(     )                    (4)俟其欣悦(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3.根据【甲】文内容概括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创造条件读书求学的。 4.阅读【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王冕的求学经历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拉面王 行云 老梅的面馆开在蝉街东头。 每天一早,老梅围了围裙,案前一站,手里眼里全是活儿。他出手如电,“唰”,揪出一把醒好的面,“啪”丢案板上,一搓一拉,成蛇样长条;一捏一见,“啪”拍在面案上;一抻一合,扭成大间女辫儿,叫人眼花缭乱。没回过神,一大海碗面,盛着牛肉了,撇着芫荽、萝卜片,浮着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香喷喷、热腾腾便撂在了你面前。麻溜儿! 传说老梅有绝活---面穿针孔,抻出细过发丝的面从针孔穿过去。多少根?说法不一。但都只是听说,没人见过。有人撺掇老梅露两手。老梅浅浅一笑:“雕虫小技,有啥看头。” 雪天。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小伙儿哆嗦着站在面馆前。老梅二话没说,捞出一碗面端给他。热汤面下肚,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老梅收徒了!徒弟叫红子---被一碗汤面救活的小伙儿。 寒来署往,红子跟老梅学艺三年了。那夜,师徒俩有一场对话。 “这两天心神不宁,想啥呢?”“师父,我……” “行了,我知道你想啥,想单干?”“嗯……” “说实话,你那面活儿不坏。但能再跟我一年不?就一年。”红子没吭声。 老梅叹口气:“好吧。这里有笔钱,你拿去开店。记住,可别丢我的脸。”红子给老梅磕了仨响头,当夜走了。 半月后,蝉街上新开了一家“红子面馆”,店里有个新媳妇在打下手。 蝉街人念旧,还是觉得老梅的面地道,大都上他那去。后来听说,红子媳妇成天在家闹,嫌男人没出息。 某天,老梅的面馆关门歇业了。蝉街人一片惋惜声。 红子面馆生意好起来了。面馆前竞挂起了“拉面王”的牌子。蝉街人叨叨:你号称拉面王,老梅搁哪呢? 这一天,红子当众给大伙表演了面穿针孔的绝活。老梅的绝活只是传说,而红子却当众让大家开了眼。乖乖,十根比发丝还细的拉面,顺顺当当就从小小的针眼里穿了过去,堪比魔术。这以后,大伙再没话了。 红子每天给顾客演一场面穿针孔的绝活,人气越来越旺。可细心的人发现,面馆里盛面的大海碗,不知不觉间换成了中不溜的平底碗。 这天,生意口上,有个人走进红子的拉面馆。是老梅。吃面的人纷纷起立问候。 红子一愣,立马堆起笑脸,迎上去叫了声:“师父您来了!” “红子,有出息啊。”老梅笑说。红子回笑:“师父见笑,都是闹着玩儿的。” 老梅径直走向水池。净了手,朝大伙说:“红子天天给大伙儿演绝活,今儿,我来替一回,算给徒儿捧个场。” 老梅一出手,馆里一下静了。他手一张,揪下一块面,一下,两下,扯过来,拉过去。面条摆得稳、准、狠;胳膊抡得圈、柔、韧。身子在一处,精神却贯穿到了四面八方,大伙看得目瞪口呆。 突然,老梅身手骤定,好似满院欢腾的雀儿忽地归了巢。细看,老梅手擎一根绣花针,针眼里穿着根线。哪是线?分明是面!只见他捏着这根“线”轻轻一抖,哗一下抖出无数银丝。大家伙挤上前一数,我的个娘哎,不多不少,整整二十根,全在针眼里! “神!”一片喝彩。 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第二天,红子面馆不见了“拉面王”招牌,平底碗又换回了大海碗。 而老梅,真正的拉面王,早已飘然而去。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根据小说情节填空。 序幕:众人神往绝活,老梅浅笑推辞: 第一幕:红子①____________,仗义散徒; 第二幕:红子执意单干,老梅②____________; 第三幕:红子③____________,老梅歇业隐退; 第四幕:红子挂牌换究,老梅献演绝活; 尾声:红子④____________,老梅飘然备开。 2.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记住,可别丢我的脸”一句为下文老梅出现在红字面馆并且表演绝技埋下伏笔。 B.对师徒表演绝活的描写详略分明,突出师父技高一筹,也暗含作者赞美之情。 C.在红子心中,绝活是招徕顾客提升人气的工具,而老梅认为绝活不是用来炫耀的。 D.老梅现身红子面馆并表演绝技,是因为红子自封“拉面王”,擅自展示绝活。 3.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老梅是“真正的拉面王”。 4.结合语境,比较红子两次下跪所体现的不同心理。 ①小伙儿像换了个人,精精神神跪地上给老梅磕了头。 ②红子羞红了脸,“扑通”跪在了老梅的面前。 5.结合选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作者用了哪些方法使人物鲜活、更具传奇色彩。 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的手还灵巧。……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 (《泥人张》) 只听咔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蒲柳人家》) 五、诗歌鉴赏(共5分) 品读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①,完成小题。 序:三月七日,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③且徐行。竹杖芒鞋④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⑤。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⑥。 【注】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①定风波:词牌名。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③吟啸:放声吟咏。④芒鞋:草鞋。⑤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⑥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1)风大雨猛,穿林打叶,面对这样的情势,“同行皆狼狈”,与上片词人“”形成鲜明对比,小序中“已而遂晴”与下片“”相照应。(用词中原句回答) (2)词人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此句又体现出词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寄情抒怀】 下图是学校刘老师的书法作品,请你从笔力线条、整体布局、情感表达等任选一角度对落款中“做一个无知无畏的赶路者,希望追求风景且成为风景”一句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