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河北省沙河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模考提分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霎时(shà)        驰骋(chěng)      挟而不服(xié) B.寒噤(jìn)          虔诚(qián)            怒不可遏(è) C.矗立(chù)        眩晕(xuàn)          接踵而至(zhǒng) D.巉峻(chán)       穹顶(qióng)       拾级而上(shí)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裸露   菁纶   雕塑   气喘吁吁 B.恭顺   懈怠   衰竭   穿流不息 C.磅礴   黧黑   蜷卧   大煞风景 D.孺动   诅咒   虔诚   漫不经心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这样长而富有变化的墨线是中国画的特点。 ②宋代梁楷《李白行吟图》中李白的一件斗篷,只用了不到十根线条,便勾勒出人物身体的结构,衣褶的变化。 ③线条的起落及抑、扬、顿、挫都清楚可辨。 ④造型以线条为主,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的重要特征,它是中国书法用笔方法的发展和延伸。 ⑤中国画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独特风格,闻名世界。 A.④⑤③②① B.⑤④②③① C.⑤④③②① D.④⑤①②③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新华社报道,缅北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已有至少2万余缅甸籍边民涌入中方境内临时避战。 B.我们不能把课堂上的认真听讲,合作交流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品德好坏的标准。 C.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对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和鉴别能力。 D.华亭县关山莲花台风景区成为我省继崆峒山、麦积山、敦煌鸣沙山风景区后第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驿外断桥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2)默写《关雎》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A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得西山后八日,B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③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④之登于山。 (节选自《钻姆谭西小丘记》) 【注释】①鱼梁:用石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②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yànjià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③嵚(qīn)然:倾斜。④罴(pí):棕熊。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不可久居 (3)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似与游者相乐          教学相长也(《虽有嘉肴》) B.以其境过清          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C.若牛马之饮于溪          若屈伸呼吸(《杞人忧天》) D.得西山后八日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B.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C.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D.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两段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5.请从修辞角度简析甲文“其岸势犬牙差互”与乙文“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两个句子。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正” 李建永 ①每一个汉字的组成结构部分,往往都包含着丰厚的意蕴。“正”字由“一”与“止”构成,故其本义乃“守一以止”。东汉许慎《说文》讲:“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 ②那么,“一”是什么?何以守‘一’? ③《说文》讲:“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其大意与老子《道德经》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近。我倒觉得,由于《易·乾卦》的六个阳爻(yáo),是由六个“一”组成的,因而“一”体现的正是《易·乾卦·文言》中阐释的“刚健中正”。故我认为,“一”的本义乃“刚健中正”。 ④“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对于生长与天地之间的人来说,刚健中正的“正”来自“中”,正气来自中气,中气源自养气,正如孟子所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儒家讲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就是从自身的“养中持正”做起,蕴藉涵养胸中之正气,氤氲淳化为道德、智慧和力量,不仅道润自身,裨益家庭,而且成就事业,造福人民。 ⑤然而,理论不能只停留于理论阶段,理想也不能仅止于理想化,迄今为止,在塞北的许多村庄,每逢村干部换届选举以及其他事宜的投票活动,仍然沿用老辈人传法,画下一个个“正”字来计票,这种计票方式,倒不完全因为“正”字恰好五画方便计数,其注重并寻求的是“正”字所蕴含的传统政治文化意义。 ⑥孔子曰:“政者,正也。”正直的全部要义,就在于一个“正”字。而“正”者,“守一以止”,当“止”于“刚健中正”。“刚健”乃精诚坚守,一以贯之;“中正”乃公平正义,一身正气。至于“守一以止”的“守”,对为政者来说,既要求人秉持公道正义,不越雷池半步的操守与坚守;亦包含我疆我理守土有责,对岗位事业的担当与使命。特别是各级机关单位的一把手——尤其是主政一方或一个方面的主官,“一”与“正”一身双荷,担子艰巨,责任重大,位高权重,影响深远,在其能否“守”“止”之间,不仅关乎一己之荣辱,同时还关系到一项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一方土地乃至一个系统的安危,“政”与“正”相较,多了一个反文旁,意为敲打、敲击、打击。所以,监督、约束、制约乃至惩治、法治、制裁等,也是为政者必须接受的要求。 ⑦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可见“止一”不易,“守一”更难;更何况有人明知故犯。倘若有的人——特别是官员,不甘“守”,不愿“止”,不肯“养中持正”以厚德载物,不能“刚健中正”以自强不息,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现实中有太多反面教材给人以警示:迷失航向、偏离正道、贪赃枉法、行险侥幸者,就会像俗语所言“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 ⑧其实,做人做官,一个道理。 (选自201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对“为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3.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析其作用。 4.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怎样“养中持正”。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何作用? 2.下面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每章开头描写秋景,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 C.“宛在水中坻”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这首诗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多侧面地写出对意中人的强烈爱慕、反复寻觅之情。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请依据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充一个恰当的句子。 除夕是一盏灯,一盏用亲情呵护的明灯。它穿越时空走来,点燃每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人心中的火苗,为回家照明,为乡愁照明……心灵,在除夕夜得以回归;祝福,在除夕夜得以实现;________,____________;和谐,在除夕夜得以绽放! 七、作文(共40分) 文题:①心中的一支歌 ②在色彩的世界里(任选一题) 要求: ①写成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②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要尽量写出对音乐或美术的真切情感体验。 ③有适当的议论,可加入一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见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