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自测试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劣(lüè)     无耻(chǐ)     毒手(dú) B.诬蔑(miè)     屠杀(tú)       悲愤(fèn) C.恐怖(bù)       毁灭(huǐ)     卑鄙(bì) D.蛮横(hèng)   挑拨(tiǎo)   离间(jiān)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灯蛾  咕噜  领域  夜深星澜 B.掌故  静穆  退色  翠羽流苏 C.怅惘  油坊  点缀  斗方大字 D.幽悄  霄夜  思慕  意味深长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B.我不知道成语“世外桃源”出自哪部著作? C.我每次读《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都会被阿长那淳朴的爱所感动。 D.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气势恢宏的诗句形象地概括出了桥的功能与作用。 B.在几千里之外,我已经听到乡亲们正唱着秦腔,那高亢、粗犷、清丽、煽情的旋律在眼前经久地回响。 C.中国国产大飞机C919首架机10日上午经过2小时23分钟、1300千米左右的飞行,到达西安阎良试飞基地。 D.《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按课文填空。 (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卖炭翁》)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3)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6)______________,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7)______________,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8)______________,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回延安》) (9)______________,延河滚滚喊“前进”!(《回延安》) (10)《小石潭记》中含蓄地表达作者遭贬谪后内心落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桃花源记》中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古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 (节选自荀子《礼论》) 【注释】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盗窃乱贼而不作 (2)故人不独亲其亲 (3)争则乱,乱则穷 (4)以养人之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阐释礼制产生的原因的。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素交为上 徐长才 ①我们交友,当以素交为上。钱钟书先生就十分推崇素交。他说:“素交更能体现出友谊的骨髓。一个‘素’字,把纯洁真朴的交情的本体形容尽致。素是一切颜色的基础,同时还是一切颜色的调和,像白日包含着七色。真正的交情,看起来素淡,却自有超越生死的厚谊。假使不淡而腻,那就是恋爱或者柏拉图式的友情了。” ②还有人说:“素,远离功利,远离某种刻意,远离某种用人,这样结交,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朋友。”“不为功利而来,不为目的而来,只为懂得而来,只为相惜而来。没有肉的香,没有鱼的鲜,没有山珍海味。它就像素的底色上开出的一朵小花,像白雪世界,傲雪红梅,雪的冷与梅的香,相互映衬,越发清凛美好。”古往今来,许多贤人能士是崇尚、坚守素交的。 ③欧阳修是宋代文坛领袖,也是北宋名臣。因为他公开为改革派鸣冤,惹怒了皇帝而被贬官。那些平时与他交好的人生怕受了连累,渐渐地和欧阳修疏远,而那些平时巴结他的人则更是断绝了和他的来往。突然有一天,多日不见的好友梅尧臣前来拜访。梅尧臣千里迢迢赶到京城本来是公务在身,可一到京城听说欧阳修的不幸遭遇,便不顾路途劳顿,立即前来拜会欧阳修。欧阳修说:“你可知我已被贬,他人避之不及,你所来又为何事?”梅尧臣说:“我会的是友人,不是大人,你大权在握时是我的兄长,权势不复时依然是我的良师益友。”一句话,使欧阳修的心里顿感温暖如春。 ④梅尧臣不为权势、只为友情前来看望欧阳修,他们之间的交往无疑是一种素交。在当今,素交之人并不多见。我们习惯了人走茶凉,见多了物是人非。所以,梅尧臣这样的朋友难能可贵,值得珍惜。“以利交友,利穷则破;以势交友,势倾则绝。”那些看重利益和权势的人,我们应当远离。那些真心和我们交往,而不是看中利益和权势的朋友,无论你的遭遇怎样,都会以诚相待,用真诚伴我们度过最困难的岁月。 ⑤1942年,刘海粟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为中国抗战筹款。他住在当地华侨领袖胡载坤家里。不久,日本侵略者挑起的战火逼近新加坡,人们纷纷设法逃难。刘海粟在新加坡的几个英国朋友找了一架飞机,他们来到刘海粟住处,说为他预备了一个座位,尽快离开这个危险的国家。坐在去机场的车上,刘海粟心里翻江倒海,很不是滋味,他不由自主地一遍遍地回想着胡载坤和他那两个可爱的孩子,心里充满了难以言表的愧疚和不安。他深深感到,做人应该讲道义、重感情,决不能在大难临头时只顾自己逃命。车子到达机场后,朋友催促刘海粟赶快登机。这时,刘海粟却对几个朋友说:“对不起,我不能和你们一起搭机逃难了。我必须马上回到我的朋友胡先生那里。”刘海粟毅然回到了胡载坤家里。他对迎接他的胡载坤说:“我决定不走了,我要留下来陪你们。”胡载坤听了,泪流满面,激动地说:“真是危难见真情啊!你真是我的朋友啊!” ⑥刘海粟在生死攸关之际,主动放弃逃生机会,决意留下来陪朋友,刘海粟与胡载坤之交无疑也是素交。交友就得交这样的朋友。 ⑦素交,让心灵不受铜臭污染,让友谊地久天长。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结交,才能称其为真正的朋友”一句中的“这样”指(交友)要远离功利,远离某种刻意,远离某种用人。 B.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素交的淡雅美好。 C.文章采用的结构是总——分。 D.文章主要运用了例证法,所选的论据有古有今,典型丰富。 4.除了作者提到的“素交”之外,你觉得还有哪些交友观是可取的?(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五、诗歌鉴赏(共5分) 【甲】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乙】 风雨 《诗经·郑风》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②夷:同“怡”,喜悦。③胶胶:鸡叫声。④瘳(chōu):病愈。 1.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诗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给人以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写出了伊人的飘忽难寻。 B.《蒹葭》诗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现了主人公对追寻道路艰难曲折的抱怨和不满。 C.《风雨》诗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的喜悦、欢欣之情。 D.《风雨》全诗多次使用叠词,如“凄凄”“喈喈”“潇潇”“胶胶”,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 2.《诗经》常采用起兴的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对象。【甲】【乙】两诗均使用了这种写作手法,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加以赏析。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七、作文(共4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