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温度教学反思6篇

举报
资源描述
四上温度教学反思6篇 四上温度教学反思篇1 ?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认真研读了教科书及教学用书,比照了初中一年级的《温度计》一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成四个层次:一是比较水的冷与热;二是观察温度计,认识其结构及原理;三是摄氏温度的读和写;四是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教学中,我先做了一个魔术:老师双手戴着白色线手套,右手捏着青霉素瓶这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上升,换左手捏着青霉素瓶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然后设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知道是为什么吗?当学生讲不清楚时教师就此打住并告知学生到上完课以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开头方式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学生情绪高昂,兴趣很浓。 我用一张冰天雪地图片和一张炼钢车间图片让学生们说出感受并引出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再通过这种感觉来比较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其中1号杯是热水,2号杯是冷水,3号杯是温水,要求是让浸在热水杯中的手指和浸在冷水杯中的手指同时浸入3号杯,叫学生说出感受),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都想上去试试。接着引出温度计的教学,我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让他们进行仔细的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温度计的结构,对刻度的由来、刻度线的几种类型都进行了分析,学生学得较为轻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有关“热胀冷缩”的知识,所以我是有意回避了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利用课件形式教学摄氏温度的读写时,我先教学0摄氏度、6摄氏度、零下1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并提醒:零下的温度越往下数字越大,但温度越低。同时结合falsh模型来认读,比较形象和直观,学生掌握得较好。 在怎样正确的读出温度计刻度上的数字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手中的温度计,然后汇报读数。教师在学生汇报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告知学生是因为读的方法上有问题,然后出示了从仰视、平视和俯视三个角度来读数的ppt,让学生来判断哪种认读方法是正确的,分析了仰视、俯视两种读数方法的错误性,让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记住只有在平视时读出的数字才是正确的,同时还强调了手和口的要求,最后在小组内每人都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互相评价读数方法是否正确,以加深印象。 最后结束时又回到魔术揭秘上来,教师首先说明这个装置:青霉素瓶内滴上几点红墨水,橡皮盖上插上塑料管,塑料管要插入红墨水中。同时让一学生捏一捏手套,让学生来道破真相:原来一只手套是干的,一只手套是湿的。这时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右手戴着干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将红墨水压入塑料管,并逐渐上升;老师左手戴着湿手套,捏着青霉素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冷收缩,红墨水又慢慢回到瓶底,我们看到塑料管中的红色液柱下降,所以温度计就是根据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我觉得此时来得出温度计的设计原理是比较合理且整节课在结构上也表现得紧凑、连贯。 反思本课的教学,还是有许多不足。一是在教学结构方面。在引出温度概念的时候,用手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只有一个学生到台上演示,其他同学学生体会不透,教师也没深挖,没有激起学生前概念与现实现象的矛盾冲突。二是在教学理念上方面。在刻度的认识和0摄氏度以下的读写时,教学难点解决的过于生硬,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矛盾推进教学过程,尤其是在零度一下读的时候应是从零度开始往下读,当时有的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出来,但由于我没有追问,“你是怎么读的”,错过教学时机,最后是我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准确的读出来。教师重预设,轻生成。 四上温度教学反思篇2 7月3号,我给市级骨干上了一节数学课。这节课是四年级上册教材(北师大版)第七单第一节课的内容《温度》。下面,我就这节课,我想说一说自已的感想。这节课我共分为四个环节。 一、感知温度。 让学生感受到温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这个环节上,我创设了“两瓶水”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冷和热——感知温度,从而导入本题。 二、了解零上和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会找温度。 这个环节,我也是从生活中的温度出发,以“冰箱窗口上的温度数据”引入,让学生会读温度,知道零上、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和写法。进而介绍温度计、0度的教学。在这环节上,我第一次上课时,并不是这样设计的。经过教研员们的指导,让我体会到,温度来自于生活,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出发,去寻找温度。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温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处处存在。 三、比较温度,感受学习负数的必要性 这个环节,是最让我头疼的。尝试了多种方法,效果不是特别的好。由于是三年级的孩子,我们对他们的要求还不要过高。必竞还差半年多呢?所以,我就先出示两组温度,一组零上,一组零下,通过标温度,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怎样比较零下和零下的温度。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们都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学会了怎样比较温度。能够掌握了比较温度的一些规律。其实,在这个环节上,教研员还给了我一些建议。出示:两个零上的温度,两个零下的温度,0度,大胆放开,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去发现温度之间存在的规律。但是我发现三年级的孩子的能力还没有达到这一点。所以,没有大胆的去尝试。最后我选择了放弃。有机会真想尝试一下。 四、观察地图,总结南北、东西的温度存在着什么样的规律。 在这一环节上,让学生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了解我国的天气情况,渗透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体会,希望大家能够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促进我成长。 四上温度教学反思篇3 1、刚上完《测量水的温度》这课,自我感觉很是不好。最明显的一点表现在时间的把握上,超时大约七八分钟。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在做两个测量水温的实验时浪费的时间多了些。其实在课堂内容的分配上,也不够明细,使得课堂上的秩序有点欠佳,似乎有点头大脚轻的感觉,最终使我的课的最后部分未能圆满完成。 2、在掌握了方法后,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们都能比较规范,但出现一些小组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进行小组合作。(桌上的四杯水每人都测一遍,不讲求效率。在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时,学生测量都很认真,场面很热闹,测量记录交流。但学生们都存在一个问题,明显是错误的,但不去思考,只动手,不动脑。 3、课前预设和上课时学生表现不一样时,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组织学生。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 四上温度教学反思篇4 内能是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即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在教学中提出内能实际是分子的动能和势能,采用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物理概念。但接下来内能和温度之间的辨证关系,学生理解起来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有些云里雾里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理顺温度和内能之间的辨证关系,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这一知识结构,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子运动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物体的温度有关) 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变快) 当分子的运动速度变快时,所有分子的动能如何变化?(变大) 分子的内能是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当所有分子的动能都变大时,物体的内能就会怎样变化?(增大)反之呢?(减少) 这是我只要稍加整理如下:结论一: 物体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所有分子的动能增加→物体的内能增加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内能↑ 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当物体的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当物体的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就减少。 温故而知新:冰熔化时有什么特点?(吸热,但温度不变) 冰熔化时吸收了热量意味着内能如何变化(内能增加) 温度不变→所有分之运动快慢不变→所有分子动能不变 增加的内能是通过增加分子的什么能而得到的?(分子势能) 解释冰吸热熔化,冰由固态变为液态,状态变化了,使分子之间的作用变化,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却可保持不变。增加的内能是由增加分子势能获得。内能↑=分子的动能→ 分子的势能↑ 结论二:当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不一定降低。 内能与温度关系的教学始终离开学生熟知的概念,内能是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从这一熟知概念出发,层层相扣,将其演绎成小学的数学方法。一个因数 另一个因数=和(内能)。通过使一个因素变大而不改变另一个因素,从而增大和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这一关系,学生容易记住结论且记得牢。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学会,才能达到会学的目的。 四上温度教学反思篇5 ?冷热与温度》一课,这是经过新教改的课,对我老说从没上过这一课,对我来说难度还是不小的。上课前我还对即将上的这堂课充满着较高的期望,但是上完课感觉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虽然有成功的地方,但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为了更好地剖析这堂课,首先将本课的一些情节讲述一下。 导入课的时候,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师:在室外,冬天和夏天摸铁的东西有什么不同?生:冬天冷,夏天热。师:物体的冷热程度就叫温度。引入课题:冷热与温度。学习新课时,先让学生感知冷、热、温水的温度,然后了解温度计的用法,使用温度计测三杯水的温度,接下来是引导学生连续测量热水温度的变化,计时测量并填表。课的最后是根据测得的数据画热水降温曲线图,并分析热水降温的规律。做这一部的时候,已经下课,如果继续下去就要拖堂了,于是就下课了,把这一部分的内容安排到了下一课时。 本课比较成功的地方,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导课时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亲自动手感知水的冷热,每个人都观察认识温度计,并较充分地练习了测量水温的方法,自行设计试验,小组分工负责,利用测得的数据发现热水降温的规律,应该说较好的锻炼了学生动手、思维以及组织能力,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这节课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本节课为苏教版的新课,课的设计比较新颖独特,本人对教材的某些方面把握不准。如:让学生先将两手的食指同时分别插入冷热和温水中,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有些同学做的时候,则不是同时放到热水和冷水中,而是将一个手指先后放到冷热水中,当然感觉就不样了,由于时间的限制,也没再对这个问题进行延伸纠偏,影响了教学效果。我想如果当时老师用手比划演示一下,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二、对课堂中会出现的实际情况不能预测,准备不细致。实验中要用热、温、冷水,准备的热水、温水的温差不大,学生同时将食指放入热水、温水中5秒钟,再同时放入冷水中,两手指的感觉相差就不大,显然就没有达到教学的要求。当让学生连续测热水温度变化的时候,因为倒的热水时间长了,学生反映热水不热了,这时才给每个试验桌上加热水,因此耽误了一些时间而影响了课的进程,浪费了时间。 三、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课堂上乱动器材,实验中不按要求去做。这与学生没有实验室,学生做的实验少有关系,没有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中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也是导致预设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完的原因之一。我的建议,建立实验室,配备专职实验管理员,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多做试验,形成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