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浙江省衢州市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自测提分卷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楷(kǎi)             硕果(shuò)             气冲斗牛(dòu) B.地壳(ké)                    校补(jiào)             锲而不舍(qiè) C.疏懒(shū)             慷慨(kǎi)             炯炯目光(jiǒnɡ) D.典籍(jí)                    独裁(cái)             潜心贯注(qiǎn) 2、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租借  宰割  悲惨  鲜为人知 B.奠基  拔尖  难堪  妇儒皆知 C.忠厚  选聘  震荡  真诚坦白 D.摄制  彷徨  挚友  层出不穷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交通部门加强了对广大群众的安全教育,增强民众的安全意识。 B.每个有抱负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祖国现代化建设有贡献的人。 C.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有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 D.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了抗战时期的许多往事。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2)岑参《逢入京使》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刻画了诗人因思念家乡而泪流满面的形象。 (3)“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乙】 吕蒙传 鲁肃代周瑜,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 【注释】①代:代理。②屯:屯兵之处。③顾:拜访。④虞:意料,预料。⑤造次:鲁莽,轻率。⑥画五策:想了五种应对的方法。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 (1)及 鲁 肃 过 寻 阳 (2)因 为 肃 画 五 策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见(       )   (2)轻(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4.请结合甲、乙两选文内容说说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的原因。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节选) 张中行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显得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变得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还记得五十年代早期,他发现课本用字,“做”和“作”分工不明,用哪一个,随写者的自由,于是出现这一处是“叫做”,那一处是“叫作”的现象。这不是对错问题,是体例不统一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认为这也不应该,必须定个标准,要求全社出版物统一。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文章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为人宽,是从两个角度进行选材, 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行文上有什么作用? 3.“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作者单独提出来说说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阐释。 4.请依据文中“做”和“作”的使用标准填空,并具体说明你填的理由。 ①马二先生_____东,大盘大碗请差人吃着。(《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理由:_______ ②这篇文章可以_____教材。       理由:_______________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①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②待我归。 晚 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①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又称迎春花,比杏花开得早。②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1)《暮春归故山草堂》一诗前两句中“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词语渲染出暮春时节冷寂的氛围。(写出两个即可)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下面的请假条在内容和格式上共有三处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1)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格式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共40分) 请以《谢谢你的陪伴》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