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肥城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高分通关预测题

举报
资源描述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 学号 :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__ 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阅卷人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A卷(共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每小题的每一个填空均只能填一个选项,填错,多填均不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微(bì)          默契(qì)            蔓延(màn) B.遏制(è)            井冈山(gǎng)   狼藉(jí) C.洗涤(dí)          踌躇(chú)        扳尖(bān) D.豁然(huò)        暂时(zhàn)       虬枝(qiú)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锤炼     飓风     苔痕     坦荡如砥 B.吆唤     交卸     肆意     潜滋暗长 C.赋闲     星辰     狼藉     张目接舌 D.踌躇     荫蔽     震颤     深不可测 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白居易曾在此居住十八年余,他经常乘一木舟,从建春门出发,逆流而上,或低吟,或长啸。 ②“爱风岩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 ③那香山的一草一木,该是他抚摩过的吧?那山风萧萧,该是曾洗其耳目的吧? ④如今,松木已然老朽,山风却依旧恋恋不舍。 ⑤伊河像一条长长的玉带,缠绕着香山。 A.④③①②⑤ B.②①③④⑤ C.⑤①②③④ D.⑤②①③④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探索的热情。 B.中国(兰州)艺术品收藏博览会在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启幕,此次博览会展出了50幅左右的经典唐卡。 C.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第23个世界读书日前夕,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第II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5、诗文默写。 (1)兴尽晚回舟,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___________,大江流。(朱敦儒《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景物与人事联系在一起,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伤别怀旧之情。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甲文的作者是南朝齐梁的思想家___________(人名);乙文的作者是_____朝的文学家柳宗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甲文和乙文的作者都寄情山水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但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之后所写;乙文的作者则是为_________________而写。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的作者着眼于山之雄奇,乙文的作者重点写水之美妙。 B.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使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 C.乙文中“似与游者相乐”一句,使鱼的自由与人的自由相印成趣。 D.甲文语言精练,四字成景,意趣横生;乙文语言平淡,情感跌宕错落有致。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背影 朱自清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③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④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⑤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⑥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⑦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那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本文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别离来表现父亲爱子之情,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乎无多大关系的②③段呢? 3.下列两句话中的“唉”字所蕴含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⑵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4.文中对“车站送别”这一场景中的父亲形象进行了大量的细节描写,请找出一处例子作简要赏析。 五、诗歌鉴赏(共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的“草木深”表面是写________,实际是写_______,一个“深”字表现了_______。 2.诗歌的尾联描写诗人外貌的作用是什么? 3.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语言表达(共10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七、作文(共40分) 你留意过自己的窗外的景色吗?或许是车水马龙的道路,或许是花木茂盛的园圃,或许是小伙伴们玩耍的场地…… 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景物描写要生动,描写时融入自己的情感;(2)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3)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