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师院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课件03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和生活常规自理能力教育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三章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和生活常规自理能力教育护和生活常规自理能力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一、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的目标二、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的内容三、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的方法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应注意的问题一、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的目标(一)总目标1、了解人体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功能2、学习保护身体的基本方法3、帮助幼儿逐步树立关心、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一、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的目标(二)年龄阶段目标1、小班:(1)了解身体的外形结构,认识并学习保护五官;乐于接受预防接种和疾病治疗。(2)初步了解治疗疾病的简单知识,不怕打针吃药;初步了解用药的安全常识。2、中班:(1)进一步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及其功能,初步懂得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2)逐步形成接受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在成人的帮助下,学习处理常见外伤的最简单的方法,知道快乐有益于健康。3、大班(1)初步认识身体的主要器官的功能及其保护方法,学习科学用脑。(2)了解龋齿形成的主要原因和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理解早晚刷牙的好处,并养成习惯;了解换牙的有关知识,知道如何保护视力。二、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的内容(一)人体保护常识教育1、认识人体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特点。欣赏健康人体的外部特征,如器官的数量、身体的高矮、结构的对称等。2、探索身体的奥妙。开展如心跳的感觉、换牙的感受等活动,探索机体的秘密。3、学习保护身体、维护健康的方法与技能。进行异物入体的预防方法、视力保护的要求等的学习。二、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的内容(二)身体生长教育1、观察身体由小到大的变化。2、体验身体功能的完善。3、接受健康的早期性启蒙教育。三、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的方法1、生活渗透2、观察法自己或他人、模型、挂图等3、感知体验如让儿童通过看、听、闻、尝、说等来感知五官的功能;通过摸冷、热、冰、硬、软等东西感知皮肤的奥妙,并教育儿童保护皮肤。4、游戏法如通过开展“生病了怎么办?”“鼻出血怎么办?”等活动,使幼儿知道生病了必须及时告诉大人,以免错过诊治时机。5、欣赏文学作品通过儿歌、故事等帮助儿童了解身体的器官及功能等。6、借助直观的电教技术四、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护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素材2、兼顾领域间的渗透与整合3、教师要积累扎实的学前卫生学知识4、把握教育的侧重点不追求知识的高、深、精,主要使其了解人体的主要结构和生理现象,注重自我防护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最终提升健康水平。拓展学习:学前儿童常见疾病一、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二、学前儿童常见五官病三、学前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四、学前儿童常见消化道疾病五、学前儿童常见皮肤病六、学前儿童常见寄生虫病一、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1、水痘2、麻疹3、风疹4、流行性感冒5、猩红热6、腮腺炎7、肝炎8、细菌性痢疾9、乙脑1、水痘病原体: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疱疹病毒的一种)所引起。病征: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头皮、腋窝、躯干、甚至眼皮及口部会出现刺痒的皮疹。皮疹不久会在5日内形成水泡。水泡会在接下的3日内干瘪并结痂。并发症:伤口细菌感染肺炎,出血性疹,肝炎,脑炎。好发年龄:1-10岁潜伏期:12-21天传染期:发疹前2天至发疹7天后传播途径:水痘是一种极易传染的疾病,可经人与人接触直接传播、透过患者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喉分泌物传播,或接触到被患者伤口的分泌物弄污的对象而间接传播。2、麻疹麻疹是传染性很强的病毒性传染病,发烧、呼吸系统受影响、眼睛发红及发疹为其特征。麻疹是麻疹病毒所致,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出疹前3-4天有传染力,难预防。出生6个月以内由于母体获得免疫力,几乎不患麻疹,6个月至5岁发病率最高,患麻疹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极少再发。麻疹本身并不是严重的病症,但是,它能引起一些较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在15个月、5岁、12岁注射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症状:开始时有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热、咳嗽(重)、流涕、喷嚏,眼睛发热、怕光、流泪。出疹子,约发病3天出疹,疹子先从耳后、发际部开始,而后扩展到整个面部颈部躯干四肢。发展快,3天左右即出齐。疹子为孤立的红色斑丘疹,也可融合成红斑。疹子消退后,可留有色素沉着,最后自行消退,不留痕迹。口腔内(两颊部)黏膜有灰白色的斑点(胡椒粉一样),称“费-柯氏斑”,在出疹前就发生,见到它就可确诊麻疹。不必忌口,不出门。3、风疹风疹(rubella,Germanmeasles)又称“风痧”,痧子等。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由于风疹的疹子来得快,去得也快,如一阵风似的,“风疹”也因此得名。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传染性与麻疹一样强。一般通过咳嗽、谈话或喷嚏等传播。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内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获得抵抗力,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可终身免疫,很少再患。中医备急千金要方指出风疹又名风痧。多由外感风热时邪,郁于肌表,发于皮肤所致。治宜清热解毒。风疹4、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其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也可以传播。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显著乏力,全身肌肉酸痛,而鼻塞、流涕和喷嚏等上呼吸卡他症状相对较轻。秋冬季节高发。本病具有自限性,但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在流感流行季节,有超过40%的学龄前儿童及30%的学龄儿童罹患流感。一般健康儿童感染流感病毒可能表现为轻型流感,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流涕、鼻塞及咽痛、头痛,少部分出现肌痛、呕吐、腹泻。婴幼儿流感的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可出现高热惊厥。新生儿流感少见,但易合并肺炎,常有败血症表现,如嗜睡、拒奶、呼吸暂停等。在小儿,流感病毒引起的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常见。普通感冒普通感冒:多种病毒引起,多为散发,起病较慢,上呼吸道症状明显,全身症状较轻。感冒俗称伤风,又称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上呼吸道症状),是以鼻咽部卡他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变稠。可伴咽痛,有时由于耳咽管炎使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少量咳嗽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和头痛。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如无并发症,一般57天痊愈。5、猩红热A属链球菌所引起症状:喉咙痛或皮肤感染发炎黏膜疹草莓舌皮疹通常呈细致红色斑点,指压变白,摸起来似沙纸,常出现于颈、胸、腋窝、手肘、腹股沟及大腿内侧面。不出现于脸部,但脸部会潮红,口周围的地方泛白,称“环口苍白圈”。治疗:抗生素疗法,青霉素是治疗猩红热和一切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4万8万U/(kg.d),分2次注射,疗程至少10天。对青霉素G过敏者可用红霉素2040mg/(kgd),分3次口服,严重时也可静脉给药,疗程710日。对症治疗:高热可用较小剂量退热剂,或用物理降温等方法。年长儿咽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杜灭芬含片。猩红热如不治疗有可能会引发急性丝球性肾炎,急性风湿热、风湿性心脏病等。6、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亦称痄腮,俗称“猪头疯”、“蛤蟆瘟”、“对耳风”等,是春季常见,也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亦可见于成人。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并可侵犯各种腺组织或神经系统及肝、肾、心脏、关节等器官,病人是传染源,飞沫的吸入是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腮腺炎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耳垂下肿大,肿大的腮腺常呈半球形,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表面发热,张口或咀嚼时局部感到疼痛。流腮的潜伏期约为14-25天,直到腮腺消肿后1周都有传染性。腮腺肿胀常在4-5天后消退,病程为7-10天。患儿应和健康孩子分开,直到肿胀全消1周后解除隔离。患儿应卧床休息,吃奶、半流质或软性食物均可,应避免吃刺激性的物,以免刺激腮腺分泌,加重局部的疼痛。应给以充足的水分。腮肿部位做热敷或冷敷均可,可以减轻局部疼痛。并发症有流腮膜脑炎、睾丸炎、胰腺炎、肾炎、心肌炎、耳聋等。7、传染性肝炎人们通常所说的传染性肝炎指的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只是众多肝炎中的一种。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没有传染性。通过消化道传染的有甲肝和戊肝。乙肝主要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生活密切接触的传播和性接触的传播。丙肝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血制品,比如输血造成的。病毒性肝炎都有不同程度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其特点。目前已明确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5种。8、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2天。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经过治疗,症状可望57天得到控制,整个病程约12周。9、乙脑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encephalitisB,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夏秋季为发病高峰季节,流行地区分布与媒介蚊虫分布密切相关,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而全世界病例数每年高达50000例,死亡数15000例。乙脑主要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其中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由于蚊虫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所以蚊虫不仅为传播媒介,也是长期储存宿主。儿童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水痘:水痘:1周岁接种水痘疫苗周岁接种水痘疫苗麻疹:婴儿麻疹:婴儿8月、月、1岁半接种麻风疫苗岁半接种麻风疫苗风疹:风疹:8月接种麻风疫苗月接种麻风疫苗流感:流感疫苗流感:流感疫苗腮腺炎:腮腺炎:1岁半接种麻腮风疫苗岁半接种麻腮风疫苗乙肝:出生、乙肝:出生、1月、月、6月接种乙肝疫苗月接种乙肝疫苗乙脑:乙脑:8月接种乙脑疫苗月接种乙脑疫苗二、学前儿童常见五官病1、龋齿2、斜视3、弱视1、龋齿龋齿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病。由于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偏甜食,乳牙易龋坏,主要因素是细菌、食物和牙、唾液等相互影响。龋齿的预防护理:1、讲究口腔卫生,养成漱口、刷牙习惯,早晚各1次,睡前刷牙更重要,饭后漱口。采用“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牙齿咬面莫忘掉”的刷牙方法。2、用含氟牙膏或含氟液漱口,定期用氟化泡沫进行防龋治疗。2、斜视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3、弱视弱视是指双眼无器质性病变,矫正视力0.8或双眼视力的差异2行者。弱视的预防方法是:定期检查视力;不长时间不近距离看电视;不躺着看书;经常做眼保健操;发现苗头及时眼科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年龄越小,预后越好。学龄期是治疗弱视最佳时机,以不晚于4岁为佳,可获得良好疗效。8岁以上几乎无治疗效果。治疗上可采用单眼遮盖疗法。三、学前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1、感冒2、扁桃体炎1、感冒小儿的呼吸道感染是非常常见的,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发生了感染都称为呼吸道感染。按感染的部位来分,以咽喉部为界,发生在咽喉部分以上的感染和鼻炎、咽炎等,可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咽喉部以下的部位的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可称为下呼吸道感染。2、扁桃体炎症状:1.发烧、喉咙痛、声音沙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