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生态文明空间用途管制行动计划

举报
资源描述
严格生态文明空间用途管制行动计划 一、 严格生态文明空间用途管制 1、生态文明城镇空间管制 优化和重点开发区域,推动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镇空间内的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与边界进行深度衔接。引导城镇有序扩张,在开发容积率和用地类型比例等强制性指标控制下,合理安排规划建设用地功能分区,鼓励空间功能混合和土地复合利用,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率。加快城镇空间内的现状基本农田布局调整。严格控制城镇空间内农村居民点扩张,禁止对人居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布局,限制在城镇空间以外地区开展大规模城镇建设活动。 2、生态文明农业空间管制 限制开发区域及部分重点开发区域,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核心,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动分散工业企业向工业园区或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集中,严格控制村镇用地无序扩张,逐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减量化。科学推动土地综合整治,促进耕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加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维护、农田生态安全及土壤污染治理,加强乡村污水生态化处理。 3、生态文明空间管制 禁止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按照自然环境分异规律,综合考虑流域上下游关系和区域间生态功能的互补作用,加快形成完备可靠的生态安全格局和重要生态屏障。加快调整完善生态保护红线,明确保护重点和分类分级管控要求,切实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实行最严格的产业、环境及用地准入制度。加强生态村落保护,推进分散的自然村落适度撤并,严格限制在生态红线区域内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开发活动。 二、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原则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牢牢把握优化开发区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需要严格保护的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及自然资源可承载基础上,巩固提升阳信县的生态优势。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并举,同步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统筹布局,重点突破,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原则,着力解决重点地区、重点领域突出问题,结合不同区域发展特色,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解决经济、环境、民生等关键领域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提升阳信县整体的综合竞争力。科学制定规划发展目标,落实具体举措,实现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发挥阳信县各镇街水、林、田、草等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守底线、优格局、提质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兼包并蓄、勇于创新,打造富强秀美、文明幸福黄河三角洲精致城市,不断提升生态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使阳信县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部门推进,社会合作,公众参与的发展主线,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水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服务保障民生,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全面推动阳信县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坚持创建为民、惠民、利民理念,在全社会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风尚,引导阳信县人民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 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因为这片土地应该是推动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一个空间载体,必须要好好爱惜每一存土地。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应该十分注重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捍卫海洋利益,进一步朝着海洋工业强国方向迈进。 (二)全面促進资源节约 俗话说的好,节约资源就是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是维持环境良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必须从中学会合理地节约和利用资源,控制好能源消耗量,全力推进水的循环利用。 (三)推进绿色发展 要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制度,构建一个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的整体节约与循环综合利用,倡导健康绿色、低碳生活习惯,反对浪费和不合理的消费,开展创建一个绿色家庭、一个绿色校园、一个绿色社区的实践活动。 (四)进一步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一个优越的生态环境就是实现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增加了森林、湖泊、湿地等的覆盖率,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抗旱等能力。加强防灾减危管理体系的建设,增强对气象、地质等自然灾害的应急预防。 (五)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想要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的约束。更加自觉地珍惜和爱护大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四、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绿色发展 严格按照省、市落实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要求推进污染防治,实现电解铝、地炼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整合转型,完成了市级下达的煤炭压减和能耗双控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引导、优化、倒逼和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2019-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19.22亿元增长为256.7亿元,三年增长率分别为5%、2.9%、8.5%。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13.24:39.46:47.30调整为2021年的14.8:38.8:46.4。 农业实力强,阳信县有鸭梨之乡、全国畜牧百强县、中国第一牛县之称。阳信县鸭梨产量居山东之首,以优质佳品驰名中外,并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 旅游协调发展,在阳信县万亩梨园景区现建有观花台、中国鸭梨之乡纪念碑,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 牧业绿色发展,打造中国第一牛县,形成从饲草种植—犊牛繁育—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餐饮连锁—皮革制造—牛骨雕刻—牛副产品加工—有机肥还田的绿色循环产业链,获得阳信牛肉、阳信鲁西黄牛、阳信渤海黑牛三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 资源节约型发展,阳信县是全国优质麦生产基地县、山东绿色优质小麦订单种植地县,在农业生产中探索出高效节水灌溉建管一体的阳信经验,通过国家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县验收。金阳街道办事处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翟王镇是山东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温店镇被山东省能源局评为绿色能源示范村镇。 五、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目标 (一)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 阳信县生态文明建设把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提升环境保护能力作为指导,健全完善生态制度;以环境质量不降级、资源利用不超载为核心目标,以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以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把阳信县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生态社会和谐的生态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人居体系。 (二)生态文明建设阶段目标 1、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阶段(2022-2025年) 明确全县生态环境空间分布特点、重要生态问题及其成因和压力,按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考核标准,夯实基础,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发展全域旅游业和现代农业,发展壮大服务业,不断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总体目标得到有效巩固,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进一步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产业格局、生产力布局和人口分布科学,经济运行持续健康增长,生态系统基本处于健康、稳定发展状态,环保基础设施完备健全。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2、生态文明建设完善提升阶段(2026-2030年)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升级,生态制度持续优化,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经济进一步优化发展,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经济体系;公众生态文明意识明显增强,自觉提倡绿色、环保、低碳、俭约的生活方式,基本建成生活宜居舒适的美丽生态家园。 (三)生态文明建设指标 根据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山东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山东省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山东省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试行)》(鲁环发〔2020〕16号),阳信县按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生态文化6大领域,包含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节约与利用、产业循环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方式绿色化、观念意识普及等10大类任务,共34项建设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20项、参考性指标14项。 六、 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 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与保障机制、统筹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能源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发展、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化绿色化、普及生态文化观念意识等六大体系的建设,将阳信打造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乡风文明、治理高效、社会和谐的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七、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的必然选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态环境作为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只有贯彻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人们的需要才得以满足,美好生活的愿望才得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幅蓝天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充分发挥生态的优势,就拉长了发展的链条,增进了人民的福祉。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老路,被实践证明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而终将被历史淘汰。利用科技和创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才是长远之策,才能在与强国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环境就是聚宝盆、摇钱树,不能吃着祖宗的饭,还砸子孙的碗。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创造一切财富的基础,是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依托,只有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后代才得以延续,才能在祖国的净土上繁衍生息,实现永续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能源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举措 能源资源的过度开采最终导致其枯竭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迫使必须寻找新的可代替能源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的压力,天然气、可燃冰等新型能源的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开端,人类即将步入洁净新能源时代。 (五)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生态理念应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实现经济的生态化发展需要国家和企业的密切配合。国家要建立低碳经济体系,提高科技研发能力,增强对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落后企业转型,支持采摘、草牧业、沙棘等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建设生态旅游业,倡导生态富民,让百姓在绿水青山中体会到获得感和幸福感。企业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日复一日地制造、加工、装配着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用、行等方方面面的生产生活资料。要实现生态、绿色生产,企业首先要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专业人才,努力建设高素质的生态环境保护队伍。将绿色生产理念上升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还要时刻關注生产过程中给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地将污染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其次,企业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生产加工经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逐步从低端的组装、装配的加工型企业向自主研发型高端科技企业转型,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飞跃;最后,在消费流通领域,企业要降低能源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地减少流通环节,对产品的包装要讲究适度,避免过度包装,真正将绿色、低碳、环保、高效的生产理念贯彻落实到产品之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制定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弥补法律上的漏洞,加强制度建设,从源头上严管,在过程中严格执行,從结果上严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