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吉林省长春市第103中学化学九上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九上化学期中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下列图示中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方法正确的是(  ) A.点燃酒精灯 B.取用液体药品 C.取用粉末药品 D.取受热蒸发皿 2.用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分子体积变大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C.食物变质----食物中的分子种类发生了变化 D.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3.航天员舱外服内含有与氢氧化钠性质相似的氢氧化锂(LiOH),它不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A.与盐酸反应 B.与二氧化碳反应 C.与氯化铜溶液反应 D.与氧化铁反应 4.我国古代典籍中有“银针验毒”的记载,其反应原理之一是 4Ag+2H2S+O2=2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X 的化学式是 Ag2S B.H2S 中 S 元素为-2 价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H2S 是无毒的 5.下列对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数值关系 B操作规程 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制氧气结束后先撤酒精灯再撤水槽中的导管 制气体时先装固体再倒液体 C物质鉴别 D环保知识 硬水和蒸馏水:加入肥皂水振荡 氧气和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减缓“温室效应”:大量植树造林 防治“白色污染”:减少白色粉尘的排放 A.A B.B C.C D.D 6.某化工厂通过电解食盐(NaCl)水制取一些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此反应的产物中不可能存在的物质是( ) A.氢氧化钠 B.硫酸 C.氢气 D.氯气 7.下图表示两种气体发生的化学反应,其中相同的球代表同种原子。 基于上述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 B.该图可以表示H2在C12中燃烧生成HC1 C.生成物和反应物均为混合物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8.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礼花 B.面包变质 C.植物光合作用 D.冰雪融化 9.硒元素被誉为“抗癌大王”.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下列关于该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45 B.核外电子数为34 C.中子数为34 D.原子序数为79 10.小芳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没有按照正确的称量氯化钠。量取水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图示为小芳操作时的读数,其它操作都正确)。小芳实际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水的密度为1g/cm3)约为 A.12.4% B.17.2% C.16.9% D.12.5% 11.某班同学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红磷的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部分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  ) 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 13.下列符号表示正确的是( ) A.2个氮分子: B.2个碳酸根离子: C.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D.4个氢原子: 14.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5.现有含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的氧化铁和氧化铜组成的混合物6.4g,与200g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所用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A.9.8% B.4.9% C.19.6% D.1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现有下列四套常见的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写下列有关空格: (1)图1实验是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氧气,使瓶内____,通过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来推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图2实验中,水的作用为_____。 (3) 图3集气瓶中应预先__,该实验可看到的现象是__,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 (4)图4实验过程中,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是___(填名称)。 (5)上述四个实验中研究物质组成的实验是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日本大地震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系统失灵,放射性物质泄漏核泄漏造成放射性碘- 131可能被附近居民吸收,引发人体疾病 (1)碘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题图1 ,从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有_____(填序号). A 碘属于金属元素 B 碘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g C 碘的原子序数为53 D 碘的元素符号是I (2)民间传言食用碘盐能防辐射,因而出现一些地方公众盲目抢购碘盐的情况.图2是.某超市销售的一种碘盐标签上的部分文说明.请回答: ①我国在一些极少数地区也检测到极少量的碘-131,这说明微粒是_____。 ②通过图2,试计算此500g加碘盐中含有KIO3的质量为_____mg。(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18.(8分)科学研究表明,利用化学反应2Na+H22NaH可实现氢气的存储,计算230g金属钠最多可吸收氢气的质量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暴雨过后的河水浑浊不堪,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收集到一瓶浑浊的河水,经过以下净水过程,最终制成蒸馏水,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加入的A物质是絮凝剂,该物质的名称是____; (2)图一中操作①②③对应图二中的装置分别是(填序号)________,其中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所用试剂的名称为________;单一净化水程度最高的是________(写名称); (3)图二中的装置(Ⅱ)从下端入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 (4)若经过操作①后,所得液体C中仍有浑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写一点即可);要将浑浊的液体C变澄清还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经上述操作后,检验所得液体是硬水,生活中转化硬水的方法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C 【解析】 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正在加热的蒸发皿温度较高,为防止烫伤手,不能用手直接拿热的蒸发皿,应用坩埚钳夹取,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2、A 【解析】 A、氢气球在高空膨胀,是因为氢分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B、品红在静置的水中会扩散,是因为品红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运动到水分子中间去了,故选项解释正确 C、食物变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故食物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故正确。 D、干冰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是物理变化,分子本身的质量和大小不变,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正确。故选A。 3、D 【解析】 A. 由于氢氧化钠可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可推知LiOH也能与盐酸发生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由于氢氧化钠可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可推知LiOH也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由于氢氧化钠可与氯化铜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可推知LiOH也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由于氢氧化钠不能与氧化铁反应,可推知LiOH也不能与氧化铁反应,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4、D 【解析】 A、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g+2H2S+O2═2X+2H2O,反应前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4、4、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银、氢、硫、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0、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4个银原子和2个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2个银原子和1个硫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Ag2S,故A说法正确;B、H2S 中H显+1价,故 S 元素为-2 价,故B说法正确;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C说法正确;D、在反应4Ag+2H2S+O2═2Ag2S+2H2O中,能用银检验的有毒物质就是H2S,故D说法错误。故选D。 5、C 【解析】 A、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故A不正确; B、制氧气结束后先移出水槽中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炸裂试管,故B不正确; C、蒸馏水是软水,可以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蒸馏水;通入石灰水后二氧化碳可使石灰水变浑浊,氧气不能,可以区分,故C正确; D、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植树造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白色污染是废弃的塑料形成的,与白色粉尘无关,故D不正确。故选C。 6、B 【解析】 电解食盐水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水,氯化钠和水中分别含有的元素是氯元素、钠元素、氢元素、氧元素,不含有硫元素,故产物中不可能有硫酸,故选B。 7、B 【解析】 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A错误; B、该图可以表示H2在C12中燃烧生成HC1,故B正确; C、生成物只有一种,属于纯净物,故C错误; D、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8、D 【解析】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详解】 A、燃放礼花 过程中火药发生爆炸,生成多种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正确; B、面包变质,其中的淀粉发生了缓慢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B不正确; C、植物光合作用时,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正确; D、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冰雪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固体变成了液体,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9、B 【解析】 A、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可知硒原子的质子数为34,故错误; B、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可知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34,故正确; C、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中子数+质子数,已知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相对原子质量为79,则中子数=79-34=45,故错误; D、硒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4,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可知硒原子的原子序数为34,故错误。 故选B。 10、A 【解析】 称量一定质量固体时应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如果物和砝码反放,则物的质量等于砝码的量-游码的量,所以氯化钠是实际质量为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