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重庆市某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18-2019年重庆市合川瑞山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第1题:文言文阅读(1 9分)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 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 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 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节选自 旧唐书?徐坚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D.坚多识典故走避:逃跑躲避。哀矜:怜悯慎重。决杖:处以杖刑。典故:典制掌故。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I/伏愿详依国典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没有受到牵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 分)(1)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2)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第 2 题:精段阅读,回答1 6 2 1 题(1 6 分)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岫胪千里,旌旗蔽空,酿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螭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16.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C.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既然 D.洗盏更酌 更:更换1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何为其然也/耳得之而为声 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A.顺流而东也 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C.舞幽壑之潜蛟 D.侣鱼虾而友糜鹿19.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 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 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20.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21.翻译下列句子(6 分)(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第 3 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骸骨,指的是封建社会,官员乞求死后自己的尸骸能够回归故土.B.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司.C.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做官.张衡传中“出为河间相”以及 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的“出”都是这个意思.D.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诏令的专称.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第 4 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题(22分)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费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日:,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节选自 宋史文天祥传)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年二十举进士,对 策 集 英 殿(对策:对付的策略)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 余 年(养育:养活、抚养)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D、天祥临刑殊从容(从容:沉着镇静)1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A、因见故相江万里因人之力而敝之B、君其勉之越过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D、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失其所与,不知1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3分)捧诏涕泣相伯颜抗论皋亭山尽以家费为军费拜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与大元丞左右命之拜,不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A、B、C、D、1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1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 分)(1)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 分)(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3 分)(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 分)第5 题:阅 读 荆轲刺秦王节选,完成下面9 一1 2 题。(1 2 分)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9、与例句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又通而为歌A、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B、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四入秦C、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D、越国以鄙远1 0、选项中的“而”与例句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D、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1 1、与“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 分)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孔子云:“何陋之有?”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1 2、对选段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太 子 和 宾 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B、“变徵之声”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忧,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第 6 题:第 7题:第 8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 成 4 一7题。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臼:“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