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与大义(管仲)+历史人物评价-高考常见作文话题全面解读与运用

举报
资源描述
高考作文话题精选 ( 管仲的小节与大义+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风度) 一、【相关阅读】 (一)《史记·齐太公世家》节选 桓公元年春,齐君无知游于雍林。雍林人尝有怨无知,及其往游,雍林人袭杀无知。告齐大夫曰: “无知弑襄公自立,臣谨行诛,唯大夫更立公子之当立者,唯命是听。”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私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不应当被杀之人。即滥杀无辜),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辅助;教导)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釐公。小白自少好善(与…交好)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傒先阴(暗中)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阻挡;拦阻)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傒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佯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即辒车。古代的一种卧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拒(抵抗)鲁。秋,与鲁战于干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堵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 “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hǎi:1.古代用肉、鱼等制成的酱。2.古代一种酷刑。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之。不然,将围鲁。” 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 “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 于是,桓公从之。乃佯为召(召唤,得到)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斋戒沐浴,祓除秽恶)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 二年,伐灭郯,郯子奔莒。初,桓公亡时过郯,郯无礼,故伐之。五年,伐鲁,鲁将师败,鲁庄公请献遂邑以平。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鲁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坛上,曰: “反鲁之侵地。”桓公许之。已而,曹沫去匕首,北面就臣位。桓公后悔,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管仲曰: “夫劫许之,而背信杀之,愈一小快耳,而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可。” 于是,遂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七年,诸侯会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 (二) 《史记·管晏列传》节选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交往),鲍叔知其贤(才能)。管仲贫困,常(“尝”,曾经)欺(欺骗)鲍叔,鲍叔终(始终)善遇(对待)之,不以(之)为言(有怨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等到)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推荐)管仲。管仲既(……以后)用,任政(执政,主持政事)于齐,齐桓公以(之)霸。九合(会合)诸侯,一匡(匡正)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经商),分财利多自与(给自己),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才,没有出息),知我不遭时(遇到好时势)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为他而死),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称道,赞美)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小小)之齐在海滨,通货(流通货币)积财,富国强兵,与俗(百姓)同好恶。故其称(称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遵守礼法)则六亲(父母兄弟妻子)固。四维(礼义廉耻)不张(张开,宣扬),国乃灭亡。下(颁布)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故论卑(道理浅显)而易行。俗之所欲,因(顺应)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执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怒少姬(生气少姬改嫁),南袭蔡,管仲因(趁机)而伐楚,责(责备)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于柯之会(会盟),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守信用,实践诺言),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懂得给予就是为了取得,这是治理国政的法宝。) 管仲富拟(比,相等)于公室,有三归、反坫(diàn,坫土筑的平台。互相敬酒后把空酒杯放还在坫上,为周代诸侯宴会时的一种礼节),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排列,编写)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小看,轻视)之。岂以为周道衰微(衰弱),桓公既贤,而不勉(劝勉)之至王(实行王道),乃(却)称霸哉?语(古语)曰“将顺(顺势促成)其美,匡救(纠正挽救)其恶(过错),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三)《论语》选读 1、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通“披"。衽:衣襟,“披发左衽"是当时少数民族的打扮,这里指沦为夷狄)。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诚实)也,自经(自缢)于沟渎((dú,小沟)而莫之知也?" 【翻译】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2、 【原文】 子路曰: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译文】 子路说:“齐桓公(在夺位过程中)杀了公子纠,召忽(公子纠的师傅)为此而自杀,管仲(公子纠的另一师傅)却没有以身殉难。管仲不能算是有仁德吧?” 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会盟(以尊王攘夷),而不凭藉武力,这是管仲的功劳。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二、【相关写作】 (一)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公子纠是齐桓公的哥哥,在与桓公争夺国君中,被桓公杀死。召忽和管仲原先都是公子纠的师傅,当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为主殉身自杀,而管仲却归服了齐桓公,做了桓公的相辅。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辅佐桓公。”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从而纠正了混乱的局势,使天下安定了下来,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予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开在左边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要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以上孔子和子贡对管仲的评价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评价的具体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来自公众号“小俊语文”】 【范文】1 苟能隆大义,安须顾小节 子贡向孔子说管仲并非仁人。孔子却不以为然,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同样的,司马迁借樊哙之口说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果能为大义献身,又何须小节呢? 我们不应顾惜自己的虚荣,而要奋发图强,建功立业。陈寅恪先生曾言:“士之读书治学,盖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而虚荣,便是俗谛的一大体现:表现在富商上,则是奢侈;表现在文人上,则是卖弄。君不见,石崇之金谷园,终归梓泽丘墟;君不见,明之前后七子,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若能了却君王天下事,何须生前身后名。荒垄穷泉,难掩李杜光焰;石麟埋没,仍传青史遗文。于敏十年饮冰,邓稼先寄身荒漠;但他们的丰功伟绩足以使所有虚荣之人赧颜。对于这些宵小之辈,杜甫给出了评价:“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我们不应从沙金中滤出沙子,而要从中寻找金子。人们总是认为漉去坏的,剩下的便是好的。诚然,此言不谬。但沙子总比金子多,因此栋梁之才常隐于沙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如果我们只汲汲于小利,耿耿于小节,又有多少金子来不及发现呢?“侯河之清,人寿几何?”(俟:等待。人的寿命很短,等待黄河变清是不可能的。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我们要去寻找沙中的金子,不等缓慢的过滤;我们应当做翻翔九天之上的鲲鹏,无须等待凤鸟的降临。谷登堡(德国发明家,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体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终其一生都在促进铅字印刷的商业化,司马迁究其所剩之时日只为写出煌煌巨著《史记》。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今日却道:“扫天下者,何顾一屋?” 我们不应将眼界宥于一家之中,一室之内,而要捐躯为国,壮我国威。中国自古以来就不乏毁家纡难的义士。“徒把金戈挽落晖”(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挽文丞相》)是文天祥的不屈;“出师未捷身先死”是诸葛亮的操劳;“提剑出燕京”(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陶渊明《咏荆轲》)是荆轲的决绝;“陇上羊归塞草烟”(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是苏武的坚定;“多是横戈马上行”(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是戚继光的奔波;“穿堑环城笑虏孱”(横戈上马嗟心在,穿堑环城笑虏孱。——陆游《观长安城图》)是陆游的豪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他们都为国家献出了太多,或生命,或岁月,或家庭,但他们的气节见于大义之中,无不名传后世,令人企慕,可谓“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北宋)赵鼎自书墓铭) 管仲的义,不同于召忽的死节,而在于一匡天下。死是很容易的,但人们为大义而死才是困难的。曹沫三战三北,司马迁遭蚕室之辱,若他们一死了之,何来曹柯之盟与《史记》呢? 朱实陨劲风,繁英落素秋。(魏晋刘琨的《重赠卢谌》:红熟的果子在凛冽的寒风中坠地,繁茂的花儿在霜降的秋天里飘落。诗中名句: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日月逝矣,时不我与。(《论语》)青年时期将要过半,我们又怎么能将这宝贵的时光,消磨在蜗角蝇头(蜗角:蜗牛的触角;蝇头:苍蝇头。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的微介之事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成大事者,不顾小节。 【范文】2 受光于天下,取义于四方 春秋纷战,公子纠在与齐桓公的王位争夺中失败,他的两个师傅召忽和管仲,前者为主殉身,止得忠名;后者归顺桓公,却成一代贤相,福泽天下。 子贡认为管仲非贤人,而孔子从大义出发,称道管仲之胸怀。着眼当下人,既受光于天下,必取义于四方,方能成事。 以大义行天下,当突破世俗教条的束缚,敢为先驱。“士之读书治学,盖将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杨。”(陈寅恪)启蒙时的人们,瞥见一抹真理的亮色照进世俗的条条框框,欲追随真理,必须敢于出圈。于是管仲突破世人狭隘的小节,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一身抱负得以施展;于是陈独秀跳出旧文化的糟粕,扛起新文化运动的大旗,引领“新青年”走向光明;于是邓稼先打破国际社会的妄言,让蘑菇云在大漠升起,为祖国筑起牢固屏障。彼三人者,皆明了心中大义,敢向真理前进,心怀不惧,敢为人先,终得功成名就。反观召忽,虽“事君以忠”,却太过迁腐,不能打破常规,只能成为历史长河中一粒不起眼的沙子。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要想成就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