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项目巨灾保险制度(范文)

举报
资源描述
泓域/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项目巨灾保险制度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项目 巨灾保险制度 目录 一、 项目基本情况 2 二、 巨灾保险制度 6 三、 内部风险抑制 13 四、 公司简介 17 五、 产业环境分析 18 六、 发展基础 23 七、 必要性分析 27 八、 进度计划 27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一览表 28 九、 投资计划方案 29 建设投资估算表 31 建设期利息估算表 32 流动资金估算表 33 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 34 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 35 十、 经济效益分析 36 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 37 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38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40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42 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 45 一、 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 xx有限公司 (二)项目联系人 郭xx (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公司在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源动力,不断投入巨资引入先进研发设备,更新思想观念,依托优秀的人才、完善的信息、现代科技技术等优势,不断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以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和品牌发展。 公司注重发挥员工民主管理、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作用,建立了工会组织,并通过明确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组织制度、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的内容、程序、形式,企业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围绕公司战略和高质量发展,以提高全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为核心,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持续深化教育培训改革,精准实施培训,努力实现员工成长与公司发展的良性互动。 公司始终坚持“人本、诚信、创新、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市场为导向、顾客为中心”的企业服务宗旨,竭诚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欢迎各界人士光临指导和洽谈业务。 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链管理平台。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长期的技术积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公司已具备产品大批量生产的技术条件,并已获得了下游客户的普遍认可,为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国家政策支持国内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规范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本产业已成为我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伴随着提质增效等长效机制政策的引导,本产业将进入持续健康发展的快车道,项目产品亦随之快速升级发展。 (五)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规模 项目选址位于x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占地面积约45.00亩。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非常适宜本期项目建设。 项目建筑面积53423.56㎡,其中:主体工程34191.72㎡,仓储工程9744.75㎡,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6848.23㎡,公共工程2638.86㎡。 (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1、项目总投资构成分析 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9594.79万元,其中:建设投资15780.7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0.54%;建设期利息230.1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17%;流动资金3583.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29%。 2、建设投资构成 本期项目建设投资15780.78万元,包括工程费用、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其中:工程费用13781.1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599.52万元,预备费400.08万元。 (七)资金筹措方案 本期项目总投资19594.79万元,其中申请银行长期贷款9392.11万元,其余部分由企业自筹。 (八)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1、营业收入(SP):34700.00万元。 2、综合总成本费用(TC):29990.33万元。 3、净利润(NP):3425.32万元。 4、全部投资回收期(Pt):6.93年。 5、财务内部收益率:11.55%。 6、财务净现值:-1842.57万元。 (九)项目建设进度规划 本期项目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有关法规和实施指南要求进行建设,本期项目建设期限规划12个月。 (十)项目综合评价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 30000.00 约45.00亩 1.1 总建筑面积 ㎡ 53423.56 容积率1.78 1.2 基底面积 ㎡ 18300.00 建筑系数61.00%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338.63 2 总投资 万元 19594.79 2.1 建设投资 万元 15780.78 2.1.1 工程费用 万元 13781.18 2.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万元 1599.52 2.1.3 预备费 万元 400.08 2.2 建设期利息 万元 230.11 2.3 流动资金 万元 3583.90 3 资金筹措 万元 19594.79 3.1 自筹资金 万元 10202.68 3.2 银行贷款 万元 9392.11 4 营业收入 万元 34700.00 正常运营年份 5 总成本费用 万元 29990.33 "" 6 利润总额 万元 4567.09 "" 7 净利润 万元 3425.32 "" 8 所得税 万元 1141.77 "" 9 增值税 万元 1188.19 "" 10 税金及附加 万元 142.58 "" 11 纳税总额 万元 2472.54 "" 12 工业增加值 万元 9035.42 "" 13 盈亏平衡点 万元 16704.23 产值 14 回收期 年 6.93 含建设期12个月 15 财务内部收益率 11.55% 所得税后 16 财务净现值 万元 -1842.57 所得税后 二、 巨灾保险制度 (一)巨灾保险制度内容 巨灾保险制度,是指对由于突发性的、无法预料、无法避免且危害特别严重的如地震、飓风、海啸、洪水、冰雪等所引发的大面积灾难性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给予切实保障的风险分散制度。 (二)我国巨灾保险制度现状 由于巨灾风险的特殊性,国际上,如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政府都有直接介入或间接支持,积极发挥国家的信用作用,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重视工程性防损减灾措施的实施,立足本国国情,针对主要的巨灾风险进行单独的有效经营管理,注重传统和新型的巨灾风险控制手段的运用,构建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保障体系。 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既没有英国发展完善的保险行业协会和再保险市场,也没有美国那样的发达国家的政府财政强力后盾,加上我国保险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投保意识不强,大多数都依赖于政府救济,因而可以采用结合政府主导和地方政府分配统筹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策上政府指引,政府、保险公司和社会共同协作,各地方政府参与共同完善巨灾保险机制的方式。 1、我国应对巨灾风险面临的形势 (1)保险业在巨灾救助体系中的作用不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地震、洪水、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发生均比较频繁的国家,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而保险赔偿仅占损失的5%,远低于36%的全球平均水平。 (2)巨灾保险制度不完善。1979年我国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财产保险、船舶保险等和居民家庭财产保险的责任范围均包含了各类巨灾风险。20世纪90年代后期,各保险公司受偿付能力的限制,对巨灾风险采取了停保或严格限制规模、有限制承保的政策。2001年9月,中国保监会有条件放开商业财产地震保险的承保,保险公司逐步扩大了地震保险业务,但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型项目。 (3)巨灾保险供需之间矛盾突出。针对企业各类财产的保险和针对居民家庭财产的保险缺乏与地震相关的保障,针对巨灾风险的农业保险也处于不断萎缩的状态。另外,在技术与服务能力等方面,保险业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巨灾风险处理的需要,这就使得巨灾保险供需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2、我国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有利条件 (1)保险行业的发展快速。自我国恢复财产保险业务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财产保险市场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财产险的深度和密度来看,我国保险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近几年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去年近两年持续地震灾害的洗礼,各级政府对巨灾的认识逐步深化,人民群众的风险意识也普遍提高。因此,巨灾保险不仅市场潜力巨大,而且肩负保障社会大众避免巨灾冲击的社会责任。 (2)政府越来越重视巨灾风险。近年来我国政府在保险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不断地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商榷讨论完善灾害防范和救助体系。比如2008年我国南方持续出现雪灾,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中国保监会随即发出《关于做好应对雨雪冰冻极端天气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对抗灾救灾和理赔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保监会立即启动保险业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级响应程序,同时成立抗震救灾指挥中心,全面部署保险业抗震救灾工作,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巨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条件。 (3)相关法律在不断完善。政府积极开展立法工作,目前已出台了数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森林防火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海洋环境预报与海洋灾害预报警报发布管理规定》等30多部有关自然灾害应急的法律法规,初步建立起自然灾害应急法律制度,力求把各项灾难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2009年5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已经施行,其中规定“国家发展有财政支持的地震灾害保险事业,鼓励单位和个人参加地震灾害保险”。以后巨灾风险的承保还可能涉及多层次风险分散安排问题,对保险公司稳健经营有着重大意义。 (4)我国巨灾保险技术和经验逐步成熟。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外投资者不断涌进中国来分这块蛋糕,加上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国外保险业为我国巨灾保险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我国保险业积累了一定的巨灾风险管理经验,这为今后巨灾保险的快速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的积极效应 (1)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政府救济和社会捐赠往往仅能保障灾区居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不能有效地恢复灾区企业与居民的生产生活。保险以其分散风险、消化损失、保障民生的功能已成为国际上主要的损失补偿方式。巨灾保险制度通过及时补偿受害者的损失,有利于保障受害者的合法权益,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巨灾保险制度,通过发挥巨灾保险的损失补偿和防灾防损功能,可以稳定人民群众对灾害损失的心理预期;利用保险业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最大程度上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能够及时为受灾群众赔付保险金,有利于受灾群众迅速恢复生产生活和有计划地安排灾后重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国家财政为主的灾害损失补偿机制,一定程度上滋长了受灾群众的依赖心理,甚至造成受灾地区虚报灾情,将注意力集中在争取更多的财政补贴上,而不是放在补偿的运用效果上,从而增加道德风险,导致救灾效率低、公平性差。通过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可以促进以政府财政为主的灾害损失补偿模式,向以保险赔偿为主的市场机制补偿模式转变,将事后的巨灾损失财政补偿转变为事前的保险安排,通过有效转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对政府财政的冲击,充分发挥保险在风险保障方面的资金杠杆乘数效应,调动更多的资源来参与巨灾风险管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