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新冲刺高考·语文集中特训训练(一)带答案解析

举报
资源描述
2023冲刺高考·语文集中特训训练(一) 总分40分,时间35分钟 一、论述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金银器》是第一部中国古代金银器通史,囊括了器皿与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与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   本书的研究旨趣,不在金银器的科学技术发展史,而在与社会生活史密切相关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史。也可以说,它不是穷尽式的历史资料汇编,也不是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器物分型、分式以划分时代,而是以目验实物为前提,从名物学入手,通过定名,以器物描述的方法,来展示工艺美术史与社会生活史中的金银器。   中国古代金银器研究,是伴随现代考古学而生的一门新兴学问。传世文献展示的金银器史和出土文物呈现出来的金银器史,是不一样的。前者显示了数量颇多的名目和使用甚巨的数目,但提供具体形象的材料很少。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   金银器兼具富与丽的双重品质。首先它是财富,其次它是一种艺术形态,然而通过销熔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与其他门类相比,金银器皿和首饰的制作工艺都算不得复杂,这里便格外显示出设计的重要。   从造型设计的角度来看,工艺美术是共性多、个性少、最为贴近生活的艺术,无论哪朝哪代,祈福与怡情都是纹样设计的两大主旨,当然不同时代表现的形式多有不同,亦即选择与创造的艺术形象不同,这也正是工艺美术史所要展示的一个主要内容。这里“史”的概念是指以贴近设计者和制作者装饰用心的感知,展示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却只是以成品来显示的设计史脉络,而不是贴着历史编年来勾画发展的线索。小说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思维方式,是我们最基础、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语言也是一种建筑材料,许多意想不到的建筑物都是靠了语言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的。”历史学家则说:“我始终强调运用最基本的‘语文学’的学术方法,对传到我手中需要研究的那个文本作尽可能全面和深入的历史化和语境化处理,进而对它们作出最准确的理解和解读。”这两段话同样可以移用于作为艺术语汇的造型与纹饰。本书即是建立在对艺术语汇发生与演变的观察和分析之上,在这里呈现的是两类语言:一是物,即用造型和纹饰表达自身的艺术语言;一是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   金银器工艺的发展演进,关键在于品类的丰富以及与时代风尚紧密相关的造型和纹饰的设计之妙,技术的进步并非主导。纹样设计首先取决于工匠的慧心,付诸熟练掌握传统技术的巧手,乃其第二义。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因此可以说,中国金银器史,很大程度上也是一部古代社会风俗史。   (摘编自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导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发现的金银器实物在名目和数量上远远比不上典籍记载,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   B.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其时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C.无论哪朝哪代,金银器纹样设计都脱不开祈福与怡情两大主旨,其他工艺美术门类的纹样设计也是如此。   D.给没有文字或鲜有文字的金银器成品命名,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点明《中国金银器》一书的性质,概述了全书研究的对象和范畴。   B.文章通过将金银器与书画、金石等对比,突出其品质特性,凸显了设计的重要。   C.文章引用小说家、历史学家的话,来解释将造型和纹饰视作艺术语汇的研究思路。   D.文章末段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金银器》一书将各种金银器实物还原到其设计和制作的时代中来展开研究。   B.与其他艺术品相比,金银器因其“俗”,且经反复销熔,所以传世实物的数量偏少。   C.古代金银矿石分布状况和冶炼技术的发展不在《中国金银器》一书研究视野中。   D.古代文学作品涉及金银器的相关描述,是中国金银器造型和纹饰研究的重要参考。 二、诗歌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男女主人公有过愉悦的往昔,“      ,      ”,就是对他们小时候欢乐相处的描写。   (2)杜甫《登高》中“         ,         ”两句都使用了叠字,从听觉、视觉上突出了对景伤怀的感受。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时的强大气势。 三、语言文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春节是华人至高无上的节日。 ① ,忙年是传统,还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情感。办年货是忙年的重头戏,不过,买什么不买什么,取决于荷包的厚薄,然而其中包含的情却未必和物品的贵贱有关。当年杨白劳给喜儿扯了二尺红头绳,准备“欢欢喜喜过个年”。二尺红头绳,搁今天看算什么?但在杨白劳和喜儿心里, ② ,那里面饱含着深深的父女之情。年夜饭是团圆饭,不管穷富,举全家之力,一定要丰盛。荤多荤少没关系,但怎么也要凑个七个盘子八个碗好听又好看的吉利数,哪怕小葱拌咸菜也不嫌寒碜。全家人欢欢喜喜坐在一起,一年的辛劳化作这一晚的幸福,一股暖流直往心头涌。 中国人讲究“礼道”, ③ 。平时亲戚好友之间淡如水也就罢了,过年这样的大节不互相意思意思,实在说不过去。然而,送什么一要看对象,二要掂量能力。看长辈,要大方些,不过在过去,两斤点心一斤茶叶就算是大礼了,一般的也就几个苹果、几个梨的事儿,并不觉得掉价。那年月来往的大都是亲戚里道,你送我,我送你,有来无往非礼也,若没有这个环节,情谊就流失了。联系可能就终止延续了。邻里之间也会走动,但未必送东西一彼此都不富裕, 走动是为活络感情。所以,那时送年货送的是亲情,走动的是感情。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有来无往非礼也,因此若没有这个环节,情谊就流失了,联系可能就中断了。 B.有来无往非礼也,因此若没有这个环节,联系可能就中断了,情谊就流失了。 C.有来无往非礼也,若没有这个环节,情谊就流失了,联系可能就中断了。 D.有来无往非礼也,若没有这个环节,联系可能就中断了,情谊就流失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参考答案 【答案】1.C2.D 3.B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而其价值和意义却在典籍记载之上”错,无中生有。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考古发现的实物,就名目和数量而言,虽只是载籍的冰山一角,却是以形象示人;对于工艺美术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即造型与纹饰,它提供了最为直观的实例”,这里只是在说考古发现的实物有其自身的价值,而没有把它与典籍记载进行比较,二者应当是各有价值。 B.“应先注意”错,无中生有,根据原文第四段“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可知,原文只是说金银器能够改变其工艺设计以跟从、传播时代风尚,但并未说考察一个时期社会的审美风尚,应先注意金银器皿和首饰流行的工艺设计以及对时代风尚的传播。 D.“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是命名的主要依据”错,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末尾只是说“文,即人对物的命名,此中包括了对物之本身和物所承载的意义的理解”;而通过第六段“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知,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生态影响的是金银器纹样设计的图式。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重点论证了连续性的工艺传统对金银器技术、造型和纹样设计的影响”概括不全面,原文是“纹样设计所涉及的图式演变,也包括两项主要内容:一是金银器本身设计与制作具有连续性的工艺传统,一是设计者和制作者共处的风俗与共享的文学所形成的文化生态”,可见原文是两个内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所以……”强加因果。原文第四段是“……然而通过销溶的办法又可使之反复改变样态以跟从时代风尚。相对于可入鉴藏的书画、金石、玉器、瓷器之雅,金银器可谓一俗到骨。它以它的俗,传播时代风尚”,只是谈到金银器的“俗”和通过销溶的办法反复改变样态以传播时代风尚,并未说到这两个原因影响了它的传世实物数量。 故选B。 【答案】14.A15.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说法错误。文诗中主要描写画眉鸟的叫声,初听之时,声音来自“高笼”之中;但等到诗人了却简单的公事,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则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一般,从而衬托出诗人不慕名利、淡泊悠远的人物形象,但并没有直接对画眉鸟进行描写。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16.【答案】 总角之宴 言笑晏晏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宴”“晏”“萧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