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共8篇)

举报
资源描述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共8篇〕 第1篇: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 【篇1: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 5月中旬我们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表达。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辛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为一担水,有的要消耗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州人民决定要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然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当中开凿一条长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特别是在60年代,其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可是英雄的林州人民做到了,创造了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中,我深化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没过多久,王家庄隧洞工程发生塌方,这位当时少见的水利学校毕业生又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他的尸骨也与太行山永存。像任羊成、吴祖太这样的英雄人物还有很多,也正是有了这许许多多英雄的红旗渠儿女,我们才能见到今天被视为奇迹的红旗渠。 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使我体会到人总是要有一点干劲的,越是艰辛的地方,越是复杂的环境,越是困难的事业,就越是需要一种力量的支撑,才能磨砺出像红旗渠精神一样顽强的红旗渠人。我们党是靠艰辛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辛奋斗不断开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辛奋斗,就没有今天各项事业迅速开展的场面。 身临其境参观了红旗渠,更深地领悟了红旗渠艰辛卓越的精神,使我更加坚决了共产党的信念,抛弃不良拜金和享乐,继续和发扬艰辛奋斗的优良传统,进步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由红旗渠精神联络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在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时,在面对诱惑时,要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为典范,做长期艰辛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使红旗渠精神永活心中。 【篇2: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走近红旗渠 感受时代精神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从1969年红旗渠开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40多年来国内前来参观学习的达162.4万人,如今它已成为太行山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随着第二批群众道路教育理论活动的开展和深化,我再次走进红旗渠,感受红旗渠带给我们的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持群众道路的时代精神。 一、为了群众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所处区域过去是土薄石厚,贫困落后,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由于干旱,吃水困难,建国初期,当时的林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没水吃,其中跑5里以外取水吃的181个村,跑10里以外取水吃的94个村,跑15里以外取水吃的30个村,跑20里以外取水吃的2个村。因为缺水,林县人民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有个别地方一年洗刷次数很少,像桑耳庄村一个新媳妇因替老公公担水不小心把水碰翻,除夕之夜上吊自尽。因为缺水,群众食 不饱腹,衣不遮体,过着糠菜半年粮半年的凄惨生活,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山秃岭旱河滩;雨大冲得不见籽,雨少旱的没收成;一年四季忙到头,缺吃没穿直发愁。”全县90多万亩土地,只有1.3万亩能浇上水。因为缺水,群众被迫逃荒要饭,背井离乡。全县群众没水吃的凄惨事例举不胜举。 1954年,杨贵调到林县任县委书记后,面对这种残酷情境,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带着县委一班人,跑遍全县山山水水,走完村村庄庄,调研的结果共同认为林县的致命点就是缺水,水是我们主攻的堡垒。杨贵说,走了一村又一村,访了一户又一户,人人痛诉没水苦。群众想水、盼水、梦求水,我们一定要“瞄准目的解决水,决心让民用上水;只要山区有了水,敢与平地去比美。”因此,县委决定要把治山治水作为重点去抓,提出了: “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口号,决定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后来更名为红旗渠。 二、带着群众修建红旗渠 一县之力修建红旗渠是项“工程大,条件差,战线长,民工多”的攻坚战,要想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带着群众齐奋斗。可以说,领导干部是群众的主事者,是创业的组织者,是战斗的指挥者,是行动的带头者。正像人们所说“组织就是旗帜,领导就是标杆,干部就是典范。”组织作用发挥好 了,就能形成堡垒,凝聚民心,同心同力,攻坚克难。领导干部当好了典范,将会使权利性影响力和非权利性魅力结合起来,感召人、引领人,在组织领导的倡导下,广阔群众心甘情愿地跟着去创业。 杨贵书记为了修建红旗渠“敢”字当头,迎难而上,排除干扰,运筹帷幄,并且还挤出时间到修渠工地和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率先垂范的行为感动了群众,激发了信心。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既得带头实干,又得宣传群众共同干。正如古人管仲说的,“口能言者,身能行者,国之宝也”。可以说,“讲是务虚,干是务实;光虚不实,难出成绩;光实不虚,力量缺乏;虚实结合,才有合力。只要能说能干,言行一致,就会众心所向,合力取胜。”在修渠工作中,领导干部们在带头实干的同时,注重宣传教育和组织建立调动广阔群众的积极性,带着群众修建红旗渠。 三、依靠群众修建红旗渠 有道是“依靠群众威力大,困难险阻都不怕。”在修建红旗渠的困难条件下,广阔群众动脑想法,开拓进取,做到了“没有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工具自己找。”土法上马,人海战术,就地取材,用石当料,把红旗渠建造成了与太行山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林县修建红旗渠工程,是与大自然展开的一场大决战,先后参战人数有30多万人。全县人民群众凭着一把大锤, 一根钢钎,一双大手,一个梦想,发挥大智大勇,进展顽强拼搏。硬是在太行山上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总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7座渡槽,打通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可以北从哈尔滨,南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修成后,54万亩土地得到了灌溉,5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粮食由亩产200斤,进步到了1000多斤。彻底改变了林县的落后相貌。可以说,红旗渠的建成是走群众道路的产物,是依靠群众力量的结晶。正如刘云山同志视察红旗渠时讲的“红旗渠为什么能建起来?就是靠的一种理想,靠的一种精神,靠的一种信念。红旗渠实际是林县人民的梦,梦什么呢?就是梦这个水,最后终于实现了,这就是梦想成真。”事实证明,根基在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力量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能创造人间奇迹。 红旗渠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鱼水相傍,血肉相连的关系,互相依靠,不可分割。干部离不开群众,群众也需要干部,没有群众的支持,干部就无法工作。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作风上深化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扎实工作,干事创业,争取为群众追求的美妙梦想多做奉献。 【篇3: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在建党94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奔赴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市,参观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 当我们乘车向红旗渠进发的时候,看到周围的太行山脉连绵起伏、巍峨屹立,蜿蜒曲折的环山公路像一条看不到首尾的白色丝带,静卧于群山峻岭之间,将山里人对外界的好奇和向往变成了现实。我们的车子顺着弯道不停的改变,坐在车中感觉左摇右晃得厉害,让人联想到山里人生活的不便,以及开山修路时的艰辛。 我们跟随导游,登上了一直向往亲眼看到的红旗渠石墙,顿时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庄严的神秘感涌上心头。**依山势蜿蜒于太行山腰,头上是陡峭的石崖,渠外侧是高高的山坡,渠内流淌着红旗渠引来的幸福水。脚下石板上数十年前刻下的村名和打磨的图案,渠上名人提字的碑刻,山崖上的领导人和名人留下的赞词,山岩下数十年前修渠工人睡过的草席等等,这些历史留下的痕迹教育着每一个人。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人称为生命渠。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屡次自然灾害,因大旱绝收就有30屡次,其中还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解放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不向恶劣环境低头,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人间**,将滔滔的**河水引进了干涸的林县大地,灌溉浇灌了几十万亩田地,彻底改变了林县贫穷落后、缺衣少穿的相貌。 通过导游的讲解,我们知道当年修建红旗渠时,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水草充饥。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辛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红旗渠最险要的路段青年洞,我们怀着冲动的心情上在党旗下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在红旗渠参观学习过程中,我心潮澎湃,不断地被那些年轻的生命和感人事迹所震撼,这使我愈加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红旗渠精神虽然是在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但它的那种自力更生、艰辛奋斗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仍然具有宏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艰辛奋斗、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表达。红旗渠精神渊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突出地表达了共产党人艰辛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和品格。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继承和开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表达了当今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需要抵御的诱惑也非常多,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弘扬红旗渠精神,做长期艰辛奋斗的思想准备,永远保持自强不息、奋斗拼搏的精神。我决心要深化反省自身的缺点和缺乏,增强自己的党性修养,结合本职工作,发挥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自力更生、艰辛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 第2篇:观看红旗渠的心得体会 《观看红旗渠的心得体会》 2023年8月27日局党委为深化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前去参观红旗渠,由于个人家庭原因无法参加,我感到非常遗憾。为了深化体会“红旗渠精神”我在8月28日再次观看《红旗渠》电影记录片,领会到那条“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倾听几十年前艰辛岁月的动人故事。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自然条件非常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提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