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誓言9篇

举报
资源描述
土地的誓言9篇 土地的誓言第1篇 教材与学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东北作家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亡国土的强烈思念之情。调子是悲怆的。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但他们有着朴素的情感,也有丰富敏感的心灵。教学中应努力唤起其内心的情感,进入情境学习。 对于文章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师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承受,在21世纪的信息社会,网络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我们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课将实验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当堂检索。 教学创意: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指导,自主获取知识,扩展课堂教学;配以音乐感染学生。 教学构造: 情境导入 ——整体感知——品味精彩语句——扩展思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计算机lanstar教学软件、录音机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土地的誓言第2篇 一、课题: 《土地的誓言》 二、教学内容考点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所写,作者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的历史背景下写出了被侵略者侵略了的耻辱,说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她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念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这是一篇课内自读型课文,因此,我先引导学生在课前广泛搜集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有关资料,了解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我把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化解教学重点突出手段: 采用的是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 五、教学难点突破技巧、教学疑点处理方法: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问答法教学,不仅教师提问,学生答复,而且学生自己也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样就充分表达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同时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 我在上课前先播放着《在松花江上》,让学生自己感受:你从歌中听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答复,根据学生的答复引入“九·一八”事变。这样,能使学生在了解课文前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个总体感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整个课堂情绪上升到最高潮。 2、背景介绍: “九·一八”事变的简介,作者作为东***亡一族,面对着失去的黑土地,会有怎样的情感,然后再牵涉于题目,理解题义。在音乐的激发下配以背景,使学生不仅有一个情的感知,更有一个文化的熏陶。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大致明白课文内容。 2、讲授新课: 讲授新课前让学生带着自己对背景、作者情感的理解,自由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互动问题用课件打出: a)寻找最感动你的话,大声朗读,让大家都能体会这种感动。 b)默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体会、比照后得出结论。 c)重点语句理解。如:“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一词的情感? →明确:这是作者激愤狂放心情的表现。 d)文章对故乡称呼的变换。 “关东大地”用“她”称呼→“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中的“你”→明确:作者的感情由原先的平稳转向激动,情感比较直接而迫切!→提出“呼告”这种修辞手法。 问题研讨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2、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试结合课文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表露的? 作者选择有特征的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但有人说有些段落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板书设计 七、练习设计: 1、课外阅读秦牧的《土地》2、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句3、完成“三级训练” 八、学生知识掌握的监视检查方法: 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早读课敦促阅读, 默写词语,写片段作文。 主讲人:xxx 土地的誓言第3篇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抒情美文,在仅有的两段文字中,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前段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后段表达作者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以及要回到故乡的决心,大量排比造成了逐渐增强的气势;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发出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且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感受“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爱国思乡之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念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振兴中华的责任。 教学重点: 品析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感染。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重难点突破: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品析语言。 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师:同学们,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听后请同学们谈谈你听后的感受。播放《松花江上》歌曲。 师:著名诗人艾青曾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人们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之一,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回的时候,作家端木蕻良满怀悲愤和思念之情写下了激情飞扬的文字《土地的誓言》。 2、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教师与四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然后用一句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三、速读课文,领悟情感 1、从文中找出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请用“这是一方()的土地,表现在——”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2、多媒体展示东北印象图片和“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惨绝人寰的罪行,形成鲜明的比照。 4、走进文本,品味语言 1、思考:如何理解“土地的誓言”这个标题?作者向家乡的土地发出了什么誓言?用原文答复。 2、文章读来美不胜收,从情感、意象、语言、修辞等方面给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一起品味这些美。请同学们寻找文章的美点,你认为本文美在—— 五、课堂小结,激发情感 1、师:《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仿佛使人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恋乡土,这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他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表达中华民族驱逐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2、学习了本文你有何收获或者情感上有什么触动?在我们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像《土地的`誓言》这样充满深情的篇章,或是表现对祖国家乡的热爱,或是表现对亲人友人的依恋,或是表现对丑陋现实的愤慨…… 请摘录这样的文字两段,有感情地朗读它、记 住它。 六、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同学们,端木蕻良的誓言已经实现,伟大的中国正在走向富强,但振兴中华任重道远,祖国的腾飞还需你们来接力。出示《少年中国说》(节选—梁启超)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7、布置作业(二选一) 1、透过重重的历史帷幕,先烈们的目光默默地注视着我们,目光中充满了忧伤、关切和期望,那我们该对先烈们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回忆历史,面对现实,你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学生活动 欣赏歌曲《松花江上》后谈感受 了解时代背景 边听课文边勾画触动自己的语句,然后谈感受。 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来概括。 观看图片,进一步感受曾经美丽富饶的东北与如今被侵略被蹂躏后的惨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