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孟子》校本教材

举报
资源描述
高中“明理”教育校本教材 高二部分 《孟子》 48.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2.6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③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⑥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⑦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⑧,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⑨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⑤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⑥端:开端,起源,源头。⑦我:同“己”。⑧然,同“燃”。⑨保:定,安定。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49.矢人惟恐不伤人 《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2.7孟子曰:“矢人①岂不仁于函人②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③。故术④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 仁⑤,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 役,由⑥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注释】①矢人:造箭的人。②函人,造铠甲的人。③巫:巫医,鹅生。匠:匠人,这里特指做棺材的木匠。④术:这里指选择谋生之术,也 就是选择职业。⑤御:阻挡。⑥由:同“犹”,好像。 【译文】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 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 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最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 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 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 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50.君子有三乐 《孟子·尽心上》 【原文】7.20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 无故①,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②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 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①故:事故,指灾患病丧。②怍:惭愧。 【译文】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快乐;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 是第二大快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快乐。 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51.仁难遍,当务之急 《孟子·尽心上》 【原文】7.46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①小功②之察③;放饭流歠(4),而问无齿决⑤,是之谓不知务。” 【注释】①缌(xi):细麻布,这里代指服丧三个月的孝服,穿这种孝服只服丧三个月,是五种孝服中最轻的一种,如女婿为岳父母服孝就用这种。②小功:服丧五个月的孝服,是五种孝服中次轻的一种,如外孙为外祖父母服孝就用这种。③察:指仔细讲求。④放饭流歠(chuo):大吃猛喝。放饭,大吃大嚼的意思;放,副词;饭,动词。流歠,猛喝的意思;流,长,副词;歠,饮,动词。《礼记·曲礼》说:“毋放饭,毋流歠。”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喝是非常失礼的大不敬行为。⑤问无齿决:问,讲求;齿决,用牙齿啃,这里指用牙齿啃于肉。《礼记·曲礼》说:“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在尊长者面前啃干肉也是不礼貌的行为,但只是小不敬。 【译文】孟子说:“智者没有什么事物不该知道,但是急于知道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仁者没有什么人不该爱,但是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以尧舜的智慧尚且不能够知道一切事物,因为他们急于知道对他们最重要的事情;以尧舜的仁德尚且不能够爱所有的人,因为他们急于爱德才兼备的贤人。如果不能够实行该行三年的丧办礼,却对三个月、五个月的丧礼仔细讲求;在尊长者面前大吃猛喝却讲求不要用牙齿啃干肉,这就叫做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物。” 《荀子》 52.礼论(节选) 【原文】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①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②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注释】①度量:所以,定多少之数。分界:所以定彼此之分。②屈:竭尽。 【译文】礼的兴起因为什么?答:人生来就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不可能不去寻求;寻求而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产生混乱,混乱则导致无法收拾的局面。过去的圣王憎恨这种混乱的局面,所以制定礼义以区分等级界限,以调节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需求,让人们的欲望一定不会因为物质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物质也一定不会因为欲望之无穷而耗尽,欲望与物质相互制约而长久地保持协调,这就是礼的源起。 53.修身(节选) 【原文】礼有三本①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② 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注释】①本:根本,本源。②隆:推崇。 【译文】礼有三个本源: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族类的本源;师长,是治理国家的本源。没有天地,生命从何而来?没有先祖,我们从何而来?没有师长,国家如何得到治理?三者缺一方面,人们就没法得到安宁。所以礼,上是用来祭祀天的,下是用来祭祀地的,也是表示对祖先和君师的尊重。是礼义的三个根本。 【原文】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① ,横行② 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③ 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④ ,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⑤ 而心势诈,术顺、墨而精杂污⑥ ,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⑦ ,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⑧ ,辟违⑨ 而不悫,程役而不录⑩ ,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注释】①术:法,遵行。爱人:仁爱。人,通“仁”。②横行:广行。③饶乐:富足、享乐。④拘守而详:谨守法度、明察事理。⑤倨:傲。固:固陋。⑥顺、墨:当作“慎”、“墨”。慎,慎到,战国思想家,其学说本黄老、归刑名,“尚法”、“重势”。墨,墨翟,战国墨家学说创始人,提倡节俭。精:当作“情”,性情。杂污:肮脏。这里指非礼义之言。⑦偷儒:苟且懒惰怕事。偷,偷懒。儒,懦弱。转脱:婉转推脱。⑧佞兑:口才捷利。兑,通“锐”,行动快、疾。不曲:直取之,指毫不谦让。⑨辟违:邪恶。辟,邪僻。⑩程役:通“逞欲”。录:通“逮”,谨慎。 【译文】体貌恭敬而内心忠信,遵循礼义而内心仁爱,那么走遍天下,即使不受重用而困于四夷之地,人们也没有不敬重他的。劳累辛苦的事则抢先去做,安逸享乐的事则让给别人,端正朴实、诚实守信,谨守法度、明察事理,那么走遍天下,即使遭受穷困到了四夷之地,也不会没有人任用他。体貌倨傲而内心权诈,遵循慎到、墨子的学说而内心杂乱污浊,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处通达,人们也没有不轻视他的。劳苦的事就懒惰推脱,享乐的事就身手敏捷毫不谦让,僻邪而无诚信,一味追求自己的私欲而不知谨慎,那么走遍天下,即使到处通达,人们也没有不鄙弃他的。 《墨子》 54.贵义(节选) 【原文】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① 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② ,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③ ,则耕者不可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注释】①争一言:争论一句话。②过故人:探望老朋友。③处:闲居。  【译文】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宝贵的了。如果现今对别人说:‘给你帽子和鞋,但是要砍断你的手和脚,你干吗?’必定不干。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帽子和鞋不如手和脚珍贵。又有人说:‘给你天下,但要杀了你,你肯吗?’凡人必定不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如自己的身体珍贵。为了争辩一句话的是非而互相残杀身体,这是因为义比身体更珍贵。所以说:万事没有比义更为宝贵的了。” 墨子从鲁国到齐国,探望一个老朋友,老朋友对墨子说:“现在天下没有人行义,你偏偏自己受苦去行义,你不如停止了吧。”墨子回答说:“现在这儿有一个人,他有十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耕种,九个闲着,那么从事耕种的儿子不得不更加紧干活了。为什么呢?因为张口吃饭的人多而耕作的人少。现在天下没有什么人行义,那么你就应该鼓励我去加紧行义,为什么反而要阻止我呢?” 55.法仪(节选) 【原文】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① ,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② 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③ ,平以水。无④ 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⑤ 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⑥ 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 【注释】①法仪:法度准则。②百工:各行各业。③县:通“悬”,测定垂直的工具。④无:无论。 ⑤中:合乎。⑥放依:仿照。 【译文】墨子说:天下人做事,不可以没有法度准则,没有法度准则而能把事情做成的是没有的。即使做了将相的有才能的人,也都有一定的法度。即使各行各业的工匠,也都有一定的法度。工匠用矩尺来测定方形,用圆规来测定圆形,用绳墨来测定直线,用悬锤来测定是否垂直,用水平器测定平面。无论巧匠还是一般的工匠,都以这五种用具做为法度。巧匠能做到合乎法度,一般的工匠即使不能合乎法度,只要仿照着工具去做,就胜过自己了。所以,各行各业做工的人,必须有法度可依。 56.修身(节选) 【原文】君子战虽有陈① ,而勇为本② 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③ 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④ 丰末;近者不亲,无务求远;亲戚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