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第7 7课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目录壹选官制度选官制度贰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叁赋税制度赋税制度1.1.历代选官制度历代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商周时期战国秦朝汉代 魏晋南北朝隋唐1905年血缘关系 先秦时人们依靠牢固的血缘联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保障,形成家国一体的统治模式政治格局军功 在战场立功便可授与爵位。军功爵制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之后,大行其道,成为当时的重要选官制度。品行才能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考试能力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才能门第一种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下中、下下2.2.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曹魏吏部尚书陈群创制,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积极:这种制度适应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人才的需要,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了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世家大族维护统治的工具,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走向衰落。高门(上品)高门(上品)寒门(下品)寒门(下品)3.3.科举制科举制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举制度形成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了武举和殿试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式选拔官员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和明经两科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科举考试的地位4.4.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的影响一、选官制度一、选官制度 积极积极: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社会的统治基础,;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和社会的统治基础,;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促使选官制度逐渐成熟;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促使选官制度逐渐成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的风尚;促进文学的繁荣促进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繁荣)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对西方文官制度形成产生积极影响。消极消极: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创新创新发展。发展。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秦代:三公九卿秦代:三公九卿汉武帝:中朝、外朝汉武帝:中朝、外朝东汉:尚书台东汉:尚书台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魏晋南北朝: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与相权之争密不可分。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在秦朝三公多由贵族或士族担任,“九卿”中既有负责皇家事务的官员,如:郎中令主管宫廷戍卫和皇帝的侍从警卫。也有负责国家事务的官僚,如:治粟内史主管国家财政。这体现了“家天下家天下”,家国,家国一体一体的特点。唐代,担任宰相的寒门唐代,担任宰相的寒门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子弟渐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上体现了官僚政治的成熟。熟。中中书书省省印印二、三省六部制二、三省六部制 n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n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n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n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n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互相牵制:三省的长官同为宰相,三省分权,既相互制约,又分工合作,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n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特点影响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 春秋末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秦汉:编户齐民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魏晋南北朝: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并征徭役、赋税,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税收法令。均田制内容:按照户口登记的人数授给田地,分为露田(种谷物之田)和桑田:受田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租粟、调帛或麻,还必须服徭、兵役。地方官吏按品级授给公田。露田(口分田):男十五岁以上给四十亩,女二十亩,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后把田地还给官府。桑田(永业田):给男人一人二十亩,作为自己的财产,不用还给官府,也可以买卖 唐代在隋代实行的租调制基础上,增加了“庸”。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1.1.发展历史发展历史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 2.2.两税法两税法内容内容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特点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作用作用简化手续,扩大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确立了一个新的合理的征收标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征税标准开始从人丁转移到土地、资产。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2.2.两税法两税法 进步作用:按夏秋两次征税,明确纳税时间;扩大纳税主体,解决了唐朝政府财政危机;明确各阶层税率,推进税收公平,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户税纳钱,地税交实物,适应并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否定了以“人丁”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开创了我国历史上以土地和财产为基本计税依据的先例。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2.2.两税法两税法特点: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征收对象,征收实物;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依据,征收货币为主。原因:土地兼并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原因。【史料阅读】材材料料 公公元元780780年年,唐唐朝朝推推行行“以以资资产产为为宗宗”的的两两税税法法。在在此此之之前前,历历代代的的赋赋税税征征收收,或或据据田田亩亩,或或按按人人口口,或或据据户户头头,收收取取粮粮食食、丝丝绢绢等等实实物物,有有时时亦亦收收取取钱钱币币,名名目目与与内内容容时时有有变变化化,税税额额也也各各有有不不同同,但但无无不不以以个个体体农农户户为为基基础础。清清查查户户口口、人人丁丁,尽尽可可能能抑抑制制豪豪强强兼兼并并土土地地,防防止止自自耕耕小小农农破破产产,均均是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据李剑农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中国经济史稿等等三、赋税制度三、赋税制度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四大税种四大税种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以两税法为标志),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直至取消人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以两税法为标志),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少。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庸”为标志)。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税种由繁多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一条鞭法”为标志)。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税逐渐增长。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税逐渐增长。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人头税”,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即丁税。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土地税,即田租。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四大税种四大税种第第7 7课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的时代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的时代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的时代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的时代Y O U C A N W R I T E A N Y S U B S图1 唐三彩文官佣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是唐朝诗人孟郊考中进士后,欣喜之际写的一首诗,描述了他登科后骑着马在京城游玩时那种志得意满的情景。那么,孟郊为什么这么开心呢?“登科”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它背后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现象又是什么呢?目录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赋税制度:两税法貳壹叁察举制察举制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归纳汉代的选官制度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阅读教材P38历史纵横,归纳察举制废除及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据材料所说,汉末以后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权落到了地方世家大族手里,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曹操决定革除时弊,他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废除察举制,创立九品中正制。自主学习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基本流程1.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2.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3.司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