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共3个单元)

举报
资源描述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计划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各有8个教学内容,共计24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需10课时左右,预计一学期共需30课时。 本册的三个单元虽然属于不同的领域,但都强调学生建构科学模型。例如,“物体的运动”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机械运动中质点的模型,“动物的一生”单元引导学生建构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引导学生建构日地月的天体模型……这些科学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观点系统地认识世界。 特别要注意的是,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其中大单元的组织形式,是为了体现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挖掘科学探究中的思维和认知发展过程,将新课标中的每一个具体知识条目以最优的方式组织到一起。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是借鉴学习周期的策略,将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显性化,目的是让儿童亲身经历和体验问题解决的系列科学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与儿童转变他们的原有认识相关,与促进他们对科学的理解相关,与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相关,而且一定是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共生的方式发生的。 三、教学目标 1.“物体的运动”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物体的运动有不同形式。 物体的运动按运动轨迹(运动路线)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可以用“当运动距离相同时,比较运动时间的长短”和“当运动时间相同时,比较运动距离的长短”的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2)科学探究目标 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描述某个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通过观察和比较,记录和描述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借助秒表、软尺等工具进行测量,并比较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 根据设计要求,设计、制作、评价、改进自己小组的“过山车”。 基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开展基于证据的科学论证活动。 (3)科学态度目标 亲历对物体运动的探究活动,表现出相应的探究兴趣。 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讲述有关物体运动的信息。 体会到重复测试在提高证据有效性中的意义。 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交流研讨。 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感知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 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 2.“动物的一生”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像蚕一样,动物都要经历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不同动物从生到死经历的时间不同,具体过程也不相同。 动物有卵生和胎生等不同的繁殖方式。 动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们得以世代相传。 动物与植物以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动物生存需要空气、水、温度和食物等适宜的条件。 动物可以分为昆虫、鱼类、鸟类、哺乳动物等不同的类群,每类动物都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同特征。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制订研究蚕生长变化的观察计划。 能根据观察计划进行长期观察,研究蚕的一生。 能运用摄像、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使用观察记录表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能基于证据描述蚕一生的生长发育过程。 能利用建模的方法呈现昆虫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 能抓住主要特征对动物及动物卵进行分类。 能根据观察所获得的信息,对蚕的生长发育的趋势进行预测。 能对自己饲养和观察蚕的过程、方法进行反思和评价。 (3)科学态度目标 对饲养蚕以及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表现出浓厚兴趣。 能客观记录蚕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 能坚持不懈对蚕的一生进行长期观察。 能在养蚕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可爱和可贵。 愿意与人分享养蚕经验和自己的观察记录结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先进的技术有利于人类进行有效的科学研究。 了解人类生活可能对生物环境造成破坏。 初步具有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一天之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地球是一个液态水资源十分丰富的星球。 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2)科学探究目标 能通过观察比较图片的方式获取天体信息,并描述天体的外部特征。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推理、论证实验猜想。 能使用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模拟实验结果。 能在一天之中坚持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晷。 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资料。 能利用维恩图的方式收集、整理、对比两个天体的信息特征。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对探索天文保持兴趣。 通过模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根据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尝试运用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探究,体会发现规律的乐趣。 愿意与他人合作,善于分工协作,乐于分享自己的收获。 能用科学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亲历人类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感受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知深度的推动作用。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掌握能对人类生活、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 意识到与其他星球相比较,地球是十分特别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 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5.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6.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五、教学进度 2023年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07---2.12 开学第一课 2 2.13—2.19 运动和位置 3 2.20—-2.26 各种各样的运动 4 2.27—-3.05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5 3.06---3.12 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6 3.13—3.19 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7 3.20—3.26 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8 3.27—4.02 我们的过山车、测试过山车 9 4.03—4.09 第一单元复习 清明节 10 4.10—4.16 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11 4.17—4.23 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12 4.24—4.30 蚕长大了 13 5.01—5.07 蚕变了新模样 劳动节 14 5.08—5.14 茧中钻出了蚕蛾 15 5.15—5.21 蚕的一生 16 5.22—5.28 动物的繁殖 17 5.29—6.04 动物的一生 18 6.05—6.11 机动 19 6.12—-6.18 复习 20 6.19—6.25 复习 21 6.26—7.02 复习 22 7.03—7.09 期末测试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物体的运动 1.运动和位置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2.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准备】 方位图,皮尺,教学课件、校园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提问学生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汇报:图(视频)中的人或物在运动。 3.教师站在黑板前,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 4.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提问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呢?(板书课题) 6.学生相互讨论,并根据经验做出回答。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 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过程。 2.实验一: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1)教师继续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仿照课本P2关于运动的插图),并提问:左侧的图与右侧的图相比哪些物体(或人)运动?哪些是静止的?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 3.实验二:用方位和距离描述位置。 (1)教师请两位同学,仿照课本P3探索2、3展开实验:先让两人静止不动,让其中一人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然后再让中心的同学静止不动,外围同学多次改变位置,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2)教师在实验中提问学生,台下同学观察实验并回答问题。 4.实验三:教师出示校园地图,指导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1)教师点名学生观察校园地图,找出自己当前的位置并作出描述。 (2)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3)教师指定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4)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 (3)学生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4)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2.描述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位置时我们需要借助什么? (2)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3)总结:教师告诉学生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阅读资料:阅读课本P3拓展资料,标注汽车的位置。 【教学反思】 2.各种各样的运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知道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分类。 1、观察比较物体的运动,能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