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之《论语》-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北京专用)(解析版)

举报
资源描述
备 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考点0 3名著阅读之 论语【三年真题】1.【2021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 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日:“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述而)太宰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日:“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子罕)(1)请 解 释“生而知之者”与“不知而作之者”。(2)综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就其中一点谈谈对你的启示。【答案】(1)“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天生就聪明智慧的人);“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不知其然而盲目创作的人)。(2)途径: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增广见闻,择善而从;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启示:学习孔子,掌握多种技艺,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生而知之者”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不知而作之者”是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这一章是孔子关于学习的方法论,他主张对自己所不知的,应该多听、多看,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杜撰的做法。注重实践,反对空谈,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2)此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即学习研究古代文化。“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意思是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即增广见闻,择善而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意思是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即注重实践,掌握多种技艺。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 子17岁时,母亲去世,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孔子一个人身上。为谋取生存,孔子担任过管理仓库和管理牛羊的小官,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即使生活艰辛,孔子仍坚持对知识的汲汲追求。一有空余,孔子就会专心读书,自己的书读完就四处去借,孔子虽然未曾像贵族子弟一样接受过正规教育,但由于他刻苦好学、敏而好问,很早就掌握了贵族子弟必修的“六艺”,并以博学和知礼闻名。为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视野,孔子一有机会就外出游学。孔子视野的广阔、知识的丰富以及见识的卓越,都博得甚弘的高度赞赏。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热爱学习,努力让自己成长为多才多艺,品质优秀的人。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孔子说:“大概有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吧,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学习;多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是 仅 次 于 生 而 知 之 的。”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2.【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 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日:“道之以致,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 语 里 仁(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 认 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1)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2)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二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答案】(1)孔子认为,拯救道德人心(为政以德、建立有道的社会)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2)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如材料一所讲,孔子反对惩罚性的行为,“怀刑”同前面的“怀德”也对应不上。真正心里想的是“刑”的是小人,而不是君子。而“怀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想着用刑罚来整顿百姓。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这 里 的“怀 刑”意 思 是“君子关心刑罚当否”,能 够 同 后 面 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 否”对 应;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相同。解读应要尊重经典文本,不能随意篡改。【解 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孔子在本章中提出,刑罚只能避免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他们生出犯罪可耻的心理。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荣辱 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但 是,若是用道德诱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这两种方法比较起来,道德教化和以礼治国要比苛政刑罚高明许多。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根本。(2)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以认同萧民元先生的观点,也可以反对萧民元先生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认同,孔 子 在 此 强 调“以德治国 的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若是统治者以德和礼治国,就能得到百姓的认同和亲近,整个国家的凝聚力也会提升不 少。倘若利用刑罚和政令治理国家,虽然也能相安无事,但是民众对国家的感情却很淡,缺少相应的凝聚力。而“怀 信”就符合君子的行为,告诉我们君子更关注精神和道德的层面,而不是刑罚。如不认同,这 里 的“怀 刑”意 思 是“君子关心刑罚当否”,能 够 同 后 面 的“小人关怀利益足够否”对 应。他 认 为 君 子 有“怀 德”“怀 刑”之 心,他们时常记挂着道德礼仪,心中所想的只有仁德和善良。行事的时候考虑的比较周到,所有的一切都力求合理,担心自己的行为违反国家法律和社会规范。而 小 人 所 存“怀土”“怀 惠”之 心,他们心中想的只有自身的那点私利,对一些小恩小惠和个人的利益十分在意,很少有人去关心道德的修养,很少顾及到事情的后果和他人的感受。为了获得一些利益,即使是作奸犯科,他们也在所不惜。参考译文:孔 子 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孔 子 说:“君子心怀的是仁德;小人则怀恋乡土。君子关心的是刑罚和法度,小人则关心私利。”【强化训练】一、阅 读 下 面 论语 中的文字,回答问题。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畏于匡,日:“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1.请解释“弘毅”和“斯文”的含义。2.请说说以上材料中包含了古代士人怎样的使命感。【答案】1.弘:弘大、宽宏、强大;毅:刚毅、坚毅、坚定。斯文:(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或(古代的)文明文化。2.能认识到传承文化的艰巨性,并对自身品格素质有较高要求;把仁作为自己的重任,并终身奉行;自信天赋使命,主动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在遭遇困厄时,仍然坚信自己肩负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命。【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上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是“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所 以“弘毅”的意思是“弘大刚毅”,弘:弘大、宽宏、强大;毅:刚毅、坚毅、坚定。“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J;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所 以“斯文”的意思是“(古代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或(古代的)文明文化”。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阅读材料内容,归纳概括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根 据“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得出曾子认识到传承文化的艰巨性。为传承文化任务,曾子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也就是说士人为了完成传承文化这个艰巨的任务,要提高自己的品格素质;根 据“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可以得出 把仁作为自己的重任,并终身奉行”;“士不可以不弘毅”意思是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是说士人要主动让自己变得弘大刚毅,以便去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也就是古代的士人自信天赋使命,主动承担传承文化的责任。还 有 子罕中“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当孔子师徒一行人走到匡地时,被误认为是曾经攻打过匡地的阳货,故将他们围困达五天之久。不过,在横祸当头之际,孔子却不为所动,而且还很自信地对弟子们说,自己肩负着上天的使命,是向世人传播历史文化的,匡地的人不敢把我怎么样。这番话字里行间,流露出孔子对于上天赋予自己传承文明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在遭遇困厄时,仍然坚信自己肩负传承文化、传播文明的使命。参考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泰伯)孔子在匡地被拘围,他说:“周文王死后,文明礼乐不是保存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要消灭这种文明礼乐,那我这个后死之人也就不会掌握这种文明礼乐了;上天如果不想灭除这种文明礼乐,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子罕)二、阅读下面 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 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 以 谓 之 文 也。”(公冶长)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泰伯)3.请解释“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4.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与曾子思想的相同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答案】3.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的知识却像空虚无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计较。4.相同点:都主张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启示:即使是孔子与曾子这样的圣人尚且主张不耻下问,我们在学习上更应该谦虚,面对不懂的地方,要多请教询问他人。【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有:有学问。无:没有学问。实:充满,指满腹知识。虚:空虚,指没有知识。犯:被冒犯。校:指计较。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观点态度的能力。孔子说的话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与曾子话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意思都是一样的,即“不耻下问”。孔子是圣人,曾子是亚圣,他们的学识和道德水平都远超当时的其他人,然而他们却始终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愿意向远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学习,即使自己有知识,面对自己不曾接触过的领域,也诚恳询问。这启示我们在学习上要保持谦虚心态,时刻向他人请教,而不要骄傲自满。三、阅读 下 面 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子日:“加我数年,五 十 以 学 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日:“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子路)5.请解释“宰予昼寝”和“不舍昼夜”。6.结合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时间的认识。【答案】5.宰予在白天睡觉白天黑夜都不停止6.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利用时间,不断学习,增加个体生命质量;时间飞逝,时不我待;利用时间,事业有成。【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把握能力。“宰予昼寝”,意思是“宰予在白天睡觉”。其 中“昼”是状语,“在白天”。“不舍昼夜”,意思是“白天黑夜都不停止”。其 中“舍”意思是“停止”。6.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第一则,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斥责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坛也”,孔子为何震怒?是因为觉得宰予浪费了时间和生命。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 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限的生命,每一寸光阴都是宝贵的,怎么能大白天睡觉呢?可见孔子是不能容忍浪费时间的。第二则体现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好学精神。孔子渴望再多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