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示范公开课教案【高中数学北师大】

举报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数列 1.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 ◆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会求前n项和Sn的最值; 2.经历公式应用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中的几个基本量代表的实际意义; 3.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 难点:求前n项和Sn的最值.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回顾:能否说出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Sn=na1+an2,Sn=na1+n(n-1)d2. 注意:公式中五个量:首项a1,公差d,项数n,末项an,前n项和Sn,这五个量可以“知三求二”. 问题1:如何选用这两个公式能使运算过程更简便呢? 答案:已知首项a1、项数n、末项an,选用公式Sn=na1+an2. 已知首项a1、公差d、项数n,选用公式Sn=na1+n(n-1)d2. 练一练:若a1=12,d=-16, Sn=-5,求n的值. 分析:已知a1,d,Sn,选用公式Sn=na1+n(n-1)d2. 解:由Sn=na1+n(n-12d=12n+n(n-12×(-16)=-5, 得n=12,或n=-5(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并进行两个求和公式的比较,让给学生进一步熟悉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本节课作准备. 二、新知探究 问题2:在数列an中,an=2n+3,如何求出这个数列从第100项到第200项的和S的值? 追问1:该数列是否为特殊的数列? 答案:是等差数列(an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 追问2:如何证明? 答案:看 an+1-an=d(n∈N*)是否成立. 解:因为an+1-an=2n+1+3-2n+3=2,所以数列an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此数列自第100项到第200项仍是等差数列.共有101项,所求和为 Sn=a100+a2002×101 =2×100+3+2×200+32×101 =30603. 因此,这个数列从第100项到第200项的和S的值为30603. 小结:从等差数列中任意取出连续的n项仍为等差数列,确定首项、末项和项数即可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能求解上面的问题吗? 答案:S=S200-S100. 试着动笔算一算,看是否与上面的结果相同. 问题3:等差数列的求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例:在新城大道一侧A处,运来20棵新树苗.一名工人从A处起沿大道一侧路边每隔10 m栽一棵树苗,这名工人每次只能运一棵.要栽完这20棵树苗,并返回A处,植树工人共走了多少路程? 分析:工人每种一棵树并返回A处所要走的路程分别为0,20,40,60,…,380. 解:植树工人每种一棵树并返回A处所要走的路程(单位:m)组成了一个数列 0,20,40,60,…,380, 这是首项a1=0,公差d=20,项数n=20的等差数列,其和 S20=20a1+20×(20-1)2d=0+20×(20-1)2×20=3800(m). 因此,植树工人共走了3800 m的路程. 小结:解题的关键是构造合适的等差数列,遇到与正整数有关的应用题时,可以考虑与数列知识联系,建立数列模型. 注意以下两点: ①抓住实际问题的特征,明确是什么类型的数列模型. ②深入分析题意,确定是求通项公式an,还是求前n项和Sn,或是求项数n. 问题4:我们知道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特殊的函数,那么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与函数的关系是什么呢? 答案:由Sn=na1+n(n-1)2d=d2n2+a1-d2n可知, 当d=0,a1=0时,Sn=0n∈N*, S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fx=0x∈N*; ②当d=0,a1≠0时,Sn=na1n∈N*,S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fx=kx(x∈N*,k=0); ③当d≠0时,Sn与n之间的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fx=ax2+bx (x∈N*, a,b均为常数,且a≠0).它的图象是抛物线y=d2x2+a1-d2x上的一群独立点. 思考1:提到抛物线就想到最值问题,等差数列在什么情况下有最值呢?如何确定Sn(d≠0)的最值? 答案:①当d>0时, {an}为递增数列,逐项增大,Sn有最小值; 当a1≥0时, Sn的最小值为S1; 当a1<0时, Sn的最小值为所有非正项的和的值,使Sn取到最值的n可由不等式组an≤0an+1≥0确定. ②当d<0时,{an}为递减数列,逐项减小,Sn有最大值. 当a1≤0时, Sn的最大值为S1; 当a1>0时, Sn的最大值为所有非负项的和的值,使Sn取到最值的n可由不等式组an≥0an+1≤0确定. 思考2:能否从函数的角度来分析一下Sn(d≠0)的最值问题. 当d≠0时,Sn=d2n2+a1-d2n. ①当d>0时,Sn关于n的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上横坐标为正整数的点,所以当n取离对称轴最近的整数时,Sn最小; ②当d<0时,Sn关于n的函数图象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上横坐标为正整数的点,所以当n取离对称轴最近的整数时,Sn最大.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让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三、应用举例 例1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a1=10,公差d=-2,Sn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Sn的最大值及取得最大值时n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方法一)由d=-2,得an+1-an=-2<0,得an+1<an,所以an是递减数列. 由a1=10,d=-2,得an=10+n-1×-2=-2n+12. 可知,当n<6时,an>0;当n=6时,an=0;当n>6时,an<0. 所以,S1<S2<…<S5=S6>S7>…,也就是说,当n=5或6时,Sn最大. 因为S5=522×10+5-1×(-2)=30,所以Sn的最大值为30. (方法二)由a1=10,d=-2,得Sn=d2n2+a1-d2n=-n2+11n=-n-1122+1214,所以,当n取与112最接近的整数即5或6时,Sn最大,最大值为30. 例2 某抗洪指挥部接到预报,24 h后有一洪峰到达.为确保安全,指挥部决定在洪峰来临前筑一道堤坝作为第二道防线.经计算,需调用20台同型号翻斗车,平均每辆工作24 h后方可筑成第二道防线.但目前只有一辆车投入施工,其余的需从高速公路沿线抽调,每隔20 min 能有一辆车到达,指挥部最多可调集25辆车,那么在24 h内能否构筑成第二道防线? 解:从第一辆车投入工作算起,各车工作时间(单位:h)依次设为 a1,a2,…,a25. 这是一个等差数列,其中首项a1=24,公差d=-13. 25辆车可以完成的工作量为 a1+a2+…+a25=25a1+25×25-12d=25×24+25×25-12×-13=500. 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为24×20=480. 因此,在24 h内能构筑成第二道防线.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进一步熟悉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及最值问题,掌握利用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四、课堂练习 1.设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则a8的值为(  ) A.15 B.16 C.49 D.64 2.数列an的前n项和Sn=33n-n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问an的前多少项和最大. 3.甲、乙两物体分别从相距70 m的两处同时相向运动,甲第1分钟走2 m,以后每分钟比前1分钟多走1 m,乙每分钟走5 m,则甲、乙开始运动后________分钟相遇. 4.一支车队有15辆车,某天依次出发执行任务.第1辆车于下午2时出发,第2辆车于下午2时10分出发,第3辆车于下午2时20分出发,依此类推.假设所有的司机都连续开车,并且都在下午6时停下休息. (1)到下午6时,最后一辆车行驶了多长时间? (2)如果每辆车的行驶速度都是60 km/h,则这支车队当天一共行驶了多少路程? 参考答案: 1.解:a8=S8-S7=82-72=15. 故选A. 2.解:(1)当n≥2时,an=Sn-Sn-1=34-2n, 又当n=1时,a1=S1=32=34-2×1满足an=34-2n. 故an的通项公式为an=34-2n. (2)(方法一)令an≥0,得34-2n≥0, 所以n≤17, 故数列an的前17项均大于或等于零. 又a17=0,故数列an的前16项或前17项的和最大. (方法二)由y=-x2+33x的对称轴为x=332. 距离332最近的整数为16,17. 故数列an的前16项或前17项的和最大. 3.解:设n分钟后相遇,依题意,有2n+n1+n2+5n=70, 整理得n2+13n-140=0. 解得n=7,n=-20 (舍去), 所以相遇是在开始运动后7分钟. 4.解:由题意,知第1辆车休息时行驶了240 min,各辆车行驶的时间构成一个等差数列an,其中a1=240,公差d=-10,则an=240-10n-1=-10n+250. (1)因为a15=-10×15+250=100,所以到下午6时,最后一辆车行驶了100 min. (2)这支车队所有车辆行驶的总时间为240+1002×15=2550(min) =852 h, 所以这支车队当天一共行驶的路程为852×60=2550(km). 五、课堂小结 1.遇到与正整数有关的应用题时,可以考虑与数列知识联系,建立数列模型. 2.在等差数列中,求Sn的最小(大)值的方法: ①通项公式法:利用通项公式寻求正、负项的分界点,则从第一项起到分界点该项的各项和为最大(小)值. ②函数法: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求最值.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19页练习第1,2,3,4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金锄头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